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 尹晓桐 崔天宇
摘 要 智媒时代的到来,正在重塑人与信息、人与媒体的关系,对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领域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在编辑、出版、发行等各个环节中得到全方位的应用,其高速发展必然推动着学术期刊由数字化出版向智能化出版的阶段迈进。文章基于智能媒体趋势下学术期刊转型升级和编辑工作的现实需要,就学术期刊编辑的思维转型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关建议,指出学术期刊编辑应向“产品思维”“数据思维”和“平台思维”三个方面实现思维拓展。
关键词 人工智能;学术期刊;编辑;思维转型
人工智能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和战略性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行各业。媒体行业是受智能化浪潮冲击较早的行业之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彭兰教授曾指出:“我们即将面临一个‘万物皆媒,人机共生,自我进化的智媒时代。”[1]可以说,技术的迭代打开了媒体形态变化的无限想象力,媒体行业不仅面临着内容生产方式、信息传播模式的巨大变革,同时面临着整个组织形态、管理架构、运作机制的解构与重组。
对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领域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在编辑、出版、发行等各个环节中得到全方位的应用,其高速发展必然推动着学术期刊由数字化出版向智能化出版的阶段迈进。尽管目前人工智能技术与学术期刊的协同发展仍在探索中,然而新兴技术带来的环境变革要求期刊编辑的角色、观念和思维也应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得以融入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首要目标和关键环节。本文将基于智能媒体趋势下学术期刊转型升级和编辑工作的现实需要,就学术期刊编辑的思维转型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关建议。
1 智媒时代学术期刊编辑面临的角色转换与挑战
人工智能是被研究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的技术科学,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完成以往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需要高智能的工作[2]。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智能媒体是基于媒体的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媒体智能化技术构建的智慧媒体场景,而媒体智能技术所对应的场合就是新一代的媒体生产、传播和运营体系。面对智能化媒体趋势,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者应清晰地认识到新形势新技术所带来的变革和挑战,如此才能从传统的编辑思维中跳脱出来,形成智能化编辑格局。
1.1 期刊编辑部分工作内容的权力让渡
在智媒时代,智能机器可代替学术期刊编辑完成编校环节中诸多复杂而繁琐的任务,如利用人工智能程序进行学术不端的深度识别和检测,借助算法进行勘误、核红的智能校对,将文章格式进行一键智能生成等。这在某种意义上简化了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摆脱了以往的重复性和机械性劳作,使得编辑的工作重心可以更好地聚焦于内容生产和传播本身,如策划选题、内容推广、编撰互动、读者服务等。与此同时,编辑也可以依托大数据智能算法,实现资源的多元重构,多维度构建学术期刊传播平台。学术期刊的编辑将不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审读编校者”,而是向“内容生产者”“产品创造者”转变。
1.2 人工智能软件应用提升编辑工作难度
在传统媒体时期,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主要以选题策划、组稿配置、编辑加工等“软性”工作为主,而在智能媒体时代,则要求学术期刊编辑的全流程工作都开始向各种软件技术应用的“硬性”工作方面倾斜[3]。例如,未来将在审稿阶段使用带有人工智能程序的稿件处理平台;编辑加工阶段将融入图像识别技术、文本语义处理技术;排版设计阶段将采用多媒体视觉设计、网络编码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发展,要求学术期刊编辑能够了解并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熟练使用各种数据库、软件工具及程序,这将给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提出新的技术挑战。
2 智媒语境下学术期刊编辑思维的转型
加拿大技术哲学研究者安德鲁·芬伯格曾在《在理性与经验之间》中指出,每一次技术形态的变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冲击、调整或重塑现实世界的结构、秩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4]。思维作为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它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5]。期刊编辑思维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和理解,并受到媒介技术变迁的影响,其贯穿着整个期刊编辑的过程。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和冲击,学术期刊编辑如果仍沿用过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不能与时俱进,因时制宜,那么将难以打破以往传统编辑思维的窠臼,也无法在智能化媒体浪潮中抓住机遇,抢占先机。接下来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智媒语境下,学术期刊编辑思维转型的具体路径,以期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者有所裨益。
