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尘 张力天
摘要:感受美、认识美、理解美,进而形成属于自我完整的美学认知,在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当下受教育者的美学认知现状及其原因出发,通过分析“弓箭式”学校教育体系中各要素在培养学生美学认知能力的作用,提出了提升学生美学认知能力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美学认知;课堂教学;“弓箭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5-0301-03
引言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当前社会上所呈现的事物也愈发复杂。现如今的受教育者早已摆脱了以前知识来源匮乏的局面,但当如此多知识如潮涌般向受教育者袭来,这当中的取舍关乎着受教育者前进道路的塑造,如何能够练就拾金弃砾的慧眼,课堂美学教学活动的介入必不可少。
马克思在分析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时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其实作为人类的自我建造活动,教育更应当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针对教育美学的定义问题不少学者进行了探索。叶学良认为,教育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学校教育中,人对教育活动的审美体验、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以及学校教育过程本身的审美创造的规律。[1]何齐宗提出,教育美学是运用美学理论研究存在于教育领域的审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探讨如何使教育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使之达到审美化的境界。[2]郑钢等学者認为,教育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教育美在教育过程中的发生和发展,教育美的形态及其对受教育者心理结构作用的规律性。[3]这些观点的具体表述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基本内涵却是相同的。这一基本内涵就是都将教育中的审美现象和问题作为教育美学的研究对象。在教育美学目标达成的道路上,美学认知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受教育者的身上必须能够体现出良好的美学认知素养。只有受教育者具有了良好的美学认知素养,他才能够对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作出恰当的反应,开展的美学教育才有进行下去的可能,但美学认知的形成对受教育者能力的要求是多维度的。
一、美学认知在受教育者综合能力修炼中的意义
美学认知本质上是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阶段所需要掌握的一种学习和认知事物的能力。从某种方面来说美学认知在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和综合能力发展上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体现于某一个孤立的现象或事件上,而是作为一种整体性的特征,贯穿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整个学习阶段,在受教育者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产生内发性的影响。当前社会我们提倡终身学习,但是在受教育者的终身学习过程中我们如何保证其具有视学习为自己的迫切需要和愿望,能够在未知领域里凭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不断探索,可以不固守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从发展和提高的角度,对自己的知识、认知和能力不断地进行优化完善,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受教育者的美学认知能力,美学认知能力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基于受教育者终身发展的视角
受教育者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主体部分,牵动着一系列教育体系内部资源为其服务运转乃至改革。所谓教育的目标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上就是指,教育能够使受教育者在脱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后实现自我教育,换言之就是受教育者能够实现自我的终身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受教育者在接受学校教育这一阶段中能够获得有利于其终身发展的特质,作为一种必须经过长期学习与实践才能够获得的特质,美学认知无疑在这一目标的达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学认知在受教育者身上的表现可以简要概括为两句话,第一句话“受教育者对所接触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及其形成与完善过程中的美的认知”,第二句话“受教育者对其人生境况、社会事物及自然环境的美的认知”,这种认知的形成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渴望,良好的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知识枯燥性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三观形成的基础性阶段树立良好的个人观念,摆正其人生的航标。通过在长期学校教学中对不同学科领域美的认知的感受与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形成较为完整的美学认知,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视角
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必然是在一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的,作为教育活动的指向标,教育理念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一直不断更新变化着自身,以求与现实社会相适应,面对如今的社会现状,教育理念该何去何从?无疑,美学认知给出其答案。未来教育理念的发展必然有美学认知的一席之地,这是当今多样化社会对教育产品——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教育理念旗帜的飘扬必然需要坚毅的扛旗手和坚固可靠的旗台,这些象征意象投影到教育体系中所对应的就是对教育部门、学校教学机构、教育者、教材、教学考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可以看成是一种优化学校教育的倒逼机制,在这种倒逼机制下,教育各部门间不断优化改革,促成内部的平衡与稳定,这种平衡与稳定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实现的,这种动态过程的存在就为促成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可能,而从根本性因素上来说,未来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达成与美学认知关注热度的提高密不可分。
二、受教育者的美学认知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学校课堂教学是受教育者美学认知能力养成的最主要途径,但当前的学校课堂教学却在很大程度上弱化淡化了受教育者美学认知能力养成的这一职能分工,致使受教育者的美学认知能力始终处于一个较为低级的状态,现实中的学校课堂教学活动很多还没有走出那种“以教定学”“以本定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长期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抹杀了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情感活动过程,在这些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受教育者的美学认知难以得到提高,终身学习的目标更难以得到实现。
(一)聚焦于受教育者的美学认知能力不足
