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要素巧设计

2020-05-12 01:08毕笑雨
教育界·中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创设情境

毕笑雨

【摘要】为了将语文要素落到实处,实现深度学习,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活动观念。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创设语文要素的实施情境,激起活动的动力;设计语文要素的呈现秩序,构建活动的梯度;拓展语文要素的广度,丰富活动的关联。

【关键词】语文要素;创设情境;呈现秩序;拓展广度

统编教材注重语文要素的呈现。从单元导语、课文提示、课后习题到语文园地,语文要素都贯穿其中。语文要素是教材的线索,也是教学活动的抓手。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只能看到每篇课文中清晰显露的语文要素, 看不到“藏”在教材中的延续或递进的语文要素,教学缺乏深度和广度;部分教师能准确把握文本中的语文要素,但设计的教学活动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和思维,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学习活动无法推向深入。

为了将语文要素落到实处,实现深度学习,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活动观念,设计科学、合理、全面的语文学习活动,旨在让学生经历较高认知水平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本文以统编教材二上《雾在哪里》一课为例,紧抓课文语文要素,进行了下面三部分的设计。

一、创设语文要素的实施情境,激起活动的动力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勵、鼓舞和唤醒。”激励、鼓舞、唤醒的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内源性学习力。在课堂中,教师“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的兴趣主要来自同自己息息相关的事物的好奇心。因此,寻找和定位教材中的新奇之处,创设一些有趣的学习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

学习《雾在哪里》一文时,笔者在第一课时导入环节创设谜语情境:“像云不是云,像烟不是烟,风吹轻轻飘,日出慢慢散。”在学生猜出答案后,奖励学生看一些和雾有关的风景图。简单的猜谜语,欣赏图片,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致,引发学生对“雾”的研究兴趣。

在第二课时的复习生字环节,笔者改变传统的生字呈现方式,利用多媒体设计“与雾捉迷藏的游戏”导入课文。笔者用课件制作“雾”形状的生字,生字一晃而过。学生读正确了,生字显现出来;认错了,字再次晃动,直到认出为止。融入旧知识的游戏环节设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帮助学生将旧知与新知结合起来,更好地建立整体化的知识体系。

二、设计语文要素的呈现秩序,构建活动的梯度

细细研读部编版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其整个体系围绕语文要素进行了细致落实,编排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而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持续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搭建层层推进的学习阶梯。

1.朗读活动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素养。朗读不仅能优化学生语言感知的过程,而且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

统编教材中,针对不同学段的朗读有清晰的要求。一年级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子的停顿;分角色朗读……”二年级上册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读出句子的不同语气;分角色朗读;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具体落实到《雾在哪里》这一课,笔者按照朗读应螺旋上升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读通句子的基础上,体会雾的形象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雾说话的语气”,这是本节课朗读活动的训练重点。

2.仿写活动

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大多数人的学习是通过观察获得的。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观察学习的外延不断得到拓展。观察学习不仅发生在对行为的观察上,符号观察学习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指出,儿童获得语言的能力,大部分是通过在没有强化条件下进行的模仿和观察,社会语言范型对儿童语言发展有重大影响。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很强,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和运用语言,但是他们在生活中习得的语言往往是口语化的,随意性较大。所以一到写话时教师就会发现,学生语言的规范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在表达时省略句多,句子结构较松散,成分颠倒错乱。

