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军
日前,深圳一名教师被指侵犯他人著作权,事发后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介入调查。3月6日,该局发布最新通报称,龙岗区如意小学教师胡红梅在其出版的书籍、儿童阅读工作室微信公众号的推文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该局对胡红梅作出撤职处理,并撤销其龙岗区“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校长”等荣誉称号。(3月7日 《深圳晚报》)
说起来,新闻中提到的胡红梅可是教育界名人,她是深圳、广东乃至全国名师,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头顶“全能教育奖”“广东好人”“深圳道德模范”“深圳教育改革先锋人物”等数十项炫目光环。她这次“出名”,则是因为多人举报其抄袭。从2月23日事发至今,几乎所有参与在线讨论的网友都一边倒地呼吁“别放过她”。原因只有一个:抄袭与名师身份太不相称,给人极大的厌恶感。
据报道,胡红梅出版的著作多次对青年作家陈迅喆、山东教师王爱玲等人的作品进行侵权引用,此外还涉嫌抄袭朱永新、王林等名人著作。特别是她的某部作品与台湾作家林玫伶的作品几乎一样,连序言也照搬,可谓刷新了论文抄袭“新高度”。
有一点不得不说,尽管胡红梅在学术上败坏,但她的课堂教学水平还是有目共睹的,网上就有不少其课堂教学视频。这就不得不令人思考:为何会出现这种技能与师德失衡的现象?除了其个人原因,还有谁在推动她“越走越黑”?
窃以为,这与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打造本土名师的政绩需求有莫大关联。近年来,一些地方教育发展操之过急,盲目追求速效。如:优质师资培养重技轻道,师德建设流于形式;教育评价不重真才实学,学术不端等歪门邪道在校园蔓延;个别教师利用政策漏洞,弄虚作假、沽名钓誉;更有个别教师为了名利前途,不惜违逆内心,出卖师道尊严。
胡红梅之流,很大程度上正是敏感捕捉到了“教育政绩需求”的关键信息,用自己出色的教学能力和大量抄袭的教育论文“堆砌”,成功搭上了打造名师的“快车”。于是乎,“名师”“名班主任”“骨干教師”等头衔,成为当前与职称和工资最为相关的诱惑,撩拨着教师浮躁取巧的心理,助长了教育功利化。一些地方原本为培养优质师资的“名师工程”,往往异化为“毁师工程”。
如今,胡红梅的名师之梦破灭了,她的辉煌将很快隐没。这一事件留给教育最大的“伤疤”,在于折射了教育发展的急功近利,暴露了当前教育评价、教育学术管理的漏洞和弊端。这些年,被爆出“学术抄袭”的教育界名人远不止胡红梅一个,可为何总是习惯于“发现一个处理一个”,结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呢?
答案并不复杂。杜绝用功利化思维办教育,让教育回归理性、平和、科学的正常规律,再辅以制度监管,应该就能杜绝更多“胡红梅”出现。对此,深圳当地,全国其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所有教师都要引以为戒,好好记住这块“伤疤”,并时不时触碰,让它保持应有的痛感。(作者单位:湖南省隆回县荷香桥镇中学)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