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晨
摘 要:诗文朗诵是中职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可撼动。精妙的诗歌、优美的散文将中职语文课堂装点得惟妙惟肖。艺术和审美兼具的诗文总是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让人在“悦读”中感悟美的情、美的人、美的景、美的境。当下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语文诗文朗诵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备受师生青睐。文章立足当下中职语文诗文朗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提高中职语文诗文朗诵教学效率给出一些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中职语文;诗文朗诵;存在问题;教学策略
一、中职语文诗文朗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诗文朗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它不仅能指引学生更好地学诗文、明诗意、悟诗情、探诗境、懂诗理,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奠定基础。从当下的中职语文诗文朗诵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并未透彻明晰诗文朗诵的意义,具体体现如下:
(一)认识片面,误将“朗读”当“朗诵”
一些中职教师在诗文朗诵教学中,存在不重视和认识片面的问题。很多教师习惯性地将朗诵等同于朗读,于是在教学中,便完全采用朗读的方式来朗诵,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
例如,对教材中的某些诗文,教师喜欢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即高声地读、夸张地读,这与真正意义上的朗诵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教师之于学生而言,是求知明理、习德成才的引路人,也是指导者,只有正确认知朗诵,明确诗文朗诵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开展诗文朗诵教学,做好学生明理、审美、求知、修养、成才的引路人。
(二)诗文朗诵教学策略不科学
诗文朗诵是学生通过艺术表演形式,用有声语言声情并茂地再现诗文意蕴、情感、内涵的一种表现“读”的方式。就其教学而言,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故教学的策略应具有深刻性、灵活性与针对性。但就目前而言,部分中职语文教师在诗文朗诵教学中,往往只采用普通的纠字音、定快慢、反复读等策略来指导学生去“读”,并没有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与精神,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凸显“朗诵”的特点,提高教学效率。鉴于此,有必要优化策略与方法,打造真正意义上的诗文朗诵课堂。
(三)不注重诗文朗诵的技巧指导
诗文朗诵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表演性艺术呈现方式。一方面,它要求学生能了解诗文大意,洞察诗文情感,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将自己所领悟的情感、感悟的内涵以一种外放的情感与姿态展示出来,这必然需要一定的朗诵技巧做支撑。朗诵技巧掌握到位,情感呈现才能张弛有度、舒缓和谐。技巧是诗文朗诵情感展现的辅助性手段,可讓诗文朗诵锦上添花,但也能使朗诵成为一大败笔,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很多教师在朗诵教学中都疏忽了对朗诵技巧的指导。再者,学生朗诵之后,教师缺乏系统、科学、有效的朗诵评价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中职语文诗文朗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诗文朗诵教学,把握“朗读”与“朗诵”的区别
中职语文教师要明确诗文朗诵的重要意义,继而主动去学习、去研究与“诗文朗诵教学”相关的知识,提升自身诗文朗诵的教学能力,为高效的诗文朗诵教学奠定基础。区别“朗读”与“朗诵”是诗文朗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朗诵不同于朗读,前者重在“诵”,而后者重在“读”。
“诵”重在诵出内容、诵出情感、诵出韵味、诵出意境、诵出哲理。而“读”,则只要声音洪亮、字音准确地读出作品内容,传递出要表达的主旨即可。朗诵与朗读截然不同,它要求学生尽可能脱稿,除了运用声音艺术去呈现诗文作品本身的内容外,还要运用眼神、动作、神态、手势等体态语,进行恰到好处、不温不火的朗诵艺术呈现。朗诵更注重技巧,朗读则并不对此有过多要求。了解了这些,教师再进行诗文朗诵教学便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了。
(二)运用多元化的诗文朗诵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朗诵欲望
诗文朗诵教学的方式对开展智慧性诗文朗诵教学十分重要。鉴于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打造以学生为主角的多元化诗文朗诵教学课堂,让学生有“我要朗诵”的欲望,提高学生参与朗诵活动的激情与信心。现代教育教学观认为,学生是一切课堂的主角,一切课堂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鉴于此,教师可尝试运用以下教学方法,促进诗歌朗诵教学有效开展。