如何规范学生的语言呢?课文仿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统编教材在一年级下册中明确了“认识标点,建立句子概念”“认识自然段”等语文要素。《雾在哪里》三、四、六自然段结构相同,表达相似。课堂中教师抓住童话故事在叙述中反复的手法,即相同的情节和语言反复出现的特点,重点围绕第三自然段进行教学:数一数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句子理解,明确每一句话写了什么,教师相继交给学生概括的方法,依托关键词概括;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三句话的层次,即分别写“雾怎么说”“怎么做”“出现什么变化”。第四、第六自然段由扶到放,教师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给出合作学习要求:用横线画出雾说的话,波浪线划出雾的做法,双横线划出雾带来的变化。最后设计仿写活动:“雾还会说什么?把谁藏起来?藏起来后景色怎样?”学习小组成员互帮互助,练习仿照课文句式说话,“现在我要_______________”于是,他把_____藏起来。瞧,“_______________。”课堂中,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教师相继呈现学校、公园、游乐场等图片,小组成员在教师的启发下再次练习仿说句子。 通过这三个由易到难的活动设计,学生读懂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对句子的概念经历了一个从感知、建构到迁移运用的过程,理解层层深入。

3.书写有序

部编语文教材呈现的知识是有内在逻辑、结构和体系的。学生来到课堂上不是一张白纸,他们都带着日常生活和以往学习的经验。在进入教学前,这些经验自觉存在于学生头脑中。只有在教师的帮助和提醒下,学生才能自觉进入教学,与所学知识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识字与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二年级的写字需在一年级“认识基本笔画、常用偏旁;按笔顺写字,培养良好写字习惯”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认识部首,关注汉字间架结构的特点”。由此看来,教材中对于识字写字的要求是不断提高的。有些学生在生活中、阅读中已经认识了课文中部分生字,如果课上仍然以教师讲解汉字结构为主,学生就无法体会识字的乐趣。所以,二年级的识字与写字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识字经验主动识字,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互动学习中。

教学《雾在哪里》的生字,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生字有什么共同点?在书写时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学生通过自主观察,联系语文园地中泡泡图的书写提示,将生字按照结构分类,发现“论、切、散”三个左右结构的字,前两个字左窄右宽,第三个字左右等宽的特点。 “岸、屋”结构上紧下松,都要写好主笔“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了汉字书写的规律,有效弥补了随文识字的不足,不断提高汉字的审美和欣赏能力,书写素养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三、拓展语文要素的广度,丰富活动的关联

部编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认为,要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通过读书,应当从小就让孩子进行阅读。但是,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下,很多低年级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在字、词、句的教学上。加之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课外阅读的时间和课外阅读的质量没有办法保证。针对这一问题,刘宪华老师提出了“主题阅读”,即在课堂教学中,整合教材文本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兴趣、已有的阅读经验,进行单元主题阅读。通过这样的阅读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部编语文教材二年级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想象”,单元语文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雾在哪里》一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雾变成了一个调皮的孩子,发挥想象,描写了不同地方的雾散去的情景,向读者展现了雾这一独特的自然现象。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紧扣书后习题提问:“在你眼里,雾又是什么样的呢?”受表达能力和思维的限制,有些学生会学着课本说:“雾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有些学生心中有雾的形象,但是无法用文字准确说出“雾的样子”。此时,教师相继拓展与雾有关的文章,如《山雾》《山城的雾》,学生邊读边想象,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感受雾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一说“雾是什么样子的?”此时学生的思路已经打开,想象力也提高了。“雾像披着白纱的仙女。”“雾像一个贪玩的孩子,一会儿跑到山上,一会跑到山脚下。”“雾是一个爱捉迷藏的孩子。他躲进草丛里,变成可晶莹的露珠”……

围绕主题开展阅读活动,打通课内外阅读通道,拓展语文要素的广度,将各种语文要素有机融合在一起,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文本中或明或暗的语文要素,设计有层次、有广度、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课堂实践活动,全力助推学生向更有深度的学习和更高水平的发展迈进。

【参考文献】

[1]李松林.回归课堂原点的深度教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91.

[2]翁丽亚.基于语文要素的活动实践窥探——以统编教材二(上)《雾在哪里》一课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9(19):64-65.

[3]刁文文.基于语文要素的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 ——以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教学为例[J].辽宁教育,2018(11):91-95.

[4]赵敏芳.“要素·活动”式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实施的一种路径 [J].江苏教育,2019(41):62-65.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创设情境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