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鹅养殖存在的问题 ①品种不佳:现阶段,生态鹅养殖多从外地购进鹅苗。而种鹅未经过养殖户自行培育,导致其难以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容易发生应激反应。在品种不佳的情况下,肉鹅生长较慢,饲料转化率较低,无法给养殖户带来预期收益。部分养殖户能够引进改进品种,但与优良品质仍然存在一定差异,经过三代以上利用出现严重品种退化问题,造成养殖利润较低。受这一因素影响,生态鹅养殖户缺乏积极性,偏重于放养,不利于行业发展;②盲目选址:在鹅舍建设方面,存在盲目选址问题。事前未经过科学规划,一味追求生态鹅养殖规模扩大,造成鹅舍常常连成一片,造成鹅舍建设密度大,给疫病防控带来了较大困难。而养殖户的过度集中,也容易造成周围环境受到污染,同时缺少足够河塘、水源,造成牧鹅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部分鹅舍靠近公路,存在人流、车流密集的问题,造成鹅缺少安静栖息地,同时也给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机会;③饲养随意:粗放式的养殖,使得生态鹅养殖效益不佳。在育雏阶段,养殖户随意进行温度调节,以至于雏鹅因温度不足发育不良。在疫苗使用方面则未严格落实相关规范要求,随意进行疫苗购买和使用,造成免疫失效问题频发生。在日常养殖期间,部分养殖户惯用饲料,无法提供足够青饲料,造成鹅生长过程中缺少足够营养供给,甚至不时发生中毒问题。部分养殖户在青年鹅饲养阶段则直接采取舍饲方式,造成鹅无法摄入足够青草和水,羽毛无光泽。此外,养殖户随意用药则造成了耐药菌株产生,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也给疫病预防带来了较大危害。随意使用药物添加剂,还容易造成鹅肉中药物残留超标,最终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生态鹅养殖的建议探讨 ①重视品种优选:鹅的品种较多,在完备水禽产业体系已经建立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品种优选问题。采用林下养殖方式,本质上需要通过放牧提高鹅养殖水平,因此选择的品种还应适宜放牧,同时具有较高抵抗力,生长周期较短,以便能够快速生长。具体在品种选择上,还要结合林下养殖场情况、市场需求和品种区域适应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从正规鹅场选鹅苗,需要对雏鹅外形、精神状态进行观察,选择绒毛光亮、个体大、活泼、叫声响的雏鹅,确认其无血斑、水肿,并且脐部较好收缩。在此基础上需要进行抓摸,确保雏鹅有力、腹部柔软,放倒后能够立即站立。通过品种优选,能够使鹅保持快速发育;②落实科学建舍:在鹅舍建设方面,应做到科学选址,保证满足生态养殖要求。通常需要选择远离其他禽类养殖地的林地,并且与干线公路、居民生活区等保持至少2km的距离。林地应具备地势开阔,距离水源较近,保持良好通风和透光性,能够维持相对安静。林地隐蔽度应不超过70%,在背风向阳位置建设鹅舍,应保证供水、供电便利,坡度不超过10°。鹅舍建设需要结合地貌、气候等进行结构选择,通常采用砖混结构,屋顶为保温模式。雏鹅舍需要设置高架床,利用热风管道加温。为给日常管理提供便利,需要设置能够实现调控的保温、换气等设备;③做到生态养殖 生态鹅饲养应严格按照生态养殖要求进行,育雏温度在27~28℃范围内,5日龄后每5d下降1~2℃,直至达到室外温度。湿度应控制在60%~70%范围内,光照保持23h/d,光强在30~40Lx之间,4日龄每周递减2~10h/d,光强减少至5~8Lx。雏鹅出生30min后,可以自由饮水。在1~3d内,饮水中添加维生素和电解质等营养物。饮水后利用碎米或配合饲料开食,3~30日龄投喂配合饲料和适量青菜、嫩草,青料与饲料保持1~2:1比例,30日龄后比例为1:1。1~5日龄雏鹅饲养密度在20~25只/m2范围内,6~10日龄为20只/m2,16~20日龄为12只/m2。达到10日龄后,可以进行放牧,在气候温暖、天气晴朗的上、下午各放一次。将鹅放至已经圈好的林地,由其自由采食青草,并加强运动,使鹅的抵抗力得到提高。放牧初期,一次放牧时间不超1h,之后逐步延长。放牧的同時可以放水,由鹅自由下水。在育成期,应采用舍饲和放牧补饲方式,保持4~6只/m2的饲养密度。林下放牧可以在夜间适当补料,放牧时加强鹅群状况观察,做到缓慢驱赶,禁止吆喝与猛赶。阴雨天应禁止放牧,以免鹅淋病。在57日龄后,应通过舍饲育肥,保持较暗光线,利用低蛋白、高能量饲料催肥。饲料以谷类为主,白天投喂3次,夜晚1次。在65~80日龄,应挑选风满、毛齐、膘肥鹅出栏,体质瘦弱的鹅需要继续催肥10~14d。
小结 综上所述,生态鹅养殖应做到科学饲养,完成品种优选,并完成鹅舍合理建设,为鹅提供良好生长环境。在日常饲养期间,还应做到生态养殖,充分利用林地为鹅提供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将林地生产与肉鹅养殖较好结合在一起,继而取得理想养殖效益。
(463500)河南省新蔡县顿岗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杨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