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岽 杨小龙
1984年,一位年轻的学子从辽宁中医药大学毕业,走出校门,迈开年轻而坚定的步伐,从此在医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实最早的时候真没想到自己会去学医、学习中医。”贾主任说道,“那会儿最想做的还是去学习建筑,做个工程师吧。”命运似乎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与理想专业失之交臂的贾主任,在志愿书上竟填下了“辽宁中医药大学”,开始了身为医者的人生。
“刚刚进入大学,学的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与四大经典。以前也从来没接触过这些理论,更是要学习生硬难解的古文,甚是头痛,也是到了三四年级,接触了医学临床,才开始有了些感悟。”临近毕业,立志在医学领域“闯出一片天地”的贾立群,下定了继续深造的决心。
當时最为热门的研究领域是心血管病,适逢陈可冀等多位知名专家主导的活血化瘀研究涌现了很多成果,心血管病一时成为我国医学界最大的热门。而肿瘤学,在当时则有些“不温不火”。
“20世纪80年代那会儿,国内肿瘤的发病率比较低,患者少,研究也不深入,很多医院甚至都没有肿瘤科。”贾立群说道。与热门的心血管科相比,肿瘤领域确实充满着困难与荆棘,实在不是一个好去处,但贾立群却不这么想:“当时也看了些资料,真的感觉肿瘤这个问题太难了,也太复杂了,但我很感兴趣,也算是迎难而上吧。”购买资料时,贾立群买的第一本教材,便是由张代钊教授编写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细细翻阅,他决定:“干脆就报考张代钊教授的研究生吧!”
贾立群本科毕业后被分配进入鞍钢集团的企业医院,一边努力工作,一边认真学习备考,工作第二年(1986年),得到组织批准的贾立群兴奋地报考研究生,一路披荆斩棘,终以高分考入了中日友好医院,成为我国著名肿瘤学家、中医肿瘤学科创始人之一张代钊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实现了心中所愿。
1994~1996年,贾立群由国家公派前往日本仙台的国立东北大学,同时也是鲁迅先生学医时的母校就读,他在肿瘤研究部学习了2年。“之前这么些年,我们都是学的肿瘤中医治疗、西医治疗的方法,但到了日本,我们开始学习当时乃至现在都是世界上癌症研究的最热门领域之一——P53基因。”贾立群说道。P53基因当时乃至现在都是肿瘤研究的热门之一,当时这个基因刚刚发现不久,很多学者一度认为可以通过P53来实现癌症的攻克,即使做不到,也能将癌症的治疗效果向前推进一大步。“我就是这样,从一个中医的学生,到了世界顶级的实验室里,做了两年高精尖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有很多感悟与收获。”个中辛苦按下不谈,贾主任的努力没有白费,贾主任的成果形成论文发表在SCI杂志上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好评如潮。回国以后,贾主任的成果更是评上了北京市的科技进步奖。回忆起那段时光,贾主任坦言对这段经历印象非常深刻:“中医与西医,临床与基础实验这样相互融合,形成了我比较固有的医学思维,这让我受益许久。除了技术上的提升,思维模式的形成和提升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的工作中,也时常和学生们说临床思维训练,这是一种很高的理念,但是要想做到,还是离不开丰富的实践。”
回国时,刚刚离开机场的贾主任还没来得及回家,就赶忙将一路小心看护了许久的“宝贝”——40多株肿瘤细胞送到中日友好医院的实验室。这40多株肿瘤细胞株为后来中日友好医院、北京肿瘤研究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自此,贾主任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这一干就是30多年。2006年,贾主任成为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的负责人,经过5年的努力,2011年该科室成为全国临床重点学科,贾主任也成为全国中医肿瘤学科协作组的三大组长之一。
30多年的摸爬滚打,足以让一个人成为领域内的专家,格外刻苦、辛劳的贾主任更是如此。回忆起这些年最大的感悟,贾主任坚定地告诉我们:“肿瘤治疗,中医决不能缺席!”之所以这么说,源自中医在肿瘤治疗领域明确的优势。
很多人都怀疑,在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层出不穷的今天,中医之于肿瘤真的有效吗?贾主任告诉我们,中医不仅在肿瘤治疗方面是有效的,中医药更是具有两个非常明确的优势领域——并发症干预与癌症的早期防治。而另一层面,“在肿瘤诊治中,中医就是要去尝试解决西医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
