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慎之:好妈妈是什么样子?

2020-05-13 14:33小单
现代家长 2020年4期
关键词:奶粉护士人格

小单

人物名片

胡慎之: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婚姻关系及亲子关系心理专家、心理治疗师、国际危机干预指导师,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湖南卫视《变形记》等多家媒体特约专家,著有《变形记——十天变成一个好孩子》《童心密码》等著作。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妈妈

笔者:民间谚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您认为有科学道理吗?

胡慎之(以下简称胡):有一定道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0~3岁是人格的基本建设时期,就像房子的基石结构一样。到3~6岁时,这个结构会更稳定,很难改变,只有发生地震式事件,才有可能来一次人格重建。

笔者:学龄前的孩子,总体来说与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妈妈对孩子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可以这样理解吗?

胡:当然可以这样理解。

笔者:那么,妈妈对幼儿人格形成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呢?

胡:给孩子安全感。安全感,其实是人对生态环境的体验,不是可以量化的东西,纯粹是一种感受。心理学认为,人格的基础是安全感,比如,自我价值就是在有安全感的基础上体会到的。

笔者:缺乏安全感的人有哪些表现?

胡:一个人缺乏安全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困扰人一生。有些人不能当众演讲;有些人不能自己待着;有些人莫名其妙地失眠;有些人在人际关系中总是觉得别人的评价很重要,而忽略自我评价;有些人感觉自己在工作期间经常会犯错,因而特别害怕犯错;有些人被别人质疑或别人有疑惑的时候,会马上解释、争辩;有些人在恋爱的过程中,总是觉得不会被别人爱,或者特别在意对方的条件,很挑剔……所有这些表现,都是安全感缺失造成的。对幼儿来说,最明显的表现是行为退缩和自卑。

笔者:为什么说孩子的安全感来自母亲而不是来自父亲?

胡:刚才我们说过了,孩子的人格是3岁前打基础,这个阶段主要是妈妈在带孩子。对3岁前的孩子来说,主要任务是与妈妈建立依恋关系,所以来自爸爸的影响不大。

笔者:那么,这个阶段爸爸的功能是什么?

胡:爸爸的功能是支持妈妈成为足够好的妈妈。其实,妈妈只有从爸爸那里得到足够好的爱,才能感受到安全感,也才能把爱和安全感更好地传递给孩子。

笔者:足够好的妈妈是什么样子?

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足够好的妈妈是指能够意识到孩子的需要,并且能给予孩子节制性满足的妈妈。如果用精神病学的理论来说,足够好的妈妈就是一个容器,可以把孩子的负面情绪留存下来,经过加工之后再还给孩子。比如,孩子摔倒了,拼命地哭,他产生了一种恐惧的、糟糕的、悲伤的情绪。这时候,有些妈妈会说:“不要哭,妈妈在啊,为什么你还要哭啊,谁让你自己不小心的。”一个足够好的妈妈会陪着孩子,安抚孩子,她不会说太多,而只是拥抱着他,感受孩子的这种情绪,让孩子在妈妈的怀里体会这种悲伤慢慢地消失。摔倒了会痛,一定会难过的,所以要允许这种情绪的发生。

笔者:有的妈妈会采取另外一种方式:看到孩子摔倒了,马上跑过去抱起孩子,然后在地上踩两脚,说:“你这个破地,让我的宝贝摔了一跤!打死你!”这一招挺灵的,孩子往往马上破涕为笑,好像得到了解脱。请问,可以这样哄孩子吗?

胡:让我们来想象一下,等孩子长大了,他遇到了挫折会怎么样?他会责怪周围的事物,天可以怪,地可以怪,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来推卸责任,身边的人就更不用说了,反正他是无法自我负责的。恐怕没有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这样,所以,这样哄孩子万万要不得!

妈妈的焦虑导致孩子叛逆

笔者:哪个妈妈不想成为足够好的妈妈呢?但现实是残酷的,许多妈妈不知不觉间变成了焦虑的妈妈。您遇到过焦虑的妈妈吗?

胡:焦虑,是因为追求完美,又感觉无力达到;也是因为想掌控一切,但似乎又总是事与愿违。我经常在微博上收到焦虑妈妈的求助私信,但我基本不回复,因为她们总问一些无法回答的问题,比如:孩子不好好学习怎么办?孩子总是不听话怎么办?她们共同的特征是:

第一,她们缺乏耐心,内心不合理愿望十分强烈。她们希望有个人,用几句话就能解决她们的所有问题,消除所有的焦虑,最好,能将所有可能产生问题的源头都封死。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第二,她们掌控欲极强。“一切尽在我的掌控之中,不然,恐惧会让我死去。”这是焦虑者典型的心声。她们会要求伴侣、父母和孩子什么都听她们的,不给她们添乱;她们如惊弓之鸟,听不得一点点不好的消息,更讨厌孩子出现任何问题,因为出现问题会打破她们認为自己是好妈妈的幻觉,进而使她们失控。遗憾的是,任何关系中,掌控必然带来失败。

笔者:妈妈焦虑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胡: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现代心理学更进一步: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不能强加于人,因为自己不能代替别人去感受事物。焦虑的妈妈往往犯这个错误,她们以爱孩子为名,不管孩子需要不需要,强行给予。年幼的孩子无力拒绝,当他们看到妈妈哀伤或无助时,尤其当妈妈说“我对你那么好,你还不满足,还要气我,你不是个好孩子”时,孩子会愧疚,违心地顺从妈妈。因此,焦虑妈妈养出来的孩子,从小就有迎合妈妈的能力,还要忍受妈妈对自己的诸多干涉。

笔者:这样的孩子很乖。

胡:是的,这样的孩子往往很乖很听话,但那是暂时的,只是对妈妈的回避和讨好而已。等到了青春期,孩子有能力照顾自己时,叛逆行为就出现了。此时,妈妈会大吃一惊,为什么我那个听话懂事的孩子,现在什么都和我对着干?其实,孩子叛逆,正是妈妈早年过多干涉导致的。

笔者:听到您这样说,妈妈们可能不服气,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是妈妈的职责,更是爱孩子的表现,怎么就成了掌控呢?

