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中融会“言”“文”

2020-05-13 14:31王健龙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4期
关键词:口技文意文本

王健龙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古代汉语的积累和理解,文章的形式和内容赏析,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一堂好的文言课,既要理清“言”,还得讲透“文”,并且通过多样化的“读”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处理言时不串讲,以“文”带“言”,重点突出,既解决字词障碍,又避免遍地开花,做到把握到位,取舍得当;解读“文”时,用心设计,让孩子们寻找、赏析、品味文中词句,借“言”解“文”,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分析,加强对文章主旨的领会、情感的体悟。可以说,“读”是联结“文”与“言”的媒介,是实施言文合一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这里的“读”可以是诵读、默读、品读,也可以是个别读,集体读,男女生交错读,分角色朗读等等。不论采用那种方式,均需有助于言与文的融合。

一、在试读中融会“言”“文”

试读也可叫做预读和素读,是学生凭借自身的积累或课下注释等初步接触文本的第一步。它是进入文本的快捷方式,是理解文本的直通车。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习惯,对文本的把握都是从最浅层的阅读开始的。因此,学习任何一篇文言文,读准字音和停顿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在这个环节,安排自由诵读,或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对照书本听读。读的时候提出要求:字正腔圆读准字音——有板有眼读出韵味——有情有味讀出情感,读毕,老师请学生点评,点评的重点在前两个方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大声的朗读,读准字音,注意句子停连,这样的朗读基本上是素读,最大的优点是学生们以最本真的方式与文本接触,而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会对文本产生一种自然的亲切感。例如,教学《诫子书》,导入课文之后,给学生出示无标点的文本,要求分四步试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准节奏和句读,三是读出虚词的语句,四是尝试添加标点。因为读音涉及词义,停顿涉及句子的组织,虚词涉及句子的语气,添加标点可以反过来促进对文意的理解。这样就避免了文本的串讲,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文意,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使“言”和“文”初步融合。试读和点评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并改正错误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大方地暴露学习上的问题,这既是对学情的诊断,也是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留存度非常有益的方法。

二、在潜心默读中融会“言”“文”

要读懂文言文,使“言”“文”一体,仅通过试读来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句读,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潜心默读,把学习指向文本结构的显著语言标志及其表达功效,使文字思路清晰、中心明确。这种对文章思路和内容的整体把握,正是言文合一实施的前提。由于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视觉接受文字信息后直接传输给大脑,立即进行理解,所以默读速度快,效率高;而且默读由于不出声,环境安静、便于集中精力地思考、理解所读内容。讲授《口技》,初读抓住“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个关键句,拎起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默读课文,找出体现“善”的层次的标志性语句,读出整体文意,读出层次。学生抓住“少顷、未几、忽”等词语理清口技表演的三个内容:一家人由睡到醒,由醒到睡,由失火到救火的过程。通过抓道具,理解前后照应的结构特色,把文章分三部分。通过抓表达,把每一个场景又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层次。这样既理清了文脉,又初步理解了口技人之善,为下一步通过主问题进行追问解决字词(随文学言)打下基础。

三、在对答式朗读融会“言”“文”

对答式朗读,就是由老师出示问题,同学们摘录原文语句,进行朗读式的回答。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的不断追问,解决重点字词,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达到“言文合一”的目的。扫除了文字障碍之后,再将问题进行梳理整合,再次进行对答式朗读,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进一步的认识,为当堂背诵做准备。下面摘录的是《活板》中设计的对答式朗读的几个问题及师生的部分对话(后面几个问题学生的回答省略),形式是抢答。

师:为活板者何人也?

生: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师:“布衣”何意?在哪学过?

生:《出师表》中有“臣本布衣”一句,是平民的意思。

师:句中的“为”字呢?

生:“做”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应是“发明”的意思。

师:结合第一段的内容解释“为”字非常好,语文学习有时候应结合语境,瞻前顾后。那么,活板又是如何制作的呢?

师:活字是如何印刷的?有何好处?

师: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请大家多多加以关注,并进行积累。我们接着看下个问题:一板内有重复者若何?如何贮字?

师:遇奇字则何如?

师:“有奇字素无备者”是何意?“旋刻之”的“旋”又是何意?

师:字模舍木为泥者为何?

师:结合语法知识来释词是一个较聪明的办法。我们来看最后一个问题:当此时,活字印刷术传播了否?

