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燕
(乌海市人民医院影像科,内蒙古 乌海 016000)
随着我国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CT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鉴别中,包括CT平扫、CT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检查等类型。其中CT增强扫描诊断准确率较高,经静脉注射造影剂,使体内血管丰富区域组织密度增加、血管较少区域组织密度降低,进而形成密度差,可清晰显示病变区域情况,以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1]。但由于CT增强扫描期间需使用碘造影剂,部分患者难以耐受,可引发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药剂外渗等不良反应,影响检查顺利进行,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因此,开展CT扫描期间需辅以针对性预防措施,以保障检出信息真实完整。本文为探究预防性护理模式在CT增强扫描患者中应用价值,抽选72例开展CT增强扫描患者开展研究,报告如下。
时间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样本共计72例,均开展CT增强扫描,随机分组。观察组,21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20-68岁,均值(53.67±3.79)岁,其中24例腹部检查、12例胸部检查;对照组,22例男性、16例女性,年龄22-70岁,均值(53.76±3.85)岁,其中25例腹部检查、11例胸部检查。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比72例样本数据,P>0.05。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核实CT增强扫描患者相关信息,控制使用造影剂剂量,同时为患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解答患者内心疑惑,并叮嘱患者增加日常饮水量,对于检查期间出现不良反应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观察组行预防性护理:(1)强化心理干预:检查前评估患者对CT增强扫描认知程度,同时分析患者心理状态,加强与患者沟通,并加强疏导,若患者不配合,需耐心为患者讲解相关知识,给予患者更多鼓励、慰藉,告知增强扫描目的及碘造影剂检查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建设,提升检查配合性[2]。(2)确定患者病史:开展CT增强扫描前,嘱咐患者增加饮水量、咨询患者病史及过敏史,做好急救、护理准备。(3)注意控制碘造影剂注射速率:为患者注射碘造影剂期间,需维持一定速率,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进行穿刺操作,尽量减轻穿刺操作对血管刺激,同时注意预防造影剂渗漏、穿刺局部组织肿胀情况,并注意维持造影剂温度,保持37℃恒温。此外,注射造影剂期间,需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选择粗血管且弹性好部位进行注射,发现异常及时处理[3]。(4)完成增强CT扫描后,留针15-30min,若未出现不良反应方可将针拔除,同时嘱咐患者增加饮水量,促进造影剂代谢,以降低不良反应风险。此外,完成检查后等待期间,需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及干预措施,以帮助患者缓解紧张、焦虑情绪。
利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文中CT增强扫描患者数据进行计算,由%、±s形式对扫描期间患者各项计数、计量指标差异进行计算,x2、t检验。P<0.05,有比较意义。
观察组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期间行预防性护理,扫描舒适度94.44%、顺利完成度97.22%;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扫描舒适度69.44%、顺利完成度77.78%,P<0.05。如表1。
表1 扫描舒适度与完成度分析表(n,%)
CT增强扫描期间开展预防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出现1例恶心呕吐、1例皮肤瘙痒,不良反应风险5.56%;开展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出现3例恶心呕吐、3例皮肤瘙痒、1例药剂渗漏、2例其他,不良反应风险25.00%,P<0.05。如表2。
表2 组间不良反应分析表(n,%)
临床影像学检查中,CT增强扫描检出准确率较高,已发展为疾病检查、鉴别重要方案,对比CT平扫,增强扫描获取信息更为全面。但由于CT增强检查前需注射碘造影剂,具有一定不良反应风险,如皮肤瘙痒、恶心呕吐或药剂外渗等,部分患者难以耐受,可影响检查顺利进行。因此为降低碘造影剂引发不良反应风险,进行CT增强扫描期间需采取高效护理干预,本文选取预防性护理效果良好[4]。检查前加强与患者沟通,讲解CT增强检查相关知识,提升患者认知,并依据患者心理情绪变化进行心理疏导,可促使患者主动配合,以积极心态进行检查,有利于保障CT增强检查顺利完成;检查前咨询患者病史,对患者进行碘过敏实验,可降低穿刺刺激,此外,检查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采取温和态度安抚患者、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可降低增强扫描后不良反应风险;完成扫描后留针观察,并详细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可舒缓患者焦虑、紧张情绪,提升治护配合性[5]。结合本次研究分析,观察组扫描舒适度94.44%、顺利完成度97.22%高于对照组69.44%、77.78%;观察组不良反应风险5.56%低于对照组25.00%,提示预见性护理模式用于CT增强扫描患者中,可提升患者舒适度,降低扫描期间不良反应风险,安全可行。
综上所述,CT增强扫描患者开展预防性护理干预,可降低碘造影剂诱发不良反应风险,高效可行。对比常规护理模式,预见性护理干预更具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