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雪娟
摘 要 现如今,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中语文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进步。流行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文化总概念,也是当代青年密切接触的文化之一。将优秀的流行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能够使语文传统教学的单调与现实生活中的丰富互补,使语文与生活、与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主动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又能构建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
关键词 流行文化;高中语文;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2-0183-01
多元化的共同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此背景下由博客、微信、网络语言、流行音乐和影视作品等元素构成的流行文化,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发展。流行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低俗的流行文化势必会对高中生产生消极影响。高中语文教师尽量选取一些体现人文关怀的、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具有真善美品质的优秀流行文化进行教学。笔者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将流行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用流行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发现,高中生对流行文化兴趣浓厚,甚至一言一行中都有体现。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入流行文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考虑到影视文化是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特别注重影视文化的应用。例如,在讲解《鸿门宴》一文时,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有关鸿门宴的精彩电影片段,使学生掌握鸿门宴上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性格特点,以及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电视剧,掌握心理、动作、语言、肖像描写在塑造人物方面发挥的作用。实践表明,将影视文化应用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流行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典型,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活跃程度及参与积极性,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二、将网络流行词汇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
网络流行语是和主流文化相对应的一种文化体现,以流行传媒作为载体、以文化商品作为特征、以社会公众形象为文化对象。流行文化满足了人们感官上的需要,给人以愉快喜悦的心情,是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将网络流行词汇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增加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摆脱了传统语文教学枯燥无味的授课手段。网络流行词汇包括了流行歌词、网络词汇、网络文章段落等,可以根据其不同的含义,逐步的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方法中。
例如在高中语文必修课中有“梳理探究与修辞无处不在”这部分内容,老师可以根据当前的流行广告语和流行词汇,在语文课堂上展示修辞无处不在的教学目的。如“不同滋味,不同心情(蒙牛牛奶)”“多一些润滑,少一些摩擦(统一润滑油)”“她用了?她没用?(洗发水)”等。
通过在课堂上展示以上流行语、广告语,并结合高中语文中谐音、拟人、排比、双关、强调等修辞手法,使语文教学语言鲜明、生动,富有哲思,让人过目不忘,摆脱传统语文教学枯燥无味的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广大學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同时,这样又能提高学生认知当代社会和观察流行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将流行歌词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比如,在讲授意境的修辞手法时,引入当下流行乐坛的歌词作为依据:“那饱满的稻穗,幸福了这个季节(《七里香》)”“摇晃的红酒杯,嘴唇像染着鲜血(《王妃》)”等。通过意境的渲染,给人以情感上的抒情描写,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和想象,宛如深秋自然景观代表着幸福甜蜜的梦想,含蓄神秘的酒杯承载着可怕诱人的气息。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引入这种全新的流行元素,使教学更生动、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同时又拉近了流行与经典的距离,在欢笑声中增长了见识,学习了知识。
三、用流行文化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高中语文教学中,课文内容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内心情感,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践表明,理解课文内容的策略较多,将流行文化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注重将流行文化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解《边城》一文时,教师可事先收集好有关湘西山川风物的视频资料,从而使学生对湘西的风俗人情有个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故事发展脉络,深刻体会课文中淳朴、自然的人物感情。同时,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涉及很多历史知识。为此,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探索发现》《百家讲坛》等节目,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以及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讲解《师说》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韩愈》,了解韩愈的生平及一生的遭遇,从而更好地理解《师说》一文的精髓。
四、结语
可以说,在当今的时代流行文化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将流行文化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已经迫在眉睫。在语文教学中有选择性地引入流行文化,对于语文教改的探讨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樊华强.审视当下语境中的文学阅读[J].阅读教学,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