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西宁 周荃 李海玉
(潍坊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2737)
随着产教深度融合、“多元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不断推广,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又迎来了新的问题,即教学主体多元化、教学对象身份双重化、教学环境复杂化给课程思政带来的冲击。那么,如何有效利用“三平台”的教学资源特性,探索现代学徒制下的高职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路径,成为了当前课程思政改革研究的重要议题。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企业实践技能,更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针对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的教学主体、学生角色及思想动态等方面的变化,融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创新精神等思政课程内容于课程思政教学中,还面临许多困难。
(一)“学校+企业”教学双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待融合
高职院校中许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校的,没有任何的企业实践经验,对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及运行机制、岗位要求等都缺乏了解,难以基于原生素材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满足不了企业对“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需求;企业中承担教师角色的师傅,可以手把手传授技能技术,但缺乏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育人意识,没有教育学心理学基础,无法在指导学生技能训练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也满足不了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因此,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进一步贯通,否则将是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绊脚石。
(二)“学校+企业”教学双环境的德育资源不能融合统一
学校、企业作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主要实施者和监管者,有着不同的育人体系,从而使思政课程资源和关注点也有所不同。学校侧重从学生内心根源上进行核心价值观、世界观、红色文化优良传统等精神追求的渗入,企业则是注重学生技能岗位操作上工匠精神、创新职业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培育。如果不能实现内心精神追求和企业职业素养两种德育资源的渗透整合,就很难顺利进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也就难以达到校企深度融合同向同行的要求。
(三)“学校+企业”教学双体系的思政教学考评机制缺乏创新统一
校企双主体共育模式,使思政教学的考评机制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对于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高职理工类专业,虽然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考评机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缺少沟通,仍按各自原来的考核方式进行单一考核。同时由于学校和企业对思政教学的考核点不同,使双方的思政考核内容存在很大差异,难以实现将思政教学的具体评价效果按多元化考评机制进行统一量化。
产教深度融合的理工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主要以思政教育、专业课堂以及企业实践为平台。新型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不仅要求培育熟理论、精技术、强操作的技能型人才,更是注重思政文化素质的培养,因此,深度把握“三平台”的思政教学特性,深入分析双主体育人环境、双主体教学内容和双主体教学方式隐含的思政元素,将会极大推动课程思政有效路径的探索。
(一)双主体育人环境新型现代学徒制模式“三平台”的双主体育人环境是指校内和企业教学场地,校内主要进行通识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教学,企业主要进行企业文化、操作规范的学习及实践课程的操作。通识课程涉及各个专业,上课人数较多,一般合堂大教室上课;专业课以班级制教学为主,主要在多媒体教室和校内理实一体实训室进行;操作规范的学习和企业实践课则是分散式教学,即微小班制,教学场地为企业车间的各个岗位。
(二)双主体教学内容通识教学主要以《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人文素质综合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为载体,进行思政、行为道德规范等内容的学习;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要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把思政元素渗透其中,尤以职业素养为重;企业实践教学则是通过企业师傅的言传身教,现场进行技能操作,融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于学生的实践课程。
(三)双主体教学方式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推进,新型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教学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革。根据校内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内容特点,各课程组教师以智慧课堂为平台,建立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通识课程教师多以经典案例、感人故事、红色文化等为载体渗入思政教学,考评方式也多以小组分任务进行,培养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专业课教师结合理工类专业特色以及当前企业需求,通过经典企业案例、岗位角色模拟等形式展开教学,并进行思政元素的融入;而企业实践课程教师,即企业师傅则是“手把手、面对面”教学,除培养操作技能外,更是把操作规范和职业素养等真正融入工作岗位,并作为主要考核依据。“三平台”双主体育人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思政教学特性分析如下表:
在产教融合的新型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下,除通识课程外,校内传统的专业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平台,也是高职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育人体系构建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三平台”,结合双主体育人机制,构建创新思政育人理念、协同育人思政教学团队、集课堂实践、企业实践和虚拟现实实践于一体的“三位一体”思政实践教学体系,实现“1+1+1>3”的耦合效应最大化。
(一)“三平台”课程思政育人空间体系的构建按照中宣部、教育部思政课“2005方案”规定标准,严格落实开课课程、课程学分及对应的教学学时,结合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教学安排,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模块,构架思政育人空间体系,将创新思政育人元素充分融入。
新型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理工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需要校内和校外企业实践的融会贯通。校内主要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政知识和专业理论实践课程的学习。通过诵经典、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等载体,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步渗入思政教学。同时,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把握好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根据理工类专业特点,挖掘专业课程中隐含的思政元素,并引领学生积极传播正能量,结合未来就业岗位,深化职业素养和企业文化等思政教学的融入。
企业实践中,企业师傅自身展现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企业发展需求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也给同学思想状态带来无形的渗透,真正实现了思政德育和专业技能的统一。
(二)“三平台”课程思政双主体育人教学体系的构建
1.创新思政育人理念,建立专业的思政教学师资队伍。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理工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选优配强校内专职教师、校企辅导员和企业思政教育导师。首先,校内教师不仅要专职于学生的在校思政教育,更要深入企业锻炼,熟悉不同岗位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体会学生的岗位思想变化,以能在校内学习期间更准确地渗透企业岗位的思政元素。其次,校企辅导员,要定期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培训,吸收先进的创新思政育人理念,探索适合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专业思政教学方式。最后,企业思政教育导师,是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重要的思政元素传播者,可以是企业的优秀工程师和管理者。而企业师傅在传授学生技能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全方位多方面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2.加强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新型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打通专业壁垒,在所有课程中贯穿思政理念,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思政通识课程中,教师要通过调研不同的专业背景,分析专业特色及相应企业的文化理念,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渗入职业素养和国家政治素质于思政和文化课程,给学生灌输企业团队协作的实践思政元素。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者,以校内教学和企业实践为平台,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等思政元素,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指引,打造“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融合氛围【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新型现代学徒制视阈下高职理工类专业融合课程思政的改革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思政教学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