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敏
(沛县人民医院,江苏 沛县 221600)
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癌,其仅次于宫颈癌,而我国的乳腺癌发病率占全世界的首位。目前,临床为了提高乳腺癌治疗效果,多采用手术联合化疗方案。而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体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生长因子的一部分,而约有15-20%的乳腺癌患者有生长因子受体-2,且此受体在不断增大,再加上蛋白质的大量表现,成为了乳腺癌的诊断指标之一。而在乳腺癌治疗中,通过抑制生长因子受体-2的表达,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近年来,临床在乳腺癌治疗中,采用了分子靶向治疗方案,通过针对性治疗,使药物进入到机体内,特异性的选择相应的致癌位点,结合并发生相应的作用而发挥治疗效果,提升疗效,且特异性较强,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但实践表明,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开展分子靶向治疗的同时配合针对性护理,可以进一步辅助提升临床疗效。本文以58例患者为背景,分析乳腺癌术后病人行分子靶向治疗的效果及护理对其负性心理影响,报道如下。
2018年5月-2020年6月,抽取58例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开展本次研究,回顾病例,将患者按其术后不同疗法作为分组依据,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29例。对照组(n=29):年龄30-70岁,平均(50.85±4.28)岁;TNM分期:Ⅰ期、Ⅱ期分别10例、19例,手术类型:乳腺癌切除术、根治术、改良术分别7例、10例、12例;实验组(n=29):年龄31-71岁,平均(51.05±4.50)岁;TNM分期:Ⅰ期、Ⅱ期分别11例、18例,手术类型:乳腺癌切除术、根治术、改良术分别7例、9例、13例。统计2组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本次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要求。
纳入标准:①经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乳腺癌者;②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③均为女性;④HER-2检测为阳性者;⑤肝肾功能与血常规、心肺功能正常者;⑥KPS评分超过70分者;⑦没有血液系统疾病者;⑧临床资料全面者。排除标准:①预估生存期不超过1年者;②术中多次边缘检测为阳性者;③严重并发症者;④既往有过精神疾病者;⑤严重心理疾病者;⑥有意识与认识功能障碍者;⑦中途退出研究者。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务人员实施相应的手术治疗,术后,均采取常规化疗方案治疗。在化疗前,需要及时采取静脉置管干预,以此来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同时在化疗前半小时,静脉注射甲磺酸托烷司琼,减轻胃肠道反应。在化疗第一天,静脉注射60mg/m的盐酸表柔比星与600mg/m的环磷酰胺,连续用药三周为一个周期。治疗三个周期后,开展序贯多西他赛(90mg/m)治疗,多西他赛用药三周为一个周期,治疗三个周期。基于此,实验组采用分子靶向治疗,即应用赫塞汀治疗,首次静脉输注4mg/kg,之后静脉输注2mg/kg,隔三周治疗一次,治疗完成后,观察患者的相关指导。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即开展口头健康指导,让患者了解病情与各药物属性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在输注药物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等,并对患者的面部表情进行观察。
基于此,实验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如下:①心理护理: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讲,乳房的切除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严重影响,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向患者说明提供帮助的意愿,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不断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需求与情感,充分尊重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性格,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不良心理引发原因,鼓励患者面对病情。教会患者不良心理宣泄方法,指导患者应用合理的方法,去改善负面情绪。②分子靶向治疗前护理:此组患者,不仅需要开展常规化疗治疗,还需要开展分子靶向治疗,此时需要及时向患者说明化疗健康指导,同时说明分子靶向治疗的原理、用药方法、剂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如发热、乏力、寒战等。让患者理解治疗方案与治疗前的预处理、心电监护等。同时制定分子靶向治疗的风险管理措施,如药物配制、应用过程、药物管理等,要求护士严格执行护理流程,对不良反应做好针对性地应急处理预案。③分子靶向治疗期护理措施:在分子靶向治疗中,因药物会刺激患者的血管,故在静脉置管过程中,需要叮嘱患者穿宽松的衣服,并开展常规的日常维护方法与流程指导,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对于血管处出现的红、肿、热、痛等症状,需要及时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如硫酸镁冷敷,同时配备相应的理疗。在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溶解后,需要及时静脉输注生理盐水(250ml),观察其是否出现变色、颗粒等。对于第一次用药治疗时,需要及时配合心电监护,强化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如发现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并上报医生进行处理。及时向患者说明首次用药、用药后三个月、治疗后6个月复查的重要性,其可以尽早发现是否有复发或是病灶转移现象,及时治疗,提升预后效果。
对比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负性心理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效果判定:治疗结束后,首先需要开展CT、全身扫描、X线等检查,根据WHO规定的肿瘤统一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等四个等级,治疗效果=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心脏毒性反应、红细胞减少。
负性心理为焦虑与抑郁,分别应用SAS、SDS工具做评价,均为反向评分,分数越高,负性心理越严重。
应用FACTB工具,对患者生活质量做评价,包括功能、情感、社会、家庭、生理等状态进行评分,每项包括相应的条目,并用5级评分法,对患者生活质量做评估,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实验组:10例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3例稳定、1例进展;对照组:6例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10例稳定、5例进展,治疗效果相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负性心理评分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负性心理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n=29)
乳腺癌属于女性常见病,其是出现于乳腺上皮组织上的一种恶性肿瘤,对患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均产生严重影响。目前,临床尚没有统一定论乳腺癌治疗方案,但多数患者首选手术与抗癌药物联合治疗方案,取得的一定的效果。目前,随着临床对乳腺癌的深入研究,发现在乳腺癌病灶中会出现不同亚型,且其之间存在不同的反应性。因此,分子靶向治疗方案应用而生,且在乳腺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是原癌基因,其在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同时其对抑制肿瘤细胞的死亡与促进病灶细胞的生长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乳腺癌术后治疗中,开展分子靶向治疗非常有必要。
目前,临床在乳腺癌术后分子靶向治疗中,常采用赫赛汀联合化疗方案,取得了显著效果。研究显示:治疗效果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在化疗治疗的同时联合赫赛汀,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提升抗肿瘤活性,且还能减少不良反应,提升用药安全性。此外,在开展分子靶向治疗时,配合相应的护理指导,如心理护理,用药前与用药期间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负性心理,辅助提升治疗效果,进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乳腺癌术后病人行分子靶向治疗时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提升疗效,且减轻患者的负性心理,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