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梅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完善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学生实际出发,打造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本文着重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完善方法;师生关系;学生参与
1 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的学法,进而影响教学效果。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普遍推进。作为数学教师来说,需要接受新理念,主动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
1.1 遵循教育规律,给学生参与课堂的空间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把关注点放在了成绩和分数上,关注结果而往往忽视过程。但是从学生认知的规律来看,知识的学习是由过程到结果的流程,没有过程中的体验和积累,便难以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牢固构建新知,这也是新课改三维教学目标中强调重视过程和方法的缘由所在。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在发现式、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下往往积极性更高,思维更容易被调动起来,才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发现、质疑、探究、总结,进而收获新知识。所以,要想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在教学思想上必须要接受新理念,学习新要求,进而遵循教育规律,调整教学方法。
1.2 正确处理联动关系,实现教学相长
真正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但是在旧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说的太多、包办的也多,是课堂的“主宰”,这样的模式下一方面学生学习被动,另一方面学情难以及时地反馈给教师,这样会导致教和学之间的脱节,这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导致低效教学甚至无效教学。我们一定要清楚,教学的核心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所以真正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就是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主导者的真正呈现。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变和调整,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态度,由“学会”转变为“会学”,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会确立,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非常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2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主观能动性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也会影响教学效果,亲其师信其道。反之,师生关系的僵化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之上,教师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名学生,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千万不要把“分数”当成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具体来说,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分层次提出要求和进行指导,对于每一名学生都要公平,鼓勵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进行积极地引导,理性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学生必要的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够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够积极、大胆地参与课堂教学中。
2.1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学生的成长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氛围、周围环境都会造成学生在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不同。面对这样的差异,教师要学会尊重,耐心包容,要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有其可塑性,只要我们耐心等待,用心引导,学生一定会学有所得。
2.2 差异性引导,成就自我
学生个体上的差异性意味着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来统一要求每一名学生,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成全学生,成就自我。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我们要注意层次要求的差异性,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优等生生,可以额外提供一些学习建议,推动其拔高提升;对于中等生,要求其做好当前,巩固提升;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寻找自己数学学科中的增长点在哪里,然后提供助力,辅助提升。这样学生都会有目标,有努力的方向,才能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收获,成就自我。
3 主动积极有效参与,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受新课改潮流的影响,很多教师都开始重视调整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但是一些教师的关注点是课堂的外在形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活跃,但是实际学习效率不高;对于一些关键问题和重点问题,教师不敢交给学生去探究,导致学生活动实效性不高。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参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1 尊重主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平行与垂直”的教学案例:课一开始,教师先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无限性”的数学活动。即让学生拿着一张纸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把手中的白纸看作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在不断地变大、变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另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是怎样的,并在白纸平面上画出来。此时,学生的兴趣极高,想象也十分丰富,画出了各种相交和不相交的情况,更让人惊喜的是有一些学生画出两条直线延长后重合的情况,从而有效地突破了学生思维上的障碍。
3.2 重视操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在学习“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时,教师先展示学生的作品为学生自主分类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并围绕本课时的重难点:两条线没有交点,两端距离处处相等;有交点,相交形成角,展开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感受、理解“平行与垂直”本质特征。学生对“平行与垂直”有了初步的感知后,让他们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再通过组内交流及看书质疑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并概括其概念,再引导学生从“位置与方向”的角度思考、体验:平行线的方向相同,垂线的方向不同。这样加深学生对“平行与垂直”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3.3 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体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体验,使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认识知识,这样就能够深化自己的认识,强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知识并深化理解,然后我们再顺势引入新知识,给学生学习提供扶手,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仅收获知识,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数学认识,体会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
4 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每一名学生身上都有着无限的潜能,方法运用不当就会制约这种潜能的挖掘,而主体性教学正是开启“神秘宫殿”的钥匙。只要我们掌握了这把钥匙,在教学中自始至终都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敢于放权,给学生参与课堂、展现自我、探究和思考的机会,就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与智慧,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欲望,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获取新知,成为“驾驭神秘宫殿”的主人,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啟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