2.1 由“内容思维”向“产品思维”转型
经历了互联网发展初期的“蛮荒”时期,优质的内容在智媒时代仍然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和价值。学术期刊作为发表科研创新成果、促进学术共同体交流对话的主要传播载体,其专业优质的内容生产始终是学术期刊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从另一角度来说,学术期刊还具备一定的公益性质,它同时也属于一种公共产品。传统的期刊编辑大都以案头工作为主,工作思维也主要侧重于对内容的编辑加工,然而在智媒环境下,编辑应完成从“内容思维”到“产品思维”的转变,突破以往的惯性思维局限,更加注重学术期刊的“产品属性”。
有学者曾指出,將“产品思维引入编辑出版领域,是融合发展的产物,也是内在运作机理的必然要求。”[6]既然用产品思维去运营学术期刊,那么首先就要将学术期刊置于智媒语境下,去重新确定其产品定位和目标受众。由于学术期刊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受众群体往往呈现小众化的特点,而其又通过新媒体手段进行广泛传播和信息分发,此时就需要在“大众”和“小众”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期实现分众化和精准化,从而进行学术期刊产品的多元化布局。
举例而言,北京海鹰科技情报研究所(以下简称“情报所”)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飞航技术研究院,旗下主要经营着三份武器工业类学术期刊——《飞航导弹》《战术导弹技术》及《无人系统技术》。2015年,情报所应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创建了“海鹰资讯”微信公众号,定位为“速递新鲜军事资讯,打造一流信息平台”。创立初期,主要以三份期刊的内容为基础,吸引了线下期刊读者受众的关注,而随着不断的摸索实践,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期刊平台编辑针对目标受众进行了细分,并描摹出了受众画像,从而将推送内容划分为三类,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受众需要:第一类为“纯军事防务资讯类”,主要满足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想获取最新、最快、最权威资讯的受众需求;第二类为“深度解读类”,主要为《飞航导弹》《战术导弹技术》的期刊文章,满足想对某一领域做深入研究的受众需求,这类内容知识门槛相对较高,专业性和严谨性强,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见性;第三类为“科普类”,主要满足无专业基础,但对军事防务资讯有着浓厚兴趣的受众需要。如此,便实现了期刊内容产品的精准和有效传播。
用产品思维运营学术期刊的第二个层次,在于注重学术期刊产品的创新和品牌效应。很多学术期刊的新媒体运营,还停留在单纯地将期刊内容复制粘贴在网络平台上并加以配图的阶段,没有充分发挥和运用全媒体平台的多重媒介属性。在智媒时代中,学术期刊编辑可以将内容创新、传播形态和使用场景相结合,利用VR/AR、传感器或音频技术,进一步丰富学术期刊产品形态,在视、听、嗅、触、感上寻找突破,提升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2.2 由“数字思维”向“数据思维”转型
“数字化”是数字出版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其为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途径,而在智媒时代,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更新迭代,各种内容资源、受众需求、信息发布、读者反馈等都可以经过数字化的处理和分析后形成“大数据”。如果说“数字化”是把模拟数据转换成0和1表示的二进制码,那么“数据化”则是一种把现象转变为可制表分析的量化形式的过程[7]。与之相对应的“数据思维”也就并非是将内容等进行简单的数字化处理,而是根据数据来进行思考的一种量化的思维模式,其最核心的是利用数据来深度挖掘和了解需求,了解背后需要解决怎样的问题,其真实目的是什么,进而通过量化的数据来解决问题[8]。
对于学术期刊编辑来说,开发自己的“数据思维”首先是要形成一种“数据”意识,善于利用所挖掘的大数据来策划选题、设计版面,搜集专家学者信息及新近研究领域,同时通过读者阅读的信息反馈数据,分析其关注点和个性化需求,利用文献检索和传递功能进行个性化服务,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期刊内容,如此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期刊主体的内容生产和编辑出版。其次,由于大数据的信息是海量的,这就要求编辑能够在信息把关过程中强化“把关人”的过滤和降噪功能,注重对数据的整合,并掌握一些数据获取、分析和处理方法,如SPSS统计分析软件及其他的可视化软件等等。
