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丽霞
从《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阶段的目标定位来看,有几点值得我们关注:一是重情感态度,把懂得为什么而作,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放在首位;二是重过程,强调观察、感受、积累写作素材,重视选材、构思、起草、加工修改等环节;三是提倡自主写作、减少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联系学生的个性化生活开展写作,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写作,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三年级是中年级习作教学的起点,这个时候教师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生活中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
一个学生在《有趣的泡泡水》中写道:“今天,我买了一瓶泡泡水。装泡泡水的瓶子是一只可爱的小熊,看到它可爱的样子,我迫不及待地拧开瓶盖,用里面的塑料棒蘸上泡泡水,然后鼓起嘴巴,用力一吹,一个、二个、三个、四个……大大小小的泡泡们你追我赶,飞向天空。他们有的亲花朵,有的亲大树,有的亲窗户,还有一个亲到了我的小鼻子。多有趣的泡泡水啊。”
还有个学生记录了自己的一次家庭活动:“今天我家要大扫除,妈妈给我们分了工。我的任务是打扫自己的房间。我首先整理了床面,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然后我拿起笤帚,把地面认真地扫了两遍。看到学习桌上有一层灰尘,我又拿起抹布仔细抹了抹。最后我又拿起拖把拖地。
唉,大扫除真累呀!用了一个多小时,干完之后我高兴地把妈妈请了过来,妈妈一过来就说:‘干得不错!我高兴极了。今天的大扫除虽然很累,但是看着干净的房子,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的闲谈、活动、游戏等,加强小练笔指导,学生愿意记录什么就记录什么,关键就是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帮助学生联系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中,季节的更替,天气的变化,植物的生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诸如此类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素材的来源。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捕捉精彩瞬间、积累写作素材的能力。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是学生养成良好习作的基础。第一,要有正确的观察方法,抓住特点观察、有顺序地观察。第二,拓宽观察的视野。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帮助学生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耳朵倾听万籁,打开心灵感悟生活,才能让真情在笔尖流淌。
在指导学生写“我们的校园”这道作文题时,我带领学生走进校园,去观察、去欣赏校园的美丽:“来到花坛旁,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两棵高大的雪松,在近处看,雪松像一把大大的木伞,不管风吹雨打,这把木伞都可以给我们遮风挡雨。在远处看,我会把雪松想象成一棵圣诞树,真希望它能给我们送礼物。”
秋天来了,我和孩子们来到校园一角的银杏树林,静静地观察银杏树。孩子们也仿佛倾听到了银杏树林的声音:“进入校园,那片美丽的银杏树林把我吸引住了。我发现银杏树的枝干笔直笔直的,就像一位解放军战士一样站在那里,保护着我们。銀杏树的叶子有绿色的,有黄色的,就像一把把小扇子。一阵风吹来,银杏树的叶子又像一只只彩色的蝴蝶,飘飘摇摇飞到我们的身边。啊,美丽的银杏树林给学校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三、加强习作策略指导和评价,为习作“写具体”提供支持
一节有趣的体育课,一节动手的实践课,一次有意义的旅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经历过的事情就像一个大口袋,里面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成为习作的素材,因为有趣,因为动手操作过,因为有意义,学生习作时,就会有意识地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学生的日记《扔沙包》是这样写的:“今天,妈妈缝了一个小沙包。我拿起小沙包,打量了一番,和妈妈扔着玩了起来。我一扔,她一躲,她一扔,我一躲,可惜我没躲过妈妈的沙包,沙包一下子打到了我头上,我说:‘哎呀,你打到我的小脑袋啦!妈妈说:‘哦,那你再接我一球。只听啪的一声,‘啊!我大叫,妈妈扔的沙包打到了我的屁股,好疼!”
这样的片段内容来源于学生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拿起、打量、一扔、一躲、打到、大叫”这一系列的动词使用,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学生陶醉其中的快乐。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品读这个片段,在一遍遍细读中,学生能够总结出一系列动词的使用赋予了这个片段的精彩。学生在积极的评价中学会了如何把内容写具体、写精彩。
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生活的丰富多彩,认识生活的生动有趣,在观察感悟中写作,必定能达到“心由情动,文随情发 ”的个性化习作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