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文,李大松*
(1.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中医院,吉林 通化 135100;2.长春骨伤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改良跗骨窦切口为临床治疗跟骨骨折的全新方案,本研究统计分析我院患者各项基础性临床资料,评估分析改良跗骨窦切口应用的相关问题。
研究年限选定为2019年1月-2019年12月,选定研究样本为此时间内收治20例跟骨骨折患者。总结分析20例患者基础性临床资料,男18例,女2例,年龄范围为22-64岁,平均(43.38±2.55)岁,sandersⅡ型8例,Ⅲ型12例。
全部患者均采用改良跗骨窦切口治疗,术前行X线及CT检查,部分可急诊手术,严重者实施消肿处理,如皮肤产生褶皱,肿胀消退可实施手术治疗。麻醉方案为腰硬联合麻醉,双足骨折患者手术体位为漂浮侧卧位,单足骨折患者手术体位为侧卧位。常规患肢大腿应用止血带,消毒铺巾后,选择外踝尖端区域下方1cm设置横向切口,长度约为3-4cm,操作中避免损伤腓肠神经组织,对跟骨外侧壁与腓骨长短肌鞘实施与骨壁间的锐性分离操作。清理跗骨窦内侧软组织,以跟骨前外侧壁骨膜为基准实施锐性分离,充分暴露跟骨外侧区域,并将塌陷的骨折块撬起,使距下关节面区域平整度符合要求。完成上述操作后采用2枚克氏针实施临时性固定,必要时选择跟骨结节下方区域钻入横向斯氏针,常规牵引并行内外侧挤压等操作,恢复骨折区域高度及宽度,并向下方牵引预先置入的斯氏针。跟骨增宽者应用骨膜剥离器对外侧壁实施挤压,使其宽度恢复正常。伴有舌型骨折者应用点式复位钳经跟骨结节钳夹固定,再用拉力螺钉固定。经切口插入外侧接骨板,保证位置及贴敷程度,依次螺钉固定,缝合并常规留置引流管,平均引流量约为30-50ml。术后指导患者完成康复训练,1年内将内固定物取出。
术后随访时间为1年,依据Maryland足部评估系统评估20例患者治疗优良率,对比术前及术后跟骨各项数据测量结果摩擦,采用AOFAS量表评估术前及术后足踝部功能评分,分值为0-100分,得分与足踝部功能良好程度呈正比。
采用S P S S 2 3.0 软件计算各类数据,计量资料为(±s),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检验方法为x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术后随访1年,依据Maryland足部评估系统,20例患者优14例,良4例,优良率为90.0%,切口愈合率为100.0%,术后跟骨各项数据及足踝部功能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见表1。
表1 术前及术后跟骨各项数据(±s,mm)
表1 术前及术后跟骨各项数据(±s,mm)
组别跟骨宽度跟骨高度跟骨长度 足踝部功能评分术前(n=20) 47.05±2.41 32.21±3.66 65.0±5.0584.46±1.27术后(n=20) 44.38±1.86 43.29±5.28 68.98±5.8995.11±1.28 t值3.9227.7122.26526.414 P值0.0000.0000.0290.000
典型病例图片如下:
跟骨骨折可导致距下关节面粉碎及骨质缺损,也可导致关节外翻。临床治疗跟骨骨折需多采用手术治疗,为提高治疗效果,需依据患者病情合理确定手术方案[1-2]。
改良跗骨窦切口术切口面积显著缩短,术中操作对关节软组织损伤轻微,且术前准备时间较短,术中可充分暴露距下关节,进而实现对不同类型骨折及塌陷的有效修复。改良跗骨窦切口采用近足背侧设置切口,对皮肤组织血供影响轻微,可显著降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3-4]。总结本研究数据,20例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0.0%,切口愈合率为100.0%,术后跟骨测量数据及足踝部功能评分均优于术前,可认为改良跗骨窦切口应用效果显著。
综上分析可知,跟骨骨折治疗中采用改良跗骨窦临床疗效显著,可全面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