《战术导弹技术》和《无人系统技术》期刊近年来运用大数据思维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日常选题策划和专刊组稿方面做出了新尝试。其编辑采用CiteSpace等可视化分析软件,对特定领域的数据库数据,如万方数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等进行分析处理,采用关键算法找到主题词汇,分析研究热点,再根据显著性从众多选题中筛选出前沿的、有价值的、关注度较高的专题领域,并结合期刊编委们的办刊经验和主观能动性,进行组稿策划和定向约稿。目前此方法仍在探索中,但通过组织有前瞻性的、具备一定学术研究价值的专题,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进行集中发布,不仅吸引了读者们的持续关注,同时挖掘并汇聚了优秀的作者资源。从近期出版的“微小型飞行器专刊”“空间无人系统专刊”和“导弹武器装备智能化发展及作战研究专刊”来看,均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3 由“线性思维”向“平台思维”转型
以往的学术期刊编辑运作模式,主要包括选题、策划、组稿、审核、编辑、校对、设计、发行等环节,而在智能媒体时代,编辑运作模式已从这种线性流程向具有整合特色的非线性流程转变[9]。这也就需要期刊编辑思维也应改变过去直线的、单维的思维方式,实现向“平台思维”的转化。
何谓“平台思维”,其本质又是什么?笔者认为,“平台思维”是一种互联、互通、互动的互联网思维,也是一种开放包容、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思维范式。不同于点性思维,“平台思维”所考虑的不是个体或局部,而是思考如何汇聚多方资源,以一种合作共赢的方式,发挥各自所长,从而达到1+1>2的效果;“平台思维”也不同于线性思维,它是一种顶层设计,不仅看到眼前,同时能够站在新的角度上去预测未来,也就是将更多资源聚集融合起来,深度发掘,实现多方联动。由此来看,“平台思维”的核心是资源整合,其本质即是“连接”,是对接需求和服务。
具体到学术期刊上,目前很多学术期刊已通过集成采编系统完成了审、编、发过程的数字化,并实现了与互联网PC端、移动端的融合,然而这种融合是缓慢的,一些学术期刊仍停留在“内容+渠道”的阶段,无论是微信公众号还是其他平台,内容仍然受制于传统纸本期刊,且推送模式较为单一,推广运营力度不够,缺乏对用户的管理和社群服务,缺乏线上线下的有效联动。因此,面对智能媒体的挑战,学术期刊编辑可运用“平台思维”,将内容、技术、平台、专家学者、用户进行资源整合、统筹协调,以实现各项资源的最大化配置。
首先在内容上,学术期刊因其专业性、严谨性、前瞻性的原创内容和创新观点,在高度碎片化和同质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可谓“独树一帜”,那么编辑可基于不同类型的受众需求,通过互联网平台,调配各种要素,对期刊内容进行二度创作,这一方面包括对文字、图片、图表、动画、视频进行多媒体融合表达,另一方面还包括借助智能技术,如AR、VR、全景相机等实现对文本的全新诠释与意义挖掘,以此来提升受众的“悦读”体验。
其次在运营上,学术期刊编辑应对专家资源、用户资源进行整合,进一步挖掘期刊的市场潜力和增值功能。如果将学术期刊看做一个学术交流的公共平台,那么其不仅是引领学术发展、发表科研成果的平台,更应成为聚合作者、编委、专家和读者资源的平台,应该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知识交流、知识服务的功能[10]。由此,学术期刊编辑可以拓展“平台思维”,例如定期策划特定选题,开展学术交流研讨、培训、比赛,广泛汇聚学界、业界优势资源;发挥期刊的知识优势,凝聚专业力量,将期刊最新最权威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面向大众的科普作品;与其他领域进行跨界合作,开发周边产品等等。这些皆是学术期刊可考虑尝试的学术运营模式。
近年来,《飞航导弹》和《战术导弹技术》编辑部,提出了建立“海鹰资讯”三位一体的新媒体平台思路,通过海鹰资讯网站的建设,将三份期刊及周边产品电子化、规范化,同时将一些情报研究成果进行集中宣传推广,把海鹰资讯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平台聚集的线上兴趣用户转化为网站的消费客户,同时还聚集用户和专家资源,开展相应的线下学术交流活动,以此来扩展学术期刊功能,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拓展智能媒体时代下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模式和市场。
3 结束语
智能媒体时代的到来,正在重塑人与信息、人与媒体的關系,传统学术出版的诸多环节都已被重新定义,未来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不仅在于传播形态的革新,更在于编辑思维的转变。面对智媒时代的挑战,学术期刊编辑唯有转换思维,站在更高的层面去重新思考和定位,实现向“产品思维”“数据思维”“平台思维”的转型,才能更好地利用时代所赋予我们的新技术、新机遇,促进学术期刊的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J].国际新闻界,2016(11):6-24.
[2]曹承志.人工智能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
[3]蒋琳.智媒趋势下新闻编辑思维的转向与拓展[J].编辑之友,2018(10):69-83.
[4]姚建华,郑春风.云技术神话:现实起源、人类生存境况与不确定性的未来[J].新闻界,2017(12):91-104.
[5]苏富忠.思维科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51.
[6]傅伟中.从图书编辑到产品经理——从畅销书看融合发展背景下编辑思维的转换[J].中国编辑,2017(9):41-47.
[7]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04.
[8]唐冰寒,肖茹予.基于智能算法的学术期刊传播平台构建[J].当代传播,2018(4):109-112.
[9]刘钊.刍议媒体融合视域下学术期刊的出版传播——共享·多元·开放·互动·交融[J].编辑学报,2017(6):74-78.
[10]张耀铭.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进路[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