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能力需求为导向的动物医学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5-12 01:06孙英健沈红胡格杨佐君张永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7期
关键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孙英健 沈红 胡格 杨佐君 张永红

[摘 要] 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的发布,对 “新农科”的建设和“新农人”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农业和都市型农业的发展要求培养具有知识面广、创新思维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的动物医学人才。该文以为都市发展需求服务为目标,以加强动物医学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模式及管理模式等方面探讨动物医学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动物医学;职业能力需求;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北京农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项目“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与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2019YJS002);2019年度北京农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基于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BUA2019JG003)

[作者简介] 孙英健(1970—),女,辽宁大连人,博士,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兽医公共卫生学、动物药理与毒理研究;张永红(1963—),男,安徽巢湖人,硕士,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临床兽医学研究(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17-0079-03    [收稿日期] 2019-11-01

北京市作为首都功能定位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对北京农学院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正融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1],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的发布[2],新农科教育也正面临着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城市经济发展对具有丰富、扎实的知识背景与综合分析能力的高级复合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正日益扩大。如何培养适合都市发展和需求的动物医学专业硕士人才是北京农学院面临的新的课题。本文基于动物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点评估要求,即: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人才培养的保障度,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3],探索以专业能力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一、确定适合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4]。动物医学专业涵盖农业(兽医)、药学、食品安全、环境科学等诸多领域,培养的研究生应知识面广,具备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要具备从事动物健康保障和动物性产品安全生产的能力,并可服务于生命科学、医学等相关领域[5]。

北京农学院动物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应充分考虑北京市的实际需求,为北京市的四个中心功能服务。即为促进首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提供食品安全保障服务;为促进首都的科技创新服务,为保障首都的养殖动物及宠物安全服务。为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需要广泛聘请在食品安全保障、动物临床及科研机构的一线专家,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充分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科学拟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育打好基础。

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建设原则: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教育部关于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要求“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1]。动物医学专业硕士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侧重于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的培养。

2.合理布局专业课程。动物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要求,动物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为34学分,这一学分设置比其他专业的学分设置要求高了6~8个学分。按照传统的培养方案,在两年时间内,学生参加实践技能训练环节的时间保障的难度比较大,因此合理布局专业课程,提升设置课程的规范性和质量尤为重要。在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通过院校调研和社会调研,设置满足能力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课程,能充分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同时增加研究方法类实践课程,如设置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组织病理学技术、 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宠物显微诊疗技术等实验技术类课程,使研究生利用课堂实践教学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提早为学生开展医学实验或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3.开设选修课程和讲座课程。专业硕士培养要求有较宽的知识面,鼓励教师根据各自的专长及培养需求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同时鼓励学生选修跨学科课程,聘请专家就各自研究领域内学科前沿问题为研究生开设学术大讲堂,聘请动物临床著名专家就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或疑难病病例的诊断开展讲座课程,开阔学生的研究思路,培养学生深入探究专业知识的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4.建立培养方案的持续修订机制。构建动物医学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持续修订机制,每三年开展一次培养方案的研讨和修订工作。通过對既往教学过程的经验总结、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对标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开展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保障核心课程有利于研究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根据社会需求及时更新选修课内容和组成,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

1.创新教学方法,适应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广泛渗入,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无聊且疲惫。当前,学生获得知识途径众多,海量信息也是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及对自我能力的考验。因此,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采用问题导向式学习,案例教学及互动式教学方法,开展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网络课堂、微助教等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的讨论,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因此积极搭建校企、校政及研学的合作平台,建立多样化的实践基地是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支撑[5]。根据笔者所在学校(以下简称本院)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特色培养目标,先后与北京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多家宠物医院、北京市质量标准研究所、中科院动物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多家单位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分别与临床医生、食品安全检验检疫、科研助理等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接,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3.加强“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动物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是以课题或项目为平台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突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6]。这就离不开高质量导师队伍的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也不仅是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训一支能够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服务“新农科”建设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导师队伍[2]。采用校内指导教师和实践合作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指导模式,指导老师都要充分了解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的要求和目标达成的标准,加强校内外导师定期交流合作,发挥实践基地导师的优势,并将实践指导贯穿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构建合作双赢的“双师型”的培养模式,实现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建立健全导师的筛选制度,明确双方导师的义务和职责,保证双导师教学制度的顺利推进。