首先,在纠字音、定快慢的同时,还要“正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文作品的理解。诗文朗诵万变不离其宗,根源还在于正确而科学地理解文本内涵。在以往的中职语文诗文朗诵教学中,教师一味地重视纠字音、定快慢,而忽略了正情感,这让学生的朗诵夸张刚硬、华而不实、情感匮乏。因此,教师要加深学生对诗文作品的理解。例如,在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爱情诗两首》中《致橡树》的朗诵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掌握快慢,还应做到正情感,让学生对诗歌的深层内涵、意蕴、情境等进行鉴赏。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如下任务进行鉴赏式探究:“《致橡树》是一首借助多种意象来表达爱情观的爱情诗,诗歌中提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整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朗诵时应如何将情感表达到位?”这样有针对性的鉴赏,有助于学生科学地把握诗歌情感,读出情感韵味。
其次,引入多媒体营造情境,强化教师“范读”与学生多形式的“诵读”。诗文朗诵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需要有多媒体的广泛支持。在朗诵教学中,教师要挑选好的、感染力强的,且与朗诵诗文意境和情感相融合的背景音乐来烘托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朗诵氛围。譬如《致橡树》这首爱情诗,最著名的朗诵作品便是周华健老师的作品。她在朗诵时所配的背景音乐是《美国鼠谭》,这样美妙的背景音乐更能为朗诵营造极致的氛围。除了这首配乐,《春天小夜曲》《雪之梦》也较为符合《致橡树》的朗诵基调与情韵表达。选择好背景音乐之后,教师还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不同朗诵活动的演练。教师要范读,不仅要“范读”,而且要“美读”。在读的时候,教师要读得节奏明朗、声音和谐、情感充沛,呈现出韵味美、意境美。要想范读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细细品味每一句诗文,仔细推敲诵读的方式与技巧,反复吟诵,直到成功。教师范读后,还可以指导学生尝试小组朗诵、学生代表朗诵、集体朗诵、小组对比朗诵等各种朗诵方式,改变朗诵教学枯燥的现状。
再次,注重“以赛促读”,激励学生参与诗文朗诵的赛事,搭建诗文朗诵平台。一方面,学生诗文朗诵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教师课堂的“教”与自己课下的“练”;另一方面,还依赖于舞台表演的实践机会。会朗诵、巧朗诵、智慧朗诵的目的是有朝一日可在舞台上大显身手,表现自我。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校级、市级或者全国性的中学生诗文朗诵比赛,做到“以赛促读”。在学生参加诗文朗诵比赛时,教师要进行辅助引导,如指导学生选择朗诵诗文篇目、背景音乐,运用朗诵技巧,进行彩排等,让学生参赛无忧。
(三)进行巧妙指导,提升学生的朗诵能力
诗文朗诵不仅要读准字音,把握诗文作品的背景、主旨、情感基调、风格等,诵出意境,诵出情感,还要懂得在具体的朗诵中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准确表达内容,智慧表现情感,提高朗诵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一般而言,常见的朗诵技巧有停顿、重音、语气、节奏、体态语等几种。
“停顿”是诗文作品字词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间歇,把握好停顿,有助于学生在朗诵时增添语言特色,体现情感韵味。停顿包括换气停顿、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等形式。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教会学生正确处理诗文停顿,特别是要注意逻辑停顿与情感停顿。“重音”是与轻音相对的一种朗诵技巧,重音的地方往往能够引起众人的注意,是朗诵的重点,是诗文作品的句子核心或者整首诗中心主旨所在。“语气”是朗诵的声音色彩,与语速和语调两种因素共同决定着整个朗诵的旋律和节奏。“节奏”是为了迎合诗文情感而生的,随着情感的变化,节奏也要表现得或轻或重、或缓或急、或快或慢、或强或弱。“体态语”的运用是朗诵的辅助手段,要恰到好处地运用,不应过分夸张,喧宾夺主。
这里以《致橡树》的停顿、重音等的运用来说明。首先,合理把握情感,划分诗文层次。《致橡树》的诗歌层次已然十分明显,关键是划分小的层次,每一段的层次。其次,确立朗诵节奏,精妙安排停顿、重音等。这里,用“/”表小停顿,“//”表大停顿,“()”表轻音,“【】”表重音,来展示第一大段前几句的重音、停顿及节奏。如: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在学生朗诵时,教师针对轻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进行技巧性指导,这对学生理解诗文,朗诵出诗文的意境和情感十分必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诗文朗诵的技巧性指导之后,学生的朗诵便有了方向,有了目的,朗诵也更加生动、感人。诚然,教师对学生技巧的点拨总是伴随着对学生朗诵过程与成果的评价。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些普遍性的朗诵策略,还要基于每一個学生的朗诵个性,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探索出更适合该学生的独特朗诵方法。这对教师的教学是一大挑战。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诗文朗诵是一个艺术表演、艺术再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是“活动的参与者”,以主角的身份亮相,以主角的意识表演。语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扮演好引路人和指导者的角色,巧用策略活跃课堂,让学生在读诗文、品情感、鉴情调、悟情境中,真正将诗文的韵味朗诵出来,继而提升综合语文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郑苏芳.中职语文诗文朗诵教学探究[J].职业,2013(24):100-101.
[2]张竞月.初中语文古诗词朗诵教学中传统吟诵法借鉴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