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减负提质的实践与思考

2020-05-11 05:55傅璠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38期
关键词:减负提质小学数学

傅璠

【摘要】当前,学生学业负担重,教师教学压力大。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在这样的教学现状下,学生只是获得知识,并没有真正提升能力。为了实现数学课堂的减负提质,本文从整体性教学取代碎片化教学、探究性学习替代无经验学习、深层次教学取代浅层次教学三方面探寻走出这种困局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业负担;减负提质

课改以来,教师们普遍认同新课程理念,也在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但在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困惑。如教师们天天在想着课改,可在现实教育教学中却是天天在改作业。学生也在不断地唱着喊着“我要飞得更高”,却无奈被作业困住,想飞却飞不了。教师天天在埋怨:“教了那么多,为什么学生还不会?”“学会了,为什么不能融会贯通?”……家长和学生天天在懊恼:“做了那么多练习题,为什么考试成绩仍然上不去?”造成这种教师压力大、学生负担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师该怎样做,才能真正减负提质呢?下面我将自己二十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思考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整体性教学取代碎片化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着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和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层次加以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一般都有它的生长点和延伸点,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则。知识的“生长点”就是我们已经具备的相关知识,知识的“延伸点”是指学完某一知识后,在后续学习中还将学习的相关知识内容,为再后续学习提供知识准备,是所学知识的发展和应用。根据知识的延伸点可以确定当前知识学习的终结点。因此,每一个知识点既是已学知识的延伸点,又是后续学习的生长点。

在小学计算教学和运算定律的教学中,乘法的意义是关键的知识生长点,但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一点。我曾在一节公开课听过关于乘法分配率的教学,该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ac”,用乘法意義来理解就是“(b+c)个a等于b个a加 c个a,b个a加 c个a等于(b+c)个a”。“乘法分配率”这节内容在小学阶段应用非常广泛,但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的。上公开课的张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孙悟空a要打妖怪b和妖怪c,两个妖怪装在袋子里(袋子表示括号),孙悟空a把袋子打开,先打妖怪b,再打妖怪c;反过来,孙悟空要打a妖怪,还要去打b妖怪,孙悟空使出浑身解数,把a、b两妖怪一起收入袋子中,一起打。张老师完全撇开乘法的意义,直接用通俗易记的方法,让学生一下记住了a× (b+c)=ab+ac,ab+ac= a× (b+c)。在整一节课中,张老师一直贯穿“悟空打妖术”来讲解题目,学生练习起来非常快,准确率也高。可是,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这节课的内容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什么关联?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这就是“碎片化”机械记忆化教学,学生只是孤立习得知识碎片,并不清楚知识在整个单元和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致不能将所学知识正确应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重视知识内在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知识点串成线,形成面,最后形成知识体。

二、探究性学习替代无经验学习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所谓无经验学习就是学生只是被动获得知识,没有亲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老师在接手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时,或多或少会发现学生对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分不清,把周长求成面积,或把面积求成了周长。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无经验学习导致他们对概念的把握只是浮于文字之上。所以,我在教学周长这一节内容时特别尝试用了探究性学习,教学步骤如下:

(1)让学生阅读书本,把自己对周长的理解画出来;(2)让学生把画出来的图形分类,有不封闭图形,有封闭图形。不封闭图形是不能求出周长的,所以学生得出结论,只研究封闭图形的周长。(3)把封闭图形分类,封闭图形可分为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4)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求出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5)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周长的概念。

学生在描周长的时候发现,不规则图形的周长都是由一条条长度不一的线段组成的,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是由一些线段组成的,而且长度相同的线段可以用乘法计算。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周长就是围成封闭图形的所有线段的总和,其实周长就是一条加长的线段。

所以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再也不会把周长求成面积,再也不会把周长的单位写成面积的单位。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获取的知识是根深蒂固的,是不会与其它概念混淆的。

三、深层次教学取代浅层次教学

深层次教学要求教师在深刻解读与处理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运算与推理、几何直观、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为重点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技能、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思想,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深层次教学能让学生实现由掌握知识向提高能力转变,从而真正导向数学素养。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一次小升初的国际学校的学生面试活动。这次面试有个环节是要求每个学生抽取一道题,5分钟时间准备,然后用3分钟时间讲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抽到的题目是估一估波音747机舱内空气质量,题中告知客舱空气密度,还给出了公式:空气质量=空气密度客舱容积。这个问题首先考察学生的估算能力,其次考察学生阅读题目的能力,同时还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计算能力,关键之处就是估算出客舱内容积,用估算出的客舱内容积乘空气密度就可以估算出客舱内空气质量。下面是一些学生的回答:

学生1:我不知道上面这个公式怎么用,我是用手机上网查出来答案的;学生2:我感觉客舱内是近似圆柱体,我要知道一些有关客舱数据才能算出来;学生3:我感觉客舱内是近似长方体,我要知道一些有关客舱数据才能算出来;学生4:我坐过波音747,客舱内大概有400个座位,每个座位从下至上占有空间约为1.5立方米,这样算来,客舱内容积就是600立方米,用600立方米乘空气密度就可以求出客舱空气质量;学生5:我没有坐过波音747,我坐过小飞机,小飞机客舱里面有大约250个座位,每个座位大约占有容积1.2立方米,小飞机内的容积大约是300立方米,大飞机的容积是小飞机的两倍,就大约是600立方米,利用题目给的公式我就可以算出客舱内容积。

很显然,学生4、5的思维有深度有方向,有依据有过程,懂得从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对事物和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而学生1、2和3却只是停留在要知道答案的层面上,思维只是浮于表面。这次活动这几个学生的不同表现带给我思考:深层次教学带给学生的素养积累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我也感受到,在教育教学中尤为重要的是用自身的教育智慧去追求教育的真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切实发展。

总的来说,要切实做到减负提质,就是要让学生学习真正有价值的数学。数学的价值不在模仿而在创新,数学的本质不是技能而是思想。数学学习的过程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地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去建构自己的数学。教师要努力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学生减负提质。

猜你喜欢
减负提质小学数学
高中英语减负提质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心灵之窗
转变教学行为 落实“减负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