肿瘤的并发症、肿瘤治疗带来的副反应一直是困扰医生、患者的重大问题,之于患者会大幅度降低其生存质量,影响治疗的有效性,缩短患者的生存期,而医生也往往对其十分头疼,缺少较为有效的干预方法。“中医药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贾主任介绍道,“这也是目前西医不太能解决得好的。我们见过很多患者,放化疗的副反应,如呕吐等,十分剧烈完全无法控制。其实现在控制呕吐的西药已经很多了,但是总是有一些患者用了效果不佳甚至完全无效。”而这样的患者,中医药介入后,往往副反应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另一方面,就是关于癌症的预防。身为中华预防医学会中西医结合预防与保健分会主任委员,贾主任在多年的工作中在癌症预防方面费心颇多。“癌症的预防医学也是我工作的重要内容,肿瘤现在的发病率非常高。举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我们国家每分钟有约8个人罹患肿瘤,同时每分钟也有6个人不幸死于肿瘤。这个数据现在说起来仍然是较为保守的,实际的数据可能高出这个数据不少。”贾主任担忧地说道。
而癌症的早发现、早治疗,便是提高癌症治愈率、提升患者存活率、延长存活期的重中之重。贾主任的肿瘤预防工作主要开展于食管癌高发区,比如河北邯郸的磁县、四川的盐亭、山西的阳城。这3个地方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食管癌高发的区域,这些地区的食管癌发生率、死亡率的数据也都被收录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里,得到国际社会的持续关注。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就非常关注食管癌的筛查与防治,“派了很多专家前去开展研究与诊治,普及筛查,进行环境整治与医疗条件改善、健康宣教等,但是至今这些地方食管癌的发病情况依然非常严峻。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提高筛查率,进而阻断这种食管癌的发生。”贾主任说道。
通过大样本的临床观察与研究,贾主任发现患者的舌象可以作为食管癌等消化道癌症的早期筛查手段。贾主任介绍道:“我们通过大数据的研究也积累了很多数据,我们现在发现瘀舌、裂纹舌与食管癌的发病是高度相关的。这些舌象与食管癌的癌前病变也是高度相关的,比如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在门诊的观察中,如果发现了这样的舌象,我们会高度怀疑患者出现了相关的问题,查下来准确率基本能达到90%。”
“发现了食管癌,尤其是在发现食管癌的早期病变后,我们就要思考如何通过中医的手段来干预阻断食管癌的进一步发展。”贾主任告诉我们,目前对于食管癌或者大多数癌症的早期干预,西医对此的研究尽管较多,但是成果并不丰富,临床的运用也比较少,这一方面正是中医的优势之处。中医对于胃癌癌前病变的逆转一度改写了国际上的标准与指南,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中医疗效方案。“中医药更多针对的是人的整体,去改变的是产生癌症的‘土壤,而不仅仅局限于病灶。国家的健康规划与大健康战略中,抗癌、预防上消化道肿瘤的发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这点肯定离不开中医药的参与。”
尽管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的發展十分迅速,也有越来越多的成果涌现,但是仍有许多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中医在肿瘤治疗中有没有效果?自然是有的,但是我们如何将这个疗效用现代医学能够接受的方式去说清楚,让人信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贾主任说道,中医很多研究成果、治疗方法确实具有很好的疗效,但是难以使用适合它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去衡量,在这点上中西医结合其实遇到了一定困难。贾主任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医的疗效没有用合理的方式去将它说清楚。
但是无论中医也好,西医也好,它们在肿瘤方面都具有相同的终点指标——癌症生存期。所以疗效评价现在有了基本的方法与共识,但是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将“使用中医药能够有效延长存活期”的群体,也就是中医药的优势人群进行筛选、归类。
其实,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有各自的优势人群,哪怕是现在最为热门的靶向、免疫治疗,也有效果好与差之分,并不是说每个人一定都对中医或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敏感。贾主任告诉我们:“几乎每个中医的临床大夫都会遇到某些患者,在西医治疗下已经病情难控、回天乏术,但通过中医治疗或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又能延长可观的生存期,这种患者就是中医的优势人群。问题在于,我们如何、以什么样的标准将这群人筛选、挖掘出来,进而整理与分析。”
