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视域下我国新型旅游目的地建设研究

2020-05-13 14:06郑瑞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

郑瑞

本文受贵阳市科技局、贵阳学院科研专项资金【GYU-KYZ(2019~2020)JG-30】资助

【摘 要】 本文对新型旅游目的地服务对象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新型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意义,最后提出了新型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路径。新型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点是明确特殊群体的日常需求和旅游需求;通过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可确保当地居民日常需求的无障碍环境建成,串联目的地居民日常需求和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关键词】 新型旅游目的地;无障碍环境;建设路径

一、问题提出

旅游目的地是将一定空间上的旅游资源与旅游专业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围绕正常消费群体展开,旅游者需具备主观条件即旅游动机,客观条件包括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同时还要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够顺利完成旅游行程。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相关配套设施与服务大多依据正常人群的身体条件设计与建设,满足正常群体出行需求,大批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被长期忽视,一方面是由于大部分旅游目的地及企业连正常群体的消费需求都来不及满足,无暇顾及特殊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目的地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仍较滞后,虽然我国在1985年“残疾人与社会环境研讨会”上就发起了“为残疾人创造便利的生活环境”的倡议,但在现实生活中,无障碍设施与服务体系仍未建成,仅凭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特殊群体出行仍极不便利。

特殊群体的出行和旅游需求难道要一直被忽视吗?早在1980年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就提出“旅游应是人人享有的权利”,这当然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特殊群体。事实上,我国近年来也陆续开展了无障碍旅游活动,如中国生命之歌民间无障碍考察团自2007年以来,每年都组织残疾人到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参与无障碍旅游活动,但其活动开展每次需借助目的地大量志愿者参与。纪寻,作为一名罕见病患者和旅游者,去过全世界近30个国家自助旅行,2018年成立奇途无障碍旅游科技公司,通过线上媒体、小程序等向中国有“无障碍需求”的人群推荐无障碍旅游产品。携程也于2019年推出全国首个“无障碍旅游计划”,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需要照顾的残障人士和儿童,在当地向导平台实施,并覆盖国内几十个热门旅游省市作为“无障碍旅游基地”,为这三类旅游有障碍的人群提供解决方案,创造一个无障碍的旅游环境。[1]十八大以来,国家已出台数十项有关无障碍的政策法规,2012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颁布,2016年无障碍环境建设被列入“十三五规划”,列入到民航、铁路、交通、住建、文化和旅游等经济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相关文件。

目前国內外都在推行“无障碍旅游”。所谓无障碍旅游,是指为具有机能性障碍的弱势群体(如残疾人、老人等)提供有别于大众旅游的专用设施、专门服务和专项产品来满足或提高其在旅游活动中的便利性。[2]但这一概念的界定有误区也易造成歧义。一是无障碍旅游的服务对象只限于弱势群体吗?其它群体难道不需要吗?二是目的地的设施是为谁服务?长期以来,城市设计和建设者多是正常群体,因此其设计多以正常群体需求为主,而忽视了特殊群体的需求。正常群体的需求是需求,特殊群体的需求也是需求,正如根据不同发质的消费者,日化企业会提供去屑、柔顺、营养等不同类型的洗发水,城市设计和建设者也应该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提供适合不同群体需求的设施与服务,这正是新型旅游目的地的立足点,目的地建设的人性化正是体现在对不同群体的关注,而不是把特殊群体当作弱势来特殊照顾。

二、新型旅游目的地服务对象界定

现有无障碍旅游范畴的界定限制其发展。我国学者对无障碍旅游的定义涉及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无障碍旅游是针对特殊群体的无障碍旅游;广义的无障碍旅游多指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无障碍,即通过最大限度消除区域旅游壁垒,达到区域间旅游经济协作,使旅游资源、产品、市场和信息共享,实现旅游发展的资金流、技术流、消费流、信息流、客流、人才流等旅游要素畅通无阻。[3]虽然同为无障碍旅游,但两者的研究对象却不相同,狭义无障碍旅游的研究对象是特殊群体,广义无障碍旅游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合作;研究内容也各异,狭义无障碍旅游是针对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提供有效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设施设备,确保特殊群体旅游行为的顺利实现,而广义的无障碍旅游是针对区域壁垒,如何在政策、制度等各方面消除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确保旅游业共同发展。总体而言,狭义的无障碍旅游仅针对特殊人群,侧重于技术操作层面,其受众面较窄,忽视了其它人群对无障碍设施设备是否存在需求的可能性,广义的无障碍旅游针对区域旅游合作,更倾向于宏观政策层面,却不能解决对口人群的特殊旅游需求。传统无障碍旅游推广一直存在阻力,一方面在于无障碍旅游限定范围太小众,市场空间有限,对目的地和企业而言缺少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传统旅游目的地的设计与建设,多是按点设计,即围绕一个景区或项目进行,各景区和项目之间缺少衔接。在无障碍环境未形成的今天,片断式的无障碍设施与服务并不能让特殊群体出行畅行无阻,特殊群体独立走出家门都有一定困难,更何况独立外出旅游。

