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美育能力培养的东方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2020-05-12 02:11尚玉翠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5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美感美育

尚玉翠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作为美育有机构成的东方文学课程,不仅蕴含着东方精神、东方智慧和东方情操,而且还拥有多元而丰富的审美特质与审美精神,是东方审美体系的符号化体现。因而,基于美育能力培养的东方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既切实可行又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育;东方文学;审美能力;美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5-0147-02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在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东方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方向课,不仅蕴含着东方精神、东方智慧和东方情操,而且还拥有多元而丰富的审美特质与审美精神,是东方审美体系的符号化体现。因而,在东方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态和教学安排,将教学的智力内容与审美旨归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进行多渠道诱发,以此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境界,使他们由知识主体逐步过渡为审美主体,进而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极富美感的课堂开场白

开场白多是指单位课堂教学的开始部分,因而又被称为课堂教学的导入。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就像一曲交响乐的序章,起着营造氛围、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在东方文学课的具体教学中,可以借助古老的神话传说、独特的文化景观或精彩的音视频等导入方式,通过这些富有诗意、感情和审美的清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浸润他们对美的感悟。

(一)美妙的神话传说

众所周知,神话是人类对自然秩序和宇宙力量的原始解释,其思维方式是人类理性逻辑尚未发展成熟时期的诗性思维。在意大利哲学家维科看来,这种诗性思维是人类最朴素的思维方式,“如果一个民族不能为某些抽象或普遍的性质命名,就会为具有这一性质的某个形象命名。”[2]于是,承载着远古初民对世界认识的神话,几乎成为古代各个民族最早的文学形式。因而,讲授东方文学古代部分时,从幻然绮丽的远古神话入手,既是对文学发展脉络的自然呈现,也是开启学生主动探求东方文学大门的黄金锁钥。

(二)独特的文化景观

众多的东方民族或国家往往都有灿烂的历史文明和独特文化景观,有些历史文化遗迹和建筑景观,业已成为这些国家或民族的标志性名片。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它们成为古埃及文明最有影响力和持久性的象征。因而,在讲授古埃及文学内容时,以金字塔的图片作为课堂导入,首先向学生展示金字塔建筑的雄伟与庄严之美,不论是它们庞大的建筑规模与纵深的空间布局,还是简洁沉稳的几何形体与明确的对称轴线,都使我们直接感受到它们壮观的视觉美感。然后再向学生讲述众多金字塔建筑得以建成的背后根源,即古埃及人对永生的渴望,进而扩展到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与文学成就等知识传授。这种将未知(埃及人的哲学、宗教等知识)附注已知(埃及金字塔景观)的课堂建构方法,符合人的认知习惯和认知图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精彩的音视频

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名著向来是影视创作的灵感源泉。对文学名著进行影视改编与拍摄,很容易唤起观众的观看热情,能于无形中激发受众的传播期待。因而,充分利用能够形神兼备地再现原著精髓的影视剧作品,带领同学们在影像中重温经典文学就成为一种文学教学的必选方法。

二、突显美点的课堂内容

东方文学作为一个突显东方精神的相对完整的美的体系,是各种美之大集成。在这个文质兼美的百花园中,我们既可以通过品味作品中诗化的语言,带领学生去感知文字的质地与芳香;也可以借助语言的蕴藉与含蓄,开启学生想象文学形象的至美空间;还可以循着优美语言的诗意营造,去领悟唯美的意境。总之,尽量以突显内容的美点为前提进行课堂内容传授。

(一)品味诗化的语言

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语言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作品的成功与否。优美诗化的语言对作品有很强的打扮作用,往往能使它们成为千古流芳的文学名篇。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泰戈尔,在其短篇小说《素芭》中所塑造的主人公素芭天生不会说话,她虽然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黑眼睛。这“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任何时候都不需要翻译,心灵自个会映照在这双黑眸里。心灵的感触在这黑眼睛的阴影里,时而伸展,时而蜷缩;这双黑眼睛时而炯炯有神,燃烧着;时而灰心丧气,熄灭了;时而犹同静悬的落月,目不转睛,不知凝视着什么?时而若同疾驰的闪电,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芒。……眼睛语汇是无比丰富,无限深沉,就同大海一般深沉,就像蓝天一般清澈。”[3]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和排比,通过鲜明的节奏、和美的韵律与整齐的句式将这双眼睛描寫得极为生动、极富灵韵,在她的眼神中既有掩饰不住的热情与渴望,也有挥之不去的忧郁与忧伤。尽管素芭长得漂亮也十分善良,但不会说话的生理缺陷却使其被父母、亲人视为负担,担忧她将来能否嫁得出去。这种担忧直到她父母以欺骗的方式把她嫁到远方而告终。但婚后一周,发现了真相的丈夫便再次去相亲,“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她被丈夫抛弃的结局尽管写得很轻,但读者读后却沉重无比,这种轻松的笔调不但没有冲淡作品的悲剧主题,反而更让读者为之动心,回味无穷。

(二)想象至美的人物形象

在浩如烟海的东方文学作品中,众多的作家为世界文学画廊绘制出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经典绝伦的人物形象。在古印度文学中,既有纯情自然与温柔秀美的悉多,也有天生丽质和刚柔兼济的沙恭达罗;在波斯文学里,既有美丽无双的席琳,也有动人专情的雷莉;在日本文学中,既有极富才情与诗情又花容月貌的紫姬,也有天真烂漫与纯真无邪的熏子,等等,众多至美的人物形象不仅吸引着读者的无限追慕与想象,也对作品的流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领悟唯美的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饱含生命律动的诗意空间。因而,对诗而言,贵在意境,若无意境,则无诗美。在讲述中古日本文学部分时,对于其中的俳句讲授可着重突出其唯美的意境。俳句作为日本文学中的一种古典短诗,短小精美,意境绵长。它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严格,受“季语”(指用于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的限制,也有无季俳句和自由律俳句。尽管俳句是世界上最短的诗,但却贮藏着丰富的感情与深远的意境,是情感细腻且敏锐的日本人对生活细微之处的美的捕捉,他们通过一瞬间一刹那的景色、心境或感触,抒发或唯美或禅意或幽寂的情绪,让人在余情尾韵中领悟到幽深绵长的意境,就像“俳圣”松尾芭蕉著名的《古池》中所表现出的那样。“古池塘呀,青蛙跳入水声响。”[4]作者在极幽寂的场景中,忽然听到青蛙跃入池塘而响起的水声,这种特殊情景所唤起的作者的心理体悟,将这种瞬间的动与长久的静紧密连结起来。[3-4]

三、结束语

总之,不管是彰显美的课堂导入,还是突显美点的课堂内容,都是力图在东方文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思想,在使教学过程不断散发出美感的同时,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而引发他们去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实现美育教育的初衷。当然,教师的引导与点拨都是美育的“他育”方法,如何将这些“他育”方法转变为学生美育的“自育”能力,是能否实现上述美育教育初衷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转引自杨慧林.“诗性”的诠释与“灵性”诠释[J].长江学术,2006,(1):126-135.

[3][印度]泰戈尔.饥饿的石头:泰戈尔中短篇小说选[M].倪培耕,石真,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6:86.

[4][日]松尾芭蕉,等.日本古典俳句选[M].林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美感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