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一种特质的习得,不仅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更得益于受教育者自身的重视和接纳,但对于还处于心智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年、童年甚至于幼年的受教育者来说,自身重视和接纳的程度往往需要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强化才能得以提高,而受教育者的美学认知能力就恰遇上了外部力量不足导致的内部力量难以拔高的尴尬境地,在目前受教育者的身上,良好的美学认知能力已经难以得到显现,美学认知能力在受教育者身上的匮乏也引发了一连串多米诺骨牌式的相关现状。在学科教学这一层次中,这一现象明显地表现在受教育者对相关学科知识学习的厌倦和对未知领域探索兴趣的匮乏。同样的现状也发生在思想道德培养这一层次中,受教育者对人性、人生、自然生态乃至社会事物等方面缺少了美的认知,不同于学科知识教学这一层次,思想道德培养这一层次的美学认知匮乏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更为巨大,他们缺少的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这对其终身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二)聚焦于教育者自身的美学教育能力匮乏
黑格尔曾说:“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作为教学活动所关联的各个部分间唯一的动态性因素,教育者在其中无疑是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教育者自身的美学认知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美学认知教育渗透的强弱,以及相伴随着的传导至受教育者的美学认知素养的习得。如今能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均是由师范类院校或是综合性大学师范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各个学校专业均有针对师范类学生的培养计划,但在相关培养计划中针对教育美学等提高师范类学生美学认知能力所开设的课程却少之又少,有些学校甚至缺失了这类课程,这无疑是恶性循环上的一个任意点,同时这个恶性循环的成因似乎像一个陷阱,它有众多针对已上岗教师的再培训计划,不论是相关学校组织的还是省级、国家級的教师再培训计划,几乎都关注的是教师应该怎么教这个问题,很少有人关注对于一些特定的问题,这些教师是否真的有能力教。
(三)聚焦于教材内容编写对美学认知培养渗透不足
克鲁普斯卡娅曾说:“学生群体是不断变化的”。[4]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教材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指发到学生手中的那一本纸质书籍,它所表示的范围早已扩大,在不断进行的课程改革和数字化教学普及的推动下,在教学活动中出现了一系列与纸质课本起着同样教学作用的“教材”,例如:课堂导学案、课后练习册、多媒体教案,尽管其他类型的教学工具层出不穷,但他们仍未解决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美学认知在其内容中的渗透,这些教学工具更多的只是在重复课本中已有的知识或是增大受教育者对相关知识的练习量,至于纸质课本本身特定内容的缺失,它们却很少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
三、“弓箭式”学校教育体系建构方案的解读
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善必须依靠相互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的整体或教育大系统中的各种要素的有序组合。在“弓箭式”学校教育体系建构方案中,我们所指的学校教育体系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广义或狭义的教育体系,这种学校教育体系的定义贯穿组合了广义和狭义教育体系中的一些部分,既汲取了广义教育体系中的课程教材体系、师资培训体系、教育科研体系等成熟性服务体系内容,也借鉴了狭义教育体系中教育结构体系的有益因素,是一种全新的适应于美学认知的学校教育体系建构方案。
(一)对“弓箭式”学校教育体系建构方案含义的概述
“弓箭式”学校教育体系建构方案是将学校教育中的四个主体部分教育者、受教育者、教材编写和学科课程设置按照其对学生教育的不同作用,有象征意义地投影在了弓箭的各个部分上,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二)“弓体”和“弓弦”经过优化所要达成的目标
1.教材编写改革。加大纸质课本及其衍生教学工具对美学认知的渗透是教材编写改革的重中之重。这其中作为由国家力量组织编写的纸质课本,在其编写审定过程中应当增加对美学专业编写及审定人员的配备,避免教材内容的美学因子缺失。同样的由学校力量,社会力量编写的相关教学工具也要明确自己巩固内容,查漏补缺的作用,在进行相关编写的过程中,巩固纸质课本中的美学认知知识,同时对于课本内容的缺失也要有相应的补正。
2.学科课程教学方式多样化探索。受教育者美学认知的习得应当是在多学科的课程教学中经过不断的感受与重复才能得到实现的。在单一的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入多元化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校外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受教育者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美学认知。对于多学科的交叉性教学内容,要大胆地开展学科合并教学,让受教育者充分感受到多学科间知识相互交汇融合的美。[6-7]
3.教育者能力的提升。教育美学界对于教育美的本质理解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教育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教育领域的感性显现,换言之,教育美是教育者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5]如此说来增强教育者的美学教育能力,是提高受教育者美学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要实现这种提高必然要从存量和增量上同时下手,并且还要注意“唯分数论”的学生考核评价方式对其的阻碍。存量与增量就是指已上岗教师和还在高等学校教育阶段的准教师,对于这两种情况要区分开来对症下药。对于已上岗教师,如果要对其进行长时间的集中培训显然是不现实的,只有创新培训模式,开展远程网络教育和短期的线下培训,通过培训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穿插进行,才能快速有效地提升已上岗教师的美学教育能力。而对于还在高等学校教育阶段的准教师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改革过时的培养计划,形成完整的美学教育能力培养体系。
结论
提升学生的美学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美学认知素养的提升,可以依托学生的学校教育经历。美的体验不仅仅只简单地表现在视觉与听觉方面,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美的体验可以在不同的学科学习活动中,以视觉与听觉为表象,派生出更深层次的美的体验,因此,在当下的学校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应大力挖掘本学科在教学上的美学价值,真正落实好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叶学良.教育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何齐宗.教育美学:一门亟待发展的新学科[N].中国教育报,1993-02-11.
[3]郑钢,杨新援.教育美学论稿[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4]张力天,张剑尘.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思想成因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0):156-157.
[5]何齐宗.论教育美及其基本特性[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6]郑焕章.论教育美的本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增刊).
[7]郑钢,杨新援.教育美学论稿[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