新型旅游目的地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无障碍旅游为目标,以无障碍环境建设为核心。新型旅游目的地是针对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在无障碍视域下提出的,其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目的地的正常群体,也不局限于无障碍旅游范畴下的特殊群体,是两者范围的扩大与延伸,即所有条件成熟的消费群体,包含正常消费者群体和特殊消费者群体,所以新型旅游目的地是真正意义上针对正常群体和特殊群体在内的全民旅游目的地。所谓全民,包括残疾人、老年人、生病患者、低幼儿家庭在内的所有消费者。传统旅游目的地要求旅游者具有旅游动机、可自由支配收入、足够的余暇时间和健康的身体。在小众旅游和大众旅游时代,特殊群体出行必须借助陪护人员帮助才能实现;而在全民旅游时代,只要具备旅游动机、可自由支配收入和余暇时间的消费者,无论其身体是否健康,只要其本人能够凭借目的地无障碍设施和服务体系,就能独立完成旅行。新型旅游目的地通过一系列配套完整的无障碍设施与服务,构建无障碍出行环境,使得正常旅游消费群体和特殊旅游消费群体均能够借助目的地便利的无障碍设施与服务顺利完成旅游活动。新型旅游目的地让消费者的旅行、游览过程更便捷、轻松,通过降低行程过程中的无谓体力、精力和时间上的耗费,提高消费者旅游的效率和体验。如今,传统旅游目的地向新型旅游目的地转型的契机已经到来。一方面,特殊群体消费需求市场日益扩大,传统旅游目的地现有的设施与服务已不能满足需求;另一方面,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全域旅游的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推进,为我国新型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契机。新型旅游目的地对目的地的整体无障碍设施与服务提出较高要求,因为单个建筑体、单个景区或单条线路的无障碍建设并不能满足特殊群体的无障碍出行,旅游目的地无障碍设施与服务的设计与建设必须是全面性、普及性的。目前,新型旅游目的地建设时间窗口已经打开,可以使目的地无障碍设施与服务实现新旧区域融合、无缝衔接,可以让住在老旧小区的特殊群体真正走出门,享受无障碍环境带来的便利,实现自己的各项消费需求。

三、新型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意义

1、新型旅游目的地建设是目的地公平与责任的体现

“旅游应是人人享有的权利”,相比传统旅游目的地,新型旅游目的地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正常消费群体,还包括特殊群体在内的所有具有旅游意向的消费群体。新型旅游目的地不仅造福特殊群体,也能让正常群体在出行和旅游中受益,使得包括特殊群体在内的消费者获得同等的公平环境,体现了目的地的社会责任。戴斌在今年成都市残疾人无障碍旅游发展研讨会发表“无障碍旅游:共享的权利和共同的责任”的主题演讲,提出“残疾人有旅游的权利,国家和地方有无障碍通行的责任。”认为“一个愿意并有能力为本地残疾人群体提供无障碍休闲环境、设施和服务的城市,一个愿意并有能力最大限度向外来残疾人群体释放包容和善意的城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当代旅游的标志从来就不取决于对强者的力度,而是取决于对弱势群体的温度”。[4]

