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锐
【摘要】初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课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获取大量正能量信息,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利于把他们培养成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新人。基于此,本文对从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作了系列探讨。
【关键词】课堂;责任感;策略;实践;认知
初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意识,但同时又是心智容易左右漂浮不定的时期,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有较强的自尊心,情绪波动大。在这一时期,教师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通过课堂教学,牢牢把握住学生接受信息能力强的黄金阶段,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接受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分析、引导,能获取大量正能量信息,容易产生强烈的责任意识。因此,教师应通过课堂这个主阵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精髓,不断鞭策、勉励学生积极地迎接人生中的每一个机遇与挑战,逐步把他们培养成为对社会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新人。
一、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阵地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历史科知识内容大多年代久远,学生由于时空的差异,思维认识及价值观容易产生偏差。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应结合古今时代背景,对历史事件、人物、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地分析、引导,让学生学会辨别美丑、善恶、是非。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带领学生博览古今,认清历史自身的发展规律。透过历史现象,领会中国文化、历史事件、人物内在的品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复兴意识。在社会生活中践行良好的社会责任,提高自己的社会行为能力,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浙养成健全的品格。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教材,主要为中国现代史内容,其中有很多有关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素材。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可以分析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今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都是几代人历经艰难困苦而取得的成绩,引领学生“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引导学生深刻剖析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更能深刻领会到建设美丽中国梦的重任,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鼓足干劲、勇于担当。
二、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基于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溯本清源,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认知能力
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最基本的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等技能,把课本知识融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对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如讲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抗战》(人教版),这个事变能激起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是因为国家受到侵犯,民族到了危亡的时刻,如何理解这个时期“抗战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把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结合起来讲。党中央一声令下,医务人员、解决军战士及各条战线的工作人员都奔赴湖北武汉抗疫前线,到后来采取的一系列防疫措施,全民减少外出、外出時一定佩戴口罩、居家隔离……这一时期,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宅家”,不外出、不串门、不聚集。所有防范措施就是为了减少感染,减少发病,把更多的资源留给已感染的人们,就是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这样,与原本时空久远的历史知识便有了交集,从而激发学生产生责任认同、责任担当的勇气与意识。
2.时政结合,激发产生社会责任感的时代动力
初中生思维活跃,有敏锐的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在课堂中,教师通过讲授教材中的文本知识,结合当今世界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必要的分析,寻找吻合点、知识点与时政热点或距今较近的,或能所见所闻的事件进行综合对比、探讨,更能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在讲述我国的四大发明时,引出问题“为什么发明火药的中国,却没有给自己国家带来更多的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当洋人拿着火枪、火炮,满清政府却还在用冷兵器压制民族思想和人们的创造力;当西方国家思想和技术都在日新月异进步,工业革命蓬勃发展时,清朝还在“扎着小辫子”闭关自守。与之时政相对比的,如2019年我国“嫦娥四号”、“长征五号”“雪龙2号”“5G商用牌照的正式发放”……一系列的科技隆重登台,与中国近代史闭关自守进行鲜明对比,能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时代责任意识——要想一代又一代的继承和发扬,不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就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的勤奋努力。
3.运用实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行为能力
实践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能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感性的认知和实践,进一步理解文本知识,产生出有责任、要担当的思想念头,养成实实在在的行为意识,并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如讲授“从国共合作到对立”这一单元,我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让学生或网查、或听老人讲述、或查史书等,收集“汤坑战役”“丰顺农民运动发源地”历史材料,然后学习小组推出代表进行讲述。当学生讲到机枪扫射到墙上的弹孔至今犹存,红军标语、标记仍然还在;红军医院、兵工厂、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二支五团等旧址都保留完好时,让他们不再觉得书本知识离自己太遥远,学生会顿觉历史亲切了许多。此外,我多次承担指导学生参观旧址时解说的培训工作。学生能从类似的社会实践中,历史知识体系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融合,对书本知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更加透彻,引导他们思考“我能为国家、为社会做些什么?”“革命先烈在艰苦的环境里都能舍生忘死,我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中该如何做?”等等,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性、迫切性,更容易明白自己肩上的神圣职责。
总而言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有利时机,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让学生能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获取更多的认知,实现教材、课标要求的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树立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勇于担当的崇高理想,让他们成为敢担当、有作为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马志明.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8(7).
[2]冯丽,鄢丽. 如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J].读与写,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