宋丽
2020年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要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特别是要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自1989年起,每年4月是我国确立的“爱国卫生月”。“爱国卫生月”来源于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全国倡导发起的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针对不同时期的突出卫生问题,我国先后开展了除“四害”“两管五改”“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及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卫生城镇创建、“厕所革命”等一系列活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所长施小明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群众性卫生运动,今天看来,意义依然非凡,可谓健康领域的一项中国创举。”
“以卫生为光荣,以不卫生为耻辱”
旧中国传染病流行,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带来重大灾难和危害。新中国建立后,为了尽快改变这一情况,在全国普遍开展了群众性卫生运动。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积极防治各种主要疾病,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标志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必要条件”。
1952年2月,各地掀起了群众性卫生运动的新高潮,运动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收效之显著,都是空前的。这项伟大的运动被称为“爱国卫生运动”。
党中央十分重视爱国卫生运动,将其列为我国人民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任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由周恩来同志亲自担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成为我国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针。毛泽东为之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
1956年1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除四害》的社論,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消灭老鼠、麻雀、苍蝇和蚊子。1958年1月5日,毛泽东去了杭州小营街道居民区,要看看“杭州爱卫工作搞得怎么样”。走进小营巷56号的天井里,毛泽东指着大水缸里养的鱼问工作人员:“这个水是喝的吗?为什么还要养鱼?”“因为鱼吃孑孓。”工作人员回答。孑孓是蚊子的卵在水中孵化出来的幼虫,居民们便想到在水缸里养金鱼的办法。毛泽东听了之后,高兴地说:“这个(除‘四害的)办法很好,可以推广。”
1960年,《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口号:“以卫生为光荣,以不卫生为耻辱。”在党中央及各级政府领导下,广大群众积极参加,清除垃圾,降低了蚊、蝇、鼠、蟑等病媒生物密度,显著减少了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我国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了1957年的57岁。
新中国卫生工作的伟大创举
197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重新成立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强调爱国卫生运动是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一场深刻革命。
1981年2月25日,全国总工会等9个单位联合发出倡议,号召全国人民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
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88年)》,把“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保护人民健康”写入国家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要求各级政府把爱国卫生工作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领导,使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卫生水平的提高与四化建设同步发展。全国爱卫会第八次扩大会议确定,自1989年起,每年4月为爱国卫生月。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推动下,一场“厕所革命”逐步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并把它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卫生教育,我国的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岁,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到6.1‰,孕产妇死亡率由1500/10万下降到18.3/10万,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世界卫生组织将爱国卫生运动称为“新中国的卫生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