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国章
清代近300年间,山西没有中过一个状元,只出了一个榜眼和三个探花。光绪二年(1876年),他参加丙子科会试和殿试,夺得一甲进士第二名(榜眼),名噪京华。
在任监察御史时,他因不畏权贵、仗义执言而为当世人所推重;出任地方官时,他勇于革除恶俗陈习,图强致治,以清正不苟而取信于民。
晚年孜孜授业,诗书为伴,垂范后世。
王赓荣(1840-1895年),字向甫,号春舫,亦号午樵,朔州城内人。
王赓荣从小随祖父王瑞在太原县教谕任所学习,八岁能诗,十二岁即通读经史典籍;后随姑夫韩秉钧在石楼县教官署中读书,诗文与书法俱佳。十九岁时,王赓荣回到朔州,应考童试名列第一,次年因成绩优异,享受廪生待遇。咸丰十一年(1861年)选为拔贡。同治元年(1862年)朝考拔贡复试一等,供职于刑部;当时,他与同年、同姓、同试一等的稷山王念堂、平定王镜逸被誉为“山右三王”。同治四年(1865年),他受业于主持“愿学堂”讲席的京都鸿儒吴鸿恩门下,使他的学问见识更上层楼。
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会试是恩科(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乡试及会试,称为正科。若遇皇帝即位及皇室庆典,特地加科考试,称为恩科)。考官是董恂、桑春荣、崇绮、黄倬。会试试题是“康诰曰克”、“施于有政”、“惟义所在”、“赋得‘南山晓翠若浮来得‘来字”。该科会元是陆殿鹏。王赓荣龙跃云津,得以入贡殿试。殿试以育德、崇俭、任贤、营田四事策问,王赓荣例举先圣名臣所为,分别从敬儒、尚俭、亲贤、屯田阐明己见。凭着绝伦超群的才华,王赓荣在殿试中脱颖而出,获一甲进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时年三十七岁。据记载: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四月二十五日丙戌(5月18日)太和殿传胪。授一甲曹鸿勋、王赓荣、冯文蔚分为翰林院修撰、编修,赐进士及第;二甲吴树梅、戴鸿慈、缪荃孙等一百五十六名,赐进士出身;三甲何德溱等一百六十五名,赐同进士出身。
光绪十年(1884年),王赓荣由翰林院编修迁为监察御史。当时,正逢中法战争,广西巡抚徐延旭、云南巡抚唐炯都以抗法不力被治罪,唯独云贵总督岑毓英未被查办。王赓荣不畏权势,愤然上疏:“同罪异刑,于理不公”。廷议时,李鸿章攻击王赓荣说:“如果你正直,就不如归去做个员外好了。”李鸿章的言行有失大臣风范,众议纷纷,要求皇帝将其革职。但是,王赓荣深明大义,将个人恩怨置之度外,认为李鸿章在战争及涉外事务方面颇有经验,与其革职,不如让他立功补过。岂料后来李鸿章竟在中国军队节节取胜之际屈辱求和,使得法国在战场失利的形势下仍然达到了发动这场侵略战争的目的。
王赓荣在任御史之职时,还奏请朝廷清查各县的岁贡,疏通教官的拥挤;奏请在山西、归化等七厅开设学堂,定生员名额;并弹劾罢免山西不称职的州县官员,对肃清地方吏政起了积极作用。光绪十一年(1885年),王赓荣为江西乡试副主考,后又多次充任各项考试监试或被选派稽查督办仓库等事宜。
光绪十二年(1886年),四十八岁的王赓荣出任广西浔州府知府。浔州府治就是现在的广西桂平县,境内汉、壮、瑶等族杂处,民情复杂,诉讼、械斗、赌博等恶习相沿成风。他到任后通行晓谕,严饬有加,革陋还淳;又兴学重教,亲赴书院授课,对学优而家贫者给以奖励。浔州有两个关卡征税,按旧例逐日呈报,月终造册申院,随收随交,但是历任知府只报六成,余者归己。赓荣一改陈习,按七成呈报,月终解款,毫无短缺。王赓荣在浔州做官三年,政绩斐然,屡蒙褒誉,朝臣以“才堪大用”向清廷推荐。光绪十五年(1889年),他以继母年高,本人水土不服、屡患腹痛为由,辞官乞归故里。临行时,当地士民争相送别。
王赓荣因病致仕后,光绪十九年(1893年),太谷县官绅请他主持“凤山书院”讲席,他欣然应答。他每讲一课必先精心拟好教案,终日讲解而毫无倦容;当年恩科考试就有弟子八人获得优异成绩。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积劳成疾,病逝于凤山书院,享年五十五岁。王赓荣一生好学,诗文及书法作品颇多。著有《得无讱斋诗文集》,其刊刻于世的还有《得無讱斋时文试帖》《得无讱斋试帖评注》《浔州课士拟程》《徐广轩润第之盖怨文解》及《蔚先生某之学易管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