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摘 要】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换句话说,计算是决定是否能学好数学的关键,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但是,学生对于计算能力不够重视,他们不了解计算在整个数学教学和学习中的占据怎样的地位,所以,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学生学好数学中的计算。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计算能力 培养策略
传统的教学课堂一直都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而是老师不停的讲,一直给学生灌输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技巧,忽略了计算本身的原理,过于追求结果,导致学生对计算产生了厌恶心理。所以,老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计算问题,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和爱好,主动的学习,而不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一、目前数学教学下学生的计算能力
(1)过于依赖计算工具
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存在一些计算工具,为的就是当计算数据过大的时候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得出答案,节约时间,从某些方面来说,计算工具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却让很多学生产生了依赖性,遇到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利用计算工具,完全不会动脑和动手。尤其是小学生,本来刚刚接触计算不久,而且没有自制力,都会想着走捷径,也分不清事情的利弊,所以在遇到问题时他们的懒惰心理和依赖心理就格外严重。长期以来,学生就习惯了利用计算工具解决问题,就算是十分简单的问题,在他们的能力解决范围之内,依旧会选择使用计算工具解决问题,而到最后考试时,遇到计算问题就没有了计算工具,面对问题会不知所措,甚至能够自己计算出来也会怀疑其结果的正确与否。
(2)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很多学生都有一个坏习惯,就是在遇到问题时不愿意动手,而是通过大脑随便计算一下大概,导致计算结果出现误差。而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会动手计算,但是在计算方法和技巧上都不够重视,就连草稿纸都是随便找一张纸凑合用,在计算过程中计算顺序和排版也是乱七八糟,结果回过头来自己都看不明白怎么回事,所以老师在讲解时,也找不出自己的问题出现在哪,只知道不对,而整个解题思路更是忘的一干二净,最后反而对问题的理解越来越模棱两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太马虎,计算完之后也不会进行检查,对自己的计算结果过于自信,都是他们平时的行为习惯形成的结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计算能力培養策略
(1)找到计算规律
虽然数学计算是枯燥无味,但是只要用心对待,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找到其中的计算规律。一旦找到规律,在计算过程中就会减少很多困难。单凭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是很难发现其中的规律的,因此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就拿乘法口诀来说,在没有发现规律之前,都会觉得那么多密密麻麻的数字,还要各自相乘,这得学多长时间才能学会。但是,一旦找到规律就会简单很多,例如2与其他数字相乘,就可以找到规律,2与2相乘结果是4,2与3相乘结果是6,2与4相乘结果是8,由此可以看出,2与其他数字相乘时,只要数字依次按顺序增大,那么结果都会增加2,以此类推,就可以得出想要的结果。老师给学生举完例子之后,让学生试着自己从中找规律,然后进行学习。
(2)设计计算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方式,在面对计算这一方面,就要传授给学生计算方法,而不是遇到问题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这样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觉得老师就是无所不能的,那么遇到问题自己就不愿意思考,总是想着就算不会还有老师可以依靠,结果并没有那么糟糕。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脱离计算工具、脱离老师,可以独立地完成遇到的问题,老师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比如说:设计或者找到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之间进行比赛,其比赛的本质就是练习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和动手能力,以及学生的解题速度。就拿除法来说,首先老师可以提醒或者引导学生解题思路,最简单的就是和乘法做对比,这样解决起来思路就会更清晰,例如,49除7等于7,反过来7乘7的结果就是49,36除6等于6,反过来6乘6的结果依然是36,以此类推,找到其中的规律,让他们在计算过程中提高速度。同样,传授给了他们方法,让他们在比赛过程中练习反应速度、理解速度以及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运用的能力。
结语:
计算贯穿整个数学,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计算是必须闯过的关卡。所以老师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对症下药,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不是让他们觉得数学是枯燥无味的,看到数学就会头疼。其次就是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状态等,走进学生的心理。最后,要让学生知道计算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不管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还是以后更复杂的计算问题,只要找到其中的规律,都是可以轻易解决的。
参考文献
[1] 郑莹.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措施探讨[J].山西青年.2018(10).
[2] 马小燕. 浅析高效课堂下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