对于优势人群的筛选,西医做得比中医好很多,他们通过科学的手段能较为精准地划分适应人群,有的放矢,治疗效果也比较精准。而中医十分强调辨证施治,个体化差异很大,这既是中医自身的特色、优势,但也为筛选优势人群造成了不小的困难。“所以在评价方法与标准方面,还需要不断地完善与学习,进一步地研究与思考。”贾主任认为,对于某种中医疗法,即使100个人里面只有3个人有效,而恰好我们能够将这有效的3个人的特征、性质筛选出来,能够去再1万、10万甚至数百万的癌症群体中将这些有效的群体找出来,那么在我国庞大的肿瘤患者基数面前,有效率3%的疗法也能使海量的患者获益。
目前,只能使用西医现有的方法、标准、实验去解释,这样虽然具有了足够的科学性,也能够得到同行的肯定与认可,但是中医的诊治还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并不是最合适的方法。
中医是一座伟大宝库,无数前人总结出的经验、方剂,无数将在新时代发挥出新用途、新功效的疗法等待着我们去研究、挖掘。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诊断与治疗方面,中医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拥抱现代医学技术也将成为必然的选择。中西医结合,将是中医未来发展的重要道路。贾主任认为,至少在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中西医将逐渐从简单的结合过渡到有机的融合,而这必将使无数的患者受益。
“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领域,中西医有不同的融合点,而且有大有小。比如预防的方面,目前现代医学技术的优势非常大。”贾主任说道,比如各种形式的胃镜、CT、磁共振、PET-CT,筛查的准确性、有效性持续地升高,很多早期患者被及时地发现,这是技术发展带来的优势。但是,这些筛查目前很难做到大范围推广,中医的证候筛查、体质辨识可以成为精准、深入筛查前的普及性的筛查方案。“比如通过舌象筛查的方式,筛选出食管癌的高危人群,再让他们进一步去进行食管镜、胃镜的检查,势必更加高效,也节省了有限的医疗资源。”为此,贾主任的团队一直利用大数据的研究方法,持续研究特定舌象与疾病的相关性,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出了可以通过拍摄舌苔进而比对分析,形成健康风险报告的“小机器人”。产品彻底成熟并推向市场以后,我们可以坐在家中,只需要对着机器人伸出舌头,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高危人群、需不需要进一步寻求针对性检查了。
而一旦发现早期癌症或是癌前病变,就可以发挥中医优势,辨证论治进行个体化调理,努力使癌前病变不成为癌,早期癌症不进展。“两千多年的典籍第一页就写着‘上工治未病,写着预防的医学观念。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医形成并留下了很多预防方面的观念、方法、方药,我们可以将它们总结、提炼出来,结合辨证施治与现代的检测手段,在预防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做到早诊断、早干预、早阻断。”
中医药可以在放化疗、靶向药的治疗期间起到非常好的减毒增效的功效,协同运用中医药可以实现降低毒副反应,增强机体的耐受能力,加强放化疗与靶向治疗效果,也调理、修补人体在放化疗与靶向治疗中出现的机体损伤。另外,癌症的放化疗都是短暂的,放化疗结束后患者后续治疗怎么办?这也是中医的优势之处,可以起到主导的作用。中医除了修复机体的损伤,更是可以通过长期调理改变肿瘤生长的“土壤”,降低肿瘤复发、转移的发生概率。
对于晚期的癌症患者,中医药的介入则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终末期的生存质量。“比如癌性疼痛,西医有比较有名的三阶梯治疗,但是三阶梯治疗无效、效果有限的患者怎么办?中医可以介入,根据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对于癌痛的抑制效果比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更好。”贾主任说道。
“如果说起美好愿景,我还是希望上面说到这些融合,最终能够形成规范的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指南。通过我们循证的研究与以往中医的基础与经验,形成我国主导的、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特色诊疗规范。但是这个任重而道远,毕竟是两个不同世界观、不同基础研究道路的融合,困难还是不小的。”贾主任如是说道。
迎难而上,从学生时代起便是贾主任的信念之一。“前些时候,我们就以食管癌作为主要抓手,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共同研究攻关。他们代表西医,我们代表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尝试能不能在西医的诊疗规范中结合中医的诊疗基础,将中医的特色、有效的方法有机地插入全流程的食管癌患者诊治方案中。比如放疗导致的食管炎,西医治疗方案列出的同时,中医的治疗方案也在其中,每个环节、每个并发症,都融入中医有效的方法,从我30多年的经验来看,这可能是目前最佳、也是只有我们国家可以做到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