胡:焦虑的妈妈,在自己感到无助时,就会掌控他人,从掌控中获得安全感,而掌控的负面影响,孩子首当其冲。看上去,掌控欲较强的妈妈对孩子挺好,她们很负责,甚至比不掌控孩子的妈妈付出更多。比如:掌控欲较强的妈妈对选择什么品牌的奶粉十分精心,特别在意孩子的冷暖,孩子一哭闹就会很紧张……难道这一切不是对孩子爱的表现吗?是的,这是个尽责的妈妈。尽责,就是完成任务,但要说爱与不爱,有待商榷。

笔者:此话怎讲?

胡:我们来打个比方吧。有个小孩子膝盖磕伤了,获得了两个人的照顾,一个是护士,一个是妈妈。护士照顾患者很专业,妈妈则不那么专业,毕竟妈妈没有接受过培训。给孩子的伤口换药,护士的手法娴熟,还说了几句安慰的话。尽管如此,孩子还是痛得哇哇亂叫。护士安慰孩子:“总会痛的,不过一会儿就好了。”不痛不痒的!妈妈在旁边看到孩子痛得乱叫,一阵心疼,眼里满是怜惜,眼眶都红了,她可以体会到孩子的痛苦,因而安慰孩子的话充满了温柔。这样两种态度,传递给孩子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护士做事尽职尽责,是出于职业道德。焦虑的妈妈内心也有恐惧,担心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或者不能成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妈妈,所以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唯恐有一点闪失。现在您来说说看,焦虑的妈妈是不是更像一个护士?

笔者:这么说来,孩子叛逆的不是妈妈,而是护士般的妈妈。

胡:对!这就是青春期叛逆的真相。

幻想做“完美妈妈”,就会苛求有“完美孩子”

笔者:平心而论,每个妈妈都想成为足够好的妈妈。但是,正是这个本能的愿望导致妈妈们焦虑不堪。这是怎么回事呢?

胡:导致妈妈们焦虑的,不是成为足够好的妈妈,而是成为完美妈妈。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妈妈。孩子出生后,她耗费很多精力,每天焦虑不安。她给孩子买的东西都是最好的,但是她总觉得给得还不够好、不够多。比如,她给孩子喂奶粉时总觉得喂得不够,怕影响孩子长高长胖,于是每次都多放30%的奶粉。我认为,这个多出来的30%并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这位妈妈自己的需要。

笔者:我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妈妈。请问,为什么这些妈妈期望成为完美妈妈呢?

胡:我认为,期望自己是完美妈妈的人,大多在幼年没有获得好的照顾。

笔者:什么是“好的照顾”?

胡:所谓好的照顾,其实就是孩子在饿的时候有吃的,冷的时候有温暖,也就是孩子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有些养育者看似一切为孩子着想,其实根本不顾及孩子,只是按自己的想法去满足孩子:孩子饿了,就给他超量的食物;孩子冷了,就一件一件地加衣服,直到把孩子捂出痱子。

笔者:“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指的就是这种过分的照顾吧?

胡:没错。我曾经问过那位给孩子多喂30%奶粉的妈妈:“你小时候是不是挨过饿,所以你才这么担心孩子挨饿?”她思考了这句话,说可能是。她告诉我,她是由爸爸带大的。她爸爸是一个学究型的中学化学老师,给孩子冲奶粉,要多少奶粉,多少水,什么水温,都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所以家里备有天平、温度计和量杯。当孩子哭的时候,他要去测水温,称奶粉,然后冲奶。等到奶冲好的时候,孩子已经哭半个小时了。可以看到,她的爸爸不是在关注孩子的需要,而是在关注自己的需要:成为完美爸爸。一个从婴儿期开始,就一直等人来喂的人,不感觉饥饿才怪。因此她要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补偿自己幼年的缺失。换言之,孩子需不需要她不管,反正她内心需要,就像她的爸爸一样。

笔者:看来,想成为完美妈妈,有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

胡:更可怕的是,与“完美妈妈”相对应的是“完美孩子”,有成为完美妈妈幻想的妈妈通常要求孩子完美,不然,完美妈妈如何实现呢?孩子被逼无奈,只好牺牲自己,成就妈妈的所谓“完美”。表现出来就是:妈妈要我怎样,我就怎样,实在做不到,那就假装。

相反,如果妈妈们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不再追求完美,心理压力变小了,焦虑减轻了,也就更接近足够好的妈妈了。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奶粉护士人格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奶粉危机
打错了
厉害了,我的护士
奶粉放冰箱对吗
寻找护士哥哥
发热
奶粉罐上没写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