师:通过对答式朗读,我们初步了解了文意,为了使文章内容给大家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

以上对话,都是精心选取的问点和学生大体能够理解的文言词汇,密切结合课文内容及所用语句,建立起与学生即时互动的“问答链”,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避免肢解课文,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有利于凸显教学重点,消除满堂灌,满堂练。用古人的语言教古文,言简意丰,兴味盎然。用文言的对话能达到反刍效果,使课堂古典气氛更加浓郁,学生隐然进入到文本的内容之中。这样的对话,使文气更加贯通,学生隐然领略到了文中坚实的逻辑链条,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四、在鉴赏式朗读中融会“言”“文”

鉴赏式朗读就是通过朗读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鉴别欣赏,读出其中的深刻内涵与意蕴以及呈现出来的结构和表达方面的特色。鉴赏可直接通过采用“选择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出自己最有感觉的句子,也可用“改句读”的方式让学生琢磨并领悟文章气势背后的句法结构,还可采用“回味读”的方式让学生反复涵咏、揣摩,直抵语言文字的深处。请看下面几个片段:

片段一

师:下面咱们接着进行品味式朗读,同学们请回看课文,你最喜欢读的是哪一句?挑出来读一读。

生:我最喜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师:你好好地把它读读看。

生(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师:你为什么比较喜欢读这个句子?

生:因为这句话很有哲理,它揭示了战争当中君主施行仁政的必要性。而且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有一种整齐的节奏美。

片段二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两句话,回到最初同学的那个问题,这两个介绍道具的语句一样吗?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生1:不一样,第一句没有“一人”。

生2:第一句出现在文章开头,第二句出现在文章结尾,前后照应。

师:那我们去掉“而已”来读一读,有什么不一样?

生:语气差了好多。

师:什么语气?

生1:赞叹、钦佩的语气。

生2:第一句是简单交代,第二句是由衷赞叹。

生3:读的时候,应该一词一顿,“而已”应重读并且读出拖音。

师:我们一起按照这个同学的要求齐读这两句话,读出赞叹之情。

(生齐读)

师:读得有那么一点味道。我们再来把它齐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口技人的赞美之情。

片段一是选择读,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品出了行文之妙。

片段二是改句读(对比读)和回味读,在删改中体会原句在情感表达和文章结构方面的妙用,在回味读中让学生反复涵咏、揣摩文章的意蕴。每一次朗读都有明确的目的,每一种变式朗读都直接为突破难点服务。

这种鉴赏式朗读,直指语言本身,透过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赏读,能努力挖掘言语内涵,激发学生情感,引领学生在感知、理解、质疑、探究中,理解词义,感悟语言,斟酌标点,走进文本世界,感知真实生活,最终情感共鸣,建构学生自我心灵空间,从而让他们向文本走去,让文本也走向学生,两者相互找到知音,文本的意义得以生成,言文得以贯通。

五、在体验式朗读中融会“言”“文”

体验式朗读就是通过对朗读环境气氛的渲染,让学生进入内容角色,从而对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意蕴有切己的体验,达到阅读与情感的和谐。讲授《口技》高潮部分,學生判断出本部分描写的声音最多、最杂、最大,多用短句和拟声词,朗读时声音随着火势的加剧要越来越急促,声音越来越大。指名学生朗读后,教师根据朗读的情况,适时点拨:一个人表现声音时有点儿单薄了,我们一起来读,随着火势的不断加大,我们也不断增加朗读的声音来造势,大家觉得该怎么加?通过讨论,有学生提议,在“一人大呼火起”后加一男生的声音,后加一女生的声音,再后面加两女生的声音,“俄而”后加第一组同学的声音,“中间”后加第二组同学的声音,“又夹”后全班齐读。随后在全班进行的配乐朗读中,表现的声音不但多,还有层次,把口技人一个人就可以表现出来的火势,通过很多人表现出来了,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这种在精彩处的反复品读,在淋漓尽致中,语文味已四处飘散。这种分角色的口诵心悟,有助于感受到火势的猛烈、情势的紧急,让学生仿佛置身火场,加深了对文章场景描写的理解,真心佩服口技表演者之“善”。

通过对上面文字的揣摩与品读,师生读出了情境,读出了思想,在读中与作者心灵契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避免了空洞讲授,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只有牢牢抓住语言这个基本元素,披文入情,沿坡讨源,教学才能给人举重若轻,“言”与“文”的融合才水到渠成。

综上所述,实施言文合一的文言文教学,要以“读”为主线,让不同形式的“读”环绕课堂,并且借助各种读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中还原文、领悟情,将“文”与“言”有机融合在一起,做到“言”中有“文”,“文”中有“言”。这样避免了机械地把古诗文割裂为字词教学和内容欣赏两部分,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在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落实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对文章的审美、对古代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解词析句中领悟文章(文学)意蕴、文化内涵;在探究文意时积累文言知识、培养语感”。

猜你喜欢
口技文意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擅长口技的猎人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参考答案
90后口技传承人:用一张嘴还原《阿凡达》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书面表达练与析
预测情节推信息,巧解完形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