2、新型旅游目的地建设提升目的地竞争力

旅游的竞争,最终会体现在目的地的竞争,体现为由目的地资源的吸引力、目的地旅游产品、目的地设施与服务构成的整体旅游体验的竞争。随着消费群体结构和需求的变化,旅游者期待游得起、游得便利、游得舒心、游得轻松、游得難忘的旅游体验,这就对目的地旅游产品内容和价格、目的地旅游设施和服务、目的地旅游环境和管理提出要求。Couch等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即为当地居民提供较高标准生活之能力。[5]传统目的地建设多以经济为导向,在目的地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设施和服务等设计方面多以正常群体为主,设计中人性化理念欠缺,旅游线路中费时、费力等现象较普遍,游客体力消耗较大,一天的行程下来,正常游客体验也会觉得“累”。而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人口、低幼儿家庭占比日益增多,旅游目的地无障碍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大,未来目的地的竞争,如何能抓住老年人、低幼儿家庭市场,必能抓住核心旅游市场。现今我国全域旅游建设,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将有助于改变传统旅游按点发展的格局,形成连线、连片到目的地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新型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能够打破传统目的地点、线、片的格局,在目的地范围内统筹规划与改造,构建目的地无障碍设施和服务体系,实现特殊群体从家或酒店至各主要公共区域的无障碍通行,这无疑将使全民受益,增加游客和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提升整体的旅游体验和生活体验,提升目的地竞争力。

3、新型旅游目的地打开消费者夜间消费的空间

无障碍旅游环境的建设,可以大大降低游客无谓的体力、精力和时间的耗费,势必延长游客在目的地有效消费的时间,尤其是为游客目的地夜间消费提供了可能性。传统的目的地建设在道路交通、线路设计、旅游体验、游客服务等各方面并未能完全站在为游客节省体力、精力和时间的角度去设计和建设,这使得游客一天游玩下来,体力消耗较大、时间浪费较多,因此许多游客夜间即便有时间想进行一些体验项目,可能都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不用说残疾人、老年人、低龄幼童的父母了。而新型旅游目的地借助全域内的无障碍环境,可以使包括特殊群体在内的旅游消费者科学、合理、轻便、快捷的完成各项行程,一方面消费者可留出精力和时间进行更多的娱乐和消费,另一方面,目的地便捷、舒适的无障碍环境也可提升消费者旅游体验,延长消费者停留的时间,打开消费者参与夜间消费的空间和时间,带动目的地夜间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整体经济的增长。

4、新型旅游目的地造福目的地居民和游客

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提出,旅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并为所有的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这里所有人不仅仅是旅游者,还包括其它各个群体,新型旅游目的地建设将使五大群体受益,具体如下:

(1)残疾人群体受益。根据残联的数据,我国残障人士保守估计有85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即平均每100人就有6位残疾人,但在我们日常生活出行中,却极难发现这些残疾人。[6]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至少有40%左右的残疾人是语言听力或精神等方面的残疾,是在外表无法发现区别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目前我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远远落后于残疾人群体的需求,这些人难以独立出行。

(2)老年人受益。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经济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达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4.87亿,这意味着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7]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必须正视的一大问题。老年人的旅游出行和日常出行,都存在对无障碍设施设备的迫切需求。就目的地竞争而言,老年旅游市场是未来主流消费市场,新型旅游目的地能够率先强占老年旅游市场,使得目的地竞争占得先机。

(3)低幼龄家庭受益。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我国“一孩”和“二孩”家庭占比正逐年提高。如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15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排除双胞和多胞胎的话,也至少有1000万个家庭新增低幼童,低幼童家庭对无障碍出行和旅游的需求也较迫切。近年来我国亲子旅游市场成长迅速,二孩政策放开,为亲子旅游市场继续扩容。根据《2018年亲子游消费报告》显示,“带娃出游”已成为旅游市场上的主流消费趋势,目前国内亲子游市场呈现周边出游消费频次高和出游儿童低龄化的特点。[8]在携程对近千名用户进行的一项调研显示,9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与亲子旅游。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也指出,“亲子旅游市场正从一个自发成长期走向一个市场培育期,中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的3亿人次及其背后的家庭需求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这将是一个越来越庞大的市场”。[9]因此,新型旅游目的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可以大大降低低幼龄家庭出行的压力,减少这些家庭的体力、精力消耗,从而提升目的地在低幼龄家庭亲子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

(4)生病患者受益。生病的患者包括罕见病患者、重症病患者,也包括普通病患者,这些患者在生病期间其体力与常人相比较弱,但在传统的目的地仍不得不使用与正常群体出行同样的设施与服务,势必增加生病患者的出行难度,但这一群体照样也有出行的需求,也有旅游的需求,无障碍环境建设也将造福这一群体。

(5)普通居民受益。包括负重居民和轻便出行的居民。负重居民是指出门带有较多行李或物品的居民,无论是负重居民和轻便出行的居民,目的地无障碍设施的建设都会减轻其外出出行体力和时间上的消耗,使本地居民日常生活和出行更便捷。

