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路径研究

2020-05-12 02:11徐淑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徐淑英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技术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主要细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基础型培养的是设备操作与维护人员;第二层面培养的是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人员;第三层面培养的是设备项目设计、研发等应用型工程师,三个层面为一体而全方位建设。

关键词:高职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专业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5-0351-02

一、工业机器人专业产教融合建设简析

工业机器人技术人对培养的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运用的能力要求较高,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恰恰是一项针对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1]。传统形式的产教融合模式,虽开展校企合作活动,但并未明确划分学生的引导者、从哪个阶段开始培养,而致使整个教学活动中极度缺乏对全过程培养的统一性、系统性以及切实性,学生的实质性收获来说无法达到其应有的效果或是说不满足市场的现实需求。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心态,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而到毕业后也难以满足企业对复合型技能的要求,如此开展产教融合无疑是非常失败的。因此,高职院校在工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大力开展“师带徒”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让学生跟着具有丰富工作经验或是专业技能强的员工学习,一方面可有效巩固其专业知识,一方面又加强了实践运作能力。

二、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建设思路及方案

(一)课程建设思路

基于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职业现实需求的分析,根据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纳入行业的企业标准,剖解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要求及需求,根据专业基础能力、专业专项能力以及专业综合能力三个层面逐步递进教学的培养目标,着重在一体化教室、项目实训车间以及企业课堂,紧抓虚拟项目、仿真项目以及实际项目的环环相扣性质,将三个独立本质且连带并进的学习阶段,建立基础学识教育、实际技能培训以及认证三位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建设方案。专业课程建设开发思路,如图所示。

专业课程学习主要可分为基础理论输出、实际操作以及系统集成三个递进阶段[2]。施行“课堂工业化、工业技术课堂化”的教学模式,开展产教融合的生产性实训项目。“课堂工业化”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切实构建与工作挂钩的现实氛围。教学过程中,以技能外化的现实要求为前提构建课程模块,以模型仿训或实际项目为基本载体,将专业理论的“工业课堂化”予以简易化展现的基础上保证且促使学生可通过对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以及所处环境进行全方位学习与反思,实现理论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参与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相对统一性。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活动,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项目实训平台。

(二)课程建设方案

专业课程的建设开发应当着重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输出,以培养工业机器人实际应用复合型人才为导向,以“刚需、够用”为基本原则[3]。突出理论与实际项目一体化的教学特点,与实际项目紧密挂钩;适应产业行业实际发展的现实需求,以此反映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四位现代培养理念的一体化。

1.专业的主要导向。结合上文所述,应基于高新技术或软件市场的现实需求为导向而切实设置。参考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行业企业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的特点(数据需进行优秀与普遍企业的类比分析,寻找共性点进行所需信息的内化),针对性的分析各企业对当下人才的现实需求情况及其市场与人才连带的发展趋势,对其现实需求予以细分,而设置不同的对应的专业方向。之后也要同步市场发展情况,跟踪其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制定相对应的市场调控机制与体系,不断开发直接连带到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的各细分专业。

2.基础学习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理论基础知识。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基本起点,若对理论知识的有效掌握不足,学生即无法学习其他阶段与活动;第二阶段是学习实际项目操作。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基础,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核心;第三阶段是系统集成化的学习。系统集成化学习是阶段性学习的最后一道关,对于专业学习来说其实质作用在于复盘总结、融会贯通,可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3.核心是生产性的项目实训。第一是机器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需加强与工业机器人工艺生产或应用企业的深度合作,以校企联合模式机器人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多功能实训平台、机器人柔性制造单元实训间、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间:(1)工业机器人多功能实训平台,这是培养学生可灵活自如运用工业机器人的一手接触型平台,主要负责开展工业机器人应用生产单元的系统集成等技能与外化到技术输出的实训型任务。通过在该实训平台的不断磨炼,可有效促使学生更为会熟练的操作种类不同的机器人。(2)智能柔性制造单元实训室。其运行依据为岗位能力现实需求。该实训项目可从毛坯到最终合格成品的全过程进行逐一实训,主要可分为集成上/底层数据、生产过程控制、看板管理、成本管理、采购管理、设备管理、HR管理、质量监管、库存管理、生产调度、计划排程管理以及生产制造数据管理等全方位涵盖的协同管理功能。(3)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室。需加强与智能制造软件开发公司的深度合作,建立项目仿真实训间。仿真实训最基本应当配备CAE标准化知识库专家系统、PDM产品信息管理、CAPP智能工艺设计以及CAM专家系统等工业设计连带的各项基本操作系统,结合网络技术对训练操作以及技术外化进行相应的拓展并同步补充,结合先进教学模式例如实时交流、微课堂等,不断推进产教融合的信息在线沟通与实时共享。同样根据岗位能力需求,结合企业资源开发数字化编程与设计、机器人制造仿训等实操项目,切实培养出满足机器人生产性、数字辅助设计岗位技能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是构建双师型教师、优秀学生以及企业工程师为核心的技术服务后备团队,打造智能制造技术信息咨询中心,将既往工业机器人集成商产品的售前与售后技术服务,整合转移至該综合型的服务中心,由更为专业的服务中心为工业机器人集成商用户提供更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教师联合学生共同参与实际生产与技术服务,通过对任务或问题的接受——分析、提取、总结、试验——结局这一过程,可起到学生与教师动手实践能力都能提升的双向作用,并不断积累关联工业机器人技术实际应用的实践经验。

结语

内核价值层面来说,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培养核心点始终是实践教学。结合产教融合的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的课程建设,更进一步推进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的现实需求的有机契合,切实提高学生的隐性理论到显性外化的实践能力、特定方向的职业能力以及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打通且拓宽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技能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瓶颈,继而可完善相关专业课程,不断优化“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的所谓三位一体对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动地方高职院校主动对接并服务地方特色经济产业的建设步伐,切实达到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活动和地方产业经济活动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李卫民,李曙生,张斌.“校企一体化”模式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路径探析——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Z2):82-84.

[2]靳孝峰,司国斌.产教融合视阈下机器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科技,2019,(11):40-42.

[3]李扬新.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建设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17):236-237.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