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萌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据文献显示,脑血管栓塞是引发急性脑血栓形成的最主要原因,造成患者脑部血液以及氧气的供给不足[1]。急性脑血栓形成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强,最终造成患者的神经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临床上出现较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尽管部分患者因为抢救及时生命得以挽救,但致残率仍然较高[2]。为了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应在患者自主意识恢复后,及时展开早期康复护理,以科学、高效的专业护理促进患者语言恢复及肢体康复,有效降低致残率等。本研究旨在评价无缝隙护理在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114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各57例。对照组男36例,女21例,年龄49~71岁,平均(56.3±2.8)岁;研究组男39例,女18例,年龄52~76岁,平均(60.3±3.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纳入标准:(1)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急性脑血栓形成[3];(2)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且依从性较好;(3)无精神性疾病;(4)无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排除标准:(1)患有先天性肢体障碍者;(2)对本次研究有异议者。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步骤如下:(1)体位护理,帮助患者定时更换体位,平卧位或侧卧位,避免单侧长时间受压。(2)吞咽训练,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流食,引导其缓慢进食,避免发生呛咳。(3)语言训练,引导患者张口积极伸舌训练,促进患者口腔、面部肌肉锻炼,训练发音时可先从简单开始,后续增加难度。(4)肢体功能训练,急性期帮助患者进行正确体位的摆放,指导患者进行屈伸手臂等训练,缓解期可引导其坐起、站立以及迈步等训练,待康复训练见效后,再指导患者穿衣、进食以及洗漱、如厕等生活能力的训练。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无缝隙护理,具体步骤如下:(1)保持环境清洁、舒适,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2)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个性化健康宣教,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3)为防止并发症,需根据患者的临床实际状况,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主要有肢体按摩以及站立、语言和肢体训练等。(4)患者出院时,制定个性化日常饮食、用药以及康复训练等。(5)出院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微信解惑等,引导患者按时进行康复训练,并解答在康复过程当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1.3 观察指标 (1)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结合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日常生活水平进行评估[3]。数值越低表示患者情况越好。Barthel评估标准:基本自理,≥60分;日常生活需要帮助,40~59分;基本生活需要辅助,<40分。数值越低表明患者生活情况越差[4-5]。(2)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并进行分析。SAS量表总共包含了20项内容,总分20~80分,数值越高说明焦虑越严重;SDS量表总共包含了20项内容,总分20~80分,数值越高说明抑郁越严重。(3)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测定生活质量评分:包括食欲、精神及体力、睡眠、疼痛、家庭理解5项,每项0~10分,数值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质量水平越好。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IHSS、Barthel评估情况对比 护理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Barthel评分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IHSS、Barthel评估情况对比分)
注: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对比 研究组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对比分)
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
2.3 两组干预后QOL评分对比 护理后两组患者QOL评分各项指标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后QOL评分对比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bP<0.05;QOL—生存质量。
早期康复护理主要强调对患者语言能力的康复训练,引导其多与家属沟通,适当的对患者的听力进行刺激,增强患者的表达积极性,从而有效锻炼患者的语言功能[6]。无缝隙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贯穿入院期间直至出院后的整个康复过程,能够使患者获取到更加完善、仔细、专业的护理服务,有效降低医疗事故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7-8]。
数据显示,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占51%[9]。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护理后两组患者Barthel评分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因此,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实施无缝隙护理,效果显著。研究组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无缝护理模式干预,使得患者的心理状况较护理前明显提升。无缝隙护理是以优质护理作为基础,以科学、规范的护理方式为准则,通过创新性、舒适性等要素,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性护理模式[10]。护理后两组患者QOL评分各项指标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将无缝隙护理运用到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中,临床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