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鹏
(宿迁市宿城区人民医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快速心律失常极易诱发猝死,通常情况下,其临床病症表现为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以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等[1]。需要在发病的第一时间采取对应的急救措施[2]。胺碘酮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类药物,已有大量实验可证胺碘酮临床疗效好且安全可靠,副作用小[3]。文章摘选在我院治疗的100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目标,实施胺碘酮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血压、心率、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等等,现报道如下。
摘选2017年~2020年在我院治疗的100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目标,实施胺碘酮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血压、心率、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等等。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25~75岁,平均(50.12±0.98)岁。具体临床病症表现为:快速心房颤动68例,室性心动过速1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0例,室性期前收缩8例。基础疾病情况:冠心病6例,扩张型心肌病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8例,药物性中毒性心肌炎26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风湿性心肌病20例,心肌炎10例。
治疗初期将150 mg的胺碘酮添加至20 mL5%的葡萄糖中进行稀释,经由静脉缓慢注射,十分钟之内注射完毕,接着进行静脉点滴,速度与计量为每分钟1 mg,治疗30分钟后结合患者的心率情况来适当增加或缩减药量,静脉注射次数最多不可超过3次。在患者的用药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电以及血压。治疗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心电检查,掌握患者的具体治疗情况。
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血压、心率、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
采用S P S S 2 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患者整体的治疗有效率为92.0%,无效率为8.0%,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血压与心率情况比较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患者心率与血压情况比较[±s/分]
表1 治疗前后患者心率与血压情况比较[±s/分]
时间段心率(次/min)舒张压(mmHg)收缩压(mmHg)治疗前(n=100)150.23±14.3579.82±6.98150.23±14.79治疗后(n=100)131.77±9.1954.33±9.3694.53±13.39 P<0.05<0.05<0.05
快速型心律失常是临床急诊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4]。主要临床病状表现为室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以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等,一旦患病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将会引发猝死[5]。现阶段,临床上针对快速型心率失常的治疗,多以药物治疗为主,特别针对药物的选择,需要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来治疗心律失常,这是治疗的核心所在[6]。胺碘酮是一种分布在皮肤组织、肝部与肺部的物质,其中含有碘苯丙呋喃,药物的血药浓度与剂量之间存在线性先关的关系[7]。此类药物在血浆中可以与清蛋白有机结合,对心肌细胞膜钾通道产生阻滞作用,可有效抑制K+外流,阻滞复极过程,大幅度延长有效不应期与动作电位的时程[8]。同时,胺碘酮还可以阻滞β受体、钠钾通道,减弱浦肯野纤维与窦房结的自律性,以此即可促进有效不应期延长作用的充分发挥,以此达到降低自律性的目的,减缓传导速度,实现心律失常病症的有效对抗[9]。文章中,摘选100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目标,实施胺碘酮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血压、心率、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等等,研究结果表明,急诊经静脉给与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强,不良反应小,是安全有效的快速型心律失常疾病治疗药物,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