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奕冰
读完冯至先生的《杜甫传》,对于这位唐朝伟大诗人的了解又更深入了一步。我想,任何一个对于杜甫稍加了解的中国人都不会贬损这位诗人,因为他身上背负的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让我们每个人赞叹。
杜甫的一生是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转变为贫病交加、流离道路的。他从不消极退缩,他无时无刻不希望有一天政治能够清明,人民的生活能够改善。与古往今来无数文人一样,杜甫的一生过得并不安稳顺畅。
杜甫有三次当官的机会,其中两次需要参加考试。不过当时的当朝宰相是“口蜜腹劍”的阴谋家李林甫。他怕那些年轻书生抨击自己,亲自去选考生,阻断正直考生的进取之路。第二次考试又遇上李林甫,所以他又没有考上。考不上就不能当官,除此之外又没有别的出路,杜甫一直被困在长安,接触到了很多底层百姓。处于底层生活的百姓经常有上顿没下顿,看着贫富生活差距如此大,他在内心悲悯百姓的同时,写下了不朽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人们比较李杜时,往往从文学成就入手。可在忧国忧民这一点上,杜甫远超李白。李白活得多逍遥自在,很多诗都是吃吃喝喝,游山玩水。如果说李白的伟大在于反抗,那么杜甫的伟大在于,即使我都这么惨了,我也要反抗。
鲁迅先生说过:“愿中国青年都摆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摆脱冷气,中国历史上应该从来都不缺少冷气。李林甫活得潇洒,他也是社会冷空气的组成部分:否定光明,否定伟大,让正直读书人的努力变得没有意义。
但中国历史上也从不缺乏发光的人。
杜甫就是那个想要做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