四、加强质量保证与监督体系的建设

研究生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实验平台建设和质量监督体系的建设,两者的持续改进是导师负责制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

1.加强研究生实验平台的建设。本院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各一个,以及兽医学团队研究实验室五个,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技能和水平,维护实验仪器的正常运转,同时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仪器的维护维修。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提升实验室建设水平和实验室利用效率。目前智慧实验室、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已经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室,可以借鉴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上的应用的仿真技术,加快动物医学仿真实验室的建设,通过生动形象的虚拟仿真技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可以避免实验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又可以训练学生独自完成整个实验的能力,有效提高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掌握[7]。

2.加强考核制度建设。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除了课程考试之外,还要经历开题、中期考核、论文查重、答辩等教学环节的考核,严格把握每一考核环节的有效性是保证研究生质量的根本要求。但是,如何做到考核不流于形式,且能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目前的关注重点。首先,制定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时要达到专业标准要求,指导教师应明确各个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点的重要性,创新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其次,在培养环节中应将开题时间适当前置,保证学生及早明确研究内容,对不能正常开题或中期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要给予提醒或预警。第三,严格论文查重、外审制度,统一聘请答辩专家进行毕业答辩,保证标准的一致性,论文正式提交时再次进行查重,若本次查重不通过则取消学位授予资格。严格且标准一致的考核制度的建设是培养目标及教学效果达成的重要保障。

3.督导及反馈评价机制建设。(1)加强校内督导反馈体系的有效运行。校内的督导检查包括在授课、实践、开题、答辩等教学环节的检查,考察教学内容与质量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特别要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段性考核的力度,对预期毕业要求的达成度的进行考核评价,定期开展师生的座谈,及时掌握教师和学生的反馈,增强整个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自我纠偏能力,使教学活动不断优化。(2)建立社会满意度反馈评估指标体系。目前无论是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还是硕士授权点评估都越来越重视外部机构组织对高校的评估结果。外部评价与监督也教育部研究生教育管理评价高校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8]。因此,建立社会满意度反馈评估指标体系是学科专业发展所必须的,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专业的良性发展,更有利于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并能提高社会美誉度。聘请第三方机构定期开展外部评价,通过对动物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满意度评估、调查用人单位意见、社会认可度评估,获得相关的数据,并通过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整理,及时反馈各级教学单位,实现数据和信息的共享,实现监督和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帮助教学单位确实掌握本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质量水平,是否符合或满足职业场需求,分析培养的毕业生的优势和不足,建立良性的教学质量反馈和持续改进机制,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五、结语

在当前背景下,与医学专业硕士三年的学制要求不同,两年制动物医学专业硕士的培养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动物医学专业涵盖诸多领域,研究生的培养首先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其次要通过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单位要通过建立可持续的改进机制,不断优化培养模式,加强创新的管理模式制度建设,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和职业发展能力,增加社会满意度和专业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刘晓雪,新时代鄉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J].2018,(3):13-2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Z].2019,6,28,http://www.moe.edu.cn/s78/A08/moe_745/201907/t20190702_388628.html.

[3]董垌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启示,现代教育管理[J].2019,6:56-59.

[4]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若干意见[R].2013:1-3.

[5]崔君,周庆强,金天明,马吉飞,都市型农业背景下农业院校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兽医学为例,天津农学院学报[J].2016,26(2):106-108.

[6]孫英健,李秋明,沈红,基础兽医方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及创新能力探讨,教育教学论坛[J].2019,7:42-43.

[7]黄桂东,梁清翠,蔡逸夫,钟先锋,虚拟仿真实验室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安徽农业科学[J].2019,47(13):270-271.

[8]顾晓利,孙岚,吴妙华,刘国振,陈慕华,姚建峰,新时期下如何保障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化工时刊[J].2015,2(7):56-58.

Abstract:The announcement of Annji Consensus (Decla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Disciplines in China)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 New Agricultural Disciplin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New Rural Personnel". Veterinary professionals should have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urban 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demands of urban agriculture and the training of veterinary professional ability as the guidance, In this paper, the train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of veterinary were discussied from the aspects of training target orientatio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training mode and management mode.

Key words:Veterinary ;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Demands; Professional Master; Training Model

猜你喜欢
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