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稳定的生活,哪来稳定的心理?

2020-05-13 14:33晓林
现代家长 2020年4期
关键词:小惠人格障碍女士

晓林

小心点,妈妈随时可能消失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较难确诊的心理疾病,因为它的症状与焦虑症、强迫症、人际关系障碍等疾病类似。有些患者长期得不到对症治疗,十分痛苦。小惠就是这样一个患者。

小惠是上海市长宁区的一名高二女生,年仅17岁,却有4年多的心理治疗史。从上初二开始,她经常与妈妈发生冲突,又片刻离不开妈妈,甚至以自残相威胁,要求妈妈每天到学校接她回家,在学校也经常情绪失控。她被诊断为退行性心理障碍、强迫症、学校恐惧症等,接受过好几种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收效甚微。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成为我的患者。

单独交流时,小惠的妈妈潘女士告诉我,小惠从小在四川老家长大,由爷爷奶奶照管,算是一名留守女童。12岁那年,小惠小学毕业,被父母接到上海上初中。

“小惠不喜欢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为老人怕孩子出问题,总是小心翼翼的,晚上8点以后绝对不让小惠出家门。”潘女士介绍道,“小惠感觉不自由,总想到上海来,可是我和丈夫刚在上海站稳脚跟,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实在是委屈她了。”

我问:“小惠刚到上海就出现心理障碍了吗?”

潘女士说:“症状是逐渐显现出来的。上海的繁华让小惠兴奋,也让她害怕。她反复问我,如果迷路了怎么找到家,还把家庭地址写在卡片上,贴在书包的里层。我觉得这样挺好,没往恐惧症那方面想。后来,我发现她越来越黏我,总问我为什么不做全职妈妈。如果我有事必须离开,她就会生气,激动地阻止我。不过,不管跟我闹得多么僵,第二天她还是照样黏着我。现在她上高二了,还要求我天天去学校接她放学。这也太离谱了吧!但我不敢断然拒绝,因为她有自残倾向。”

我问:“小惠的学习成绩怎么样?”

潘女士说:“忽高忽低,跟坐过山车似的。最好的时候拿过全班第1名,年级第7名,最差的时候全班第23名,年级第354名。而且我发现,她的考试成绩跟情绪有密切的关系:心情好的时候,成绩就好;抑郁的时候,成绩就差。对了,她还曾经放弃过一次月考,当时正与我生气。”

我问:“她与同学的关系如何?”

潘女士摇头道:“不好,因为她特别矫情,容易生气,没人愿意跟她做朋友。”

我问:“小惠是如何自残的?”

潘女士猛拍自己的大腿,说:“她点一根蜡烛,横着拿,让滚烫的蜡油滴在自己的手臂上,滴一滴,尖叫一声……她在日记里扬言自杀,不过没有实施,但把我吓得失眠了好几个晚上。”

我问:“小惠在日记里是怎样评价您的?”

潘女士叹了一口气,说:“在她的日记里,我有时是女神,有时是女鬼,有时是动画片《101忠狗》里的女魔头古莱拉,有时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妈妈。尽管评价不稳定,但我还是被日记里的一句話感动了:小心点,妈妈随时可能消失!她从小没有得到多少母爱,我亏欠她太多了……”

经过与三位同行的仔细会诊,我们诊断小惠的心理问题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潘女士问:“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我告诉她,边缘型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特征是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极其不稳定,并且伴有多种冲动行为,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

“能治好吗?”潘女士带着哭腔问。

我如实相告:“因为情绪和行为极其不稳定,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在治疗时通常难以配合医生,所以治疗难度很大。您要有心理准备。不过,您也不必失望,经过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可以得到控制和缓解,许多患者在治疗后能摆脱病魔,过上幸福、平静的生活。”

失去的母爱,必须找回来

潘女士谨慎地问:“四年来的治疗都是药不对症,那么这次不会再误诊吧?”

我告诉她,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对亲近的人和自己通常有以下行为表现:

1.我恨你,但我又离不开你

患者会把某个亲近的人——比如妈妈——看得很完美,极力维护。这样的关系可能很快改变,患者会完全推翻自己的判断,认为此前极力维护的人一无是处,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这样的反复过程中,患者不会离开,而是继续依赖亲近的人。

2.我随时可能被抛弃,所以我要努力

患者极度缺乏安全感,总是以疯狂努力的方式避免被抛弃。所谓疯狂的努力,说白了就是控制,争取让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让被控制者内心充满压抑感。

3.怀疑自己

患者缺乏稳定的自我认同,一会儿觉得自己长得漂亮,一会儿又觉得自己很丑,反复无常,没有客观的评估。

4.我应该受到惩罚,因为我不够好

由于自我认知是混乱的、冲突的,患者总是认为自己应该受到惩罚,所以有自虐倾向。

5.为争取关注而表演自杀

患者总是扬言自杀,或者做出自杀的姿态,表演给亲近的人看,也表演给自己看,目的是赢得关注。

6.难以控制情绪

患者的情绪反应极其不稳定,容易被激怒,上午焦虑几小时,下午暴躁几小时,晚上又开心几小时……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7.偏执、解离,但不是精神分裂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有可能演变成偏执型人格障碍,或者更严重的解离型人格障碍。但解离型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不是一回事。精神分裂是两种力量互不来往,而解离型人格障碍是两种力量时而合并,时而分开,大多时候倾向于偏执或者解离状态。

我对潘女士说:“以上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7个典型症状,一般具备3个就可以确诊,小惠至少具备5个。”

潘女士不再怀疑我的诊断,转而问:“可是,小惠是怎么得上这种病的?是天生的吗?”