总之,在无障碍视域下,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受益者不仅包括旅游者,还包括当地居民。因为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旅游者,都存在无障碍需求,只是表现的范围各不相同。旅游者对目的地无障碍旅游的需求围绕旅游要素,以旅游线路和行程的方式展开,而当地居民对无障碍出行的需求围绕着本地工作、学习、生活和休闲娱乐展开。但随着我国游客行为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旅游者旅行轨迹将由传统的围绕景区景点为主转向与本地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相重合,即旅游者从传统走马观花的旅游方式向目的地深度停留与融合旅游方式的转变,旅游者开始热衷于体验感受本地人的生活方式,这使得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对无障碍旅游建设存在共同的需求,因此旅游目的地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的提供不能仅仅停留在旅游者的层面。总之,无论是特殊群体,还是正常群体,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休闲和旅游过程中,无障碍环境的建设,都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他们出行的体力、时间消耗。

四、新型旅游目的地建设路径分析

新型目的地建设围绕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日常需求和旅游需求展开。“双核”不仅体现在服务对象的两重性,而且体现在需求的双重性,即包括当地居民日常需求和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也包括特殊群体在内的日常需求和旅游需求(图1)。传统旅游目的地建设涵盖当地居民的日常需求和旅游者旅游需求,而忽视了特殊群体的日常需求和旅游需求。因此新型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点是明确特殊群体的日常需求和旅游需求。特殊群体范围较广,就目的地公共服务建设角度来看,可根据出行特点来划分,一种是出行需借助辅助工具如轮椅和手推车等行动不便群体,如肢体残疾、行动不便老年人、需用婴儿车的低幼儿家庭;另一种是可独立行走的群体;根据视力好坏程度来划分,正常视力群体和视力障碍群体,包括盲人、老花、近视和弱视等。这两类群体对目的地无障碍设施和服务体系要求不同,目的地建设应根据其差异性设计建设无障碍环境。

新型目的地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无障碍环境的形成,这要求目的地借助全域旅游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双契机”实现。新型旅游目的地需抓住“双契机”,通过全域旅游多规合一、统筹规划,确保目的地点、线、面上的无障碍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可确保当地居民日常需求的无障碍环境建成,串联目的地居民日常需求和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通过对目的地规划、目的地形象和目的地营销三个层面着手进行。其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对目的地的交通便捷服务体系、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便民惠民服务体系、安全保障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行政服务体系五个部分,[10]构建目的地无障碍设施服务体系。可根据特殊群体差异性,针对行动不便群体和视力障碍群体在目的地公共交通服务系统、旅游集散中心系统、交通引导标识系统、自駕游服务系统中心、城市便民设施和旅游游憩场所、旅游交通设施、旅游环卫设施等公共服务体系中植入无障碍设施与服务体系;在旅游公共信息数据库、旅游公共信息发布渠道、旅游咨询中心、解说系统、旅游信息实时发布系统、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中增加针对特殊群体服务信息数据库,提供完善的无障碍服务体系。

总之,新型旅游目的地通过构建无障碍环境,消除消费者出行的障碍,为所有想旅游的消费者,无论其健康与否,都能够如愿而来,满意出行,获得畅快、便捷的旅游体验,使“旅游应是人人享有的权利”不再是一句空话,让全民旅游时代真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品橙旅游.携程:推出我国第一个“无障碍旅游计划”[EB/OL].http://www.pinchain.com/article/195451. 20190625.

[2][3] 唐飞,杨晓霞.国内无障碍旅游研究综述[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4] 戴斌.无障碍旅游:共享的权利和共同的责任[EB/OL].http://www.sohu.com/a/315075432_124717.2019.5.19.

[5] 吕俊芳,翟孝娜.20多年来国外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02.

[6] 知行社会.为什么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却很少能在外面见到?[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4193341961509405&wfr=spider&for=pc.2018.03.06.

[7] 甘贝贝.我国老年人数量接近2.5亿元[N].健康中国,20190122.

[8] 陈薇薇.《2018年亲子游消费报告》出炉,80后人群已成为亲子游市场的主力军[N].广州日报,20180530.

[9] 如何瓜分500亿亲子游市场/是否“用心”是重要筹码[EB/OL].https://www.sohu.com/a/235364921_ 154545.20180601.

[10] 李金早.当代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北京.2018(2)48-69.

【作者简介】

郑 瑞(1974—)女,浙江开化人,旅游管理硕士,贵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
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文化品牌建设路径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路径分析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路径分析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研究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路径探微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路径研究
高校协同创新中的组织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