我告诉她,虽然基因与脑区异常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形成的生理原因,但并非生来如此。早年经历,尤其是创伤性事件,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幼年的创伤经历。研究发现,幼年被虐待的经历与之后发展成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可能性有很紧密的联系。第二,不安全依恋。多数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在童年经历过与家人或主要照顾者的分离。在本应该与父母建立依恋的阶段,他们体验到的是孤独和被忽视,这让他们对于被抛弃产生了深入骨髓的恐惧。因此,在长大之后,他们为避免再次被抛弃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小惠与您团聚后才发病,是因为她的潜意识里有患得患失的观念:失去的母爱,她要找回来;既然找回来了,就不能再失去。她疯狂地黏您,看似奇怪,其实很正常,就像孩子丢了,好不容易找回来,家长肯定要紧紧地抱在怀里,再不肯离开半步。”

潘女士问:“现在我和她天天能见面,她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我说:“因为她的渴望没有被满足,安全感没有真正建立。没有稳定的生活,哪来稳定的心理?”

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不”,但这不是抛弃

我为小惠制订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原则是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心理治疗主要采取精神分析治疗、家庭治疗、辨证行为治疗及社会回归治疗等。其中,辨证行为治疗主要是帮助小惠学会应对引起不良反应的事件。

我与小惠约定,每周来诊所接受一次心理辅导。这样的心理辅导持续了一年半,小惠的病情出现了几次反复,但总体被控制。尽管进程缓慢,但不断的心理成长让小惠越来越成熟,心理年龄逐渐与生理年龄相符。其间,她休学一年。为了巩固治疗成果,我鼓励她返校,同时联系她的班主任,使小惠获得特殊照顾,让她在同学的友好帮助下慢慢适应环境,慢慢摆脱对妈妈的依赖。

当然,在小惠表现出较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睡眠障碍、冲动行为及类精神病性症状时,适当的药物治疗也是必要的。

出于愧疚,潘女士总是想方设法地弥补小惠,但往往事与愿违。

我告诉她,边缘型人格是一种人格,既然是人格,就不需要根除,只需要控制和缓解,所以不必着急。辨证行为疗法被证明对治疗边缘型人格有显著效果。它的研发者,心理学家玛莎·林纳涵博士说:“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就像一个身上90%的面积被重度烧伤的人,他们的情绪没有皮肤保护,轻轻的一个触碰就会引发极大的痛苦。”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重建皮肤,让他们学会疏导自己的情绪,不被情感淹没而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

潘女士问:“专业的东西我不懂,我能帮些什么忙呢?”

我给了她以下三个建议:

1.拿回对生活的控制权

我要求潘女士保护好自己的边界,不能处处由着小惠。这不是冷漠,而是对小惠真正的帮助,因为母女关系过于密切,容易使双方都陷入僵局。生活中,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总会不断地以各种方式尝试突破家人的边界,因为他(她)习惯于和别人黏在一起,并且大多是操控家人的高手。比如他(她)会给家人打电话:“我现在就要见你,立刻,马上,不然我就跳楼!”面对威胁,家人坚持自己的边界是很重要的。家人可以通过温和的方式向患者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不能答应你的要求,这不意味着我抛弃你。

2.停止相互责怪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会有强烈的对于性格的自责。与一般的自责不同,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对自己的责备不是“這件事我做错了”,而是“我本身就是个错误”。自责是很难纠正的信念,所以家人不要再责怪他(她)。事实上,他(她)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更快地好起来。

3.提供稳定感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很渴望稳定的关系。幼年的创伤经历使他(她)没能形成稳定的人际互动关系,长大后虽然很渴望稳定感,却不知怎样获得。一个愿意陪伴他(她),能够和他(她)一起去探索和面对他(她)的不稳定,同时懂得保护他(她)的边界的人,是患者的天使。

“我一定要做女儿的天使!”潘女士说,“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会陪伴她,不再让她孤独彷徨,因为她是我的天使!”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小惠人格障碍女士
探究攻击型人格障碍伴抑郁症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您的脸像水蜜桃
脸盲
王惠君女士书画作品选登
小惠的心事
全年目录
家长如何帮孩子摆脱表演型人格障碍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Guy Laroche“女士腕表”演绎现代百样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