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
摘要: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篮球是重要项目之一,这门课程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战训练。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从学生角度思考,探索更多符合课改标准的新型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参与度,注重学生主动思考,更符合新时期教学要求。本文将系统介绍启发式教学在高职篮球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希望与更多同仁探讨,以期对整体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篮球课程效果有所助力。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高职院校;篮球教育
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中,篮球教育是深受欢迎的一门课程。在理论学习、技能学习等专业课程中,篮球运动为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不仅能让学生劳逸结合,在运动中放松身心,锻炼身体,同时还能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培养学生坚持、不放弃的优秀品质。高职院校里,篮球作为一门艺体课,学生学习与练习的时间与精力都非常有限,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要求。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以学生为中心,能更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
一、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比较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执教教师更多是以一种“导师”的角色出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有效结合,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同时,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二、高职篮球教育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方法
高职篮球教育的传统方法中,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主,学生被动接收知识,不必思考,只需要按照老师讲授的步骤、要领等直接联系。这种方法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缺少探索性和思考性的课程模式,难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更难调动积极性。在总结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找准问题点,加以改善,摸索最适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第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欲
探索,是激发一个人主动参与某件事的重要驱动力,高职院校篮球课程要实现“启发式”教学,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探索欲的激发需要创设一种情景,在这种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在体验课程乐趣的同时,跟着老师的问题引导,加深思考,主动探索。例如在“抢篮投球”技巧训练中,可以设计小组互抢的情景,在竞技与合作的氛围下,学生对怎么才可以有效抢球产生疑虑,并主动探索求知,这个时候,教师则可以及时点拨,并引导學生多方面再思考、再摸索,从而完成一次有实效的教学启发。
2、启发式教学第二步:加强情感交流
新课改标准下,对教学方法要求更细化,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最重要的一个课程指标,就对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提出了一定要求。在启发式教学中,同样可以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来增进师生互动交流,这种方法能够在学生的思维、情感以及心理层面,均能实现有效启发。高职篮球课程教育也可以采用“情感启发”的方法,在这种更为和谐的氛围中,促进师生互动。举一个例子,篮球是一项世界性体育运动,教师可以结合篮球发展的文化,从篮球运动倡导的团队合作、拼搏奋进的角度,激发学生对篮球文化的初步认知,在具体的课程学习或竞赛后,强化学生在篮球训练中的成长、成就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篮球运动的乐趣,主动投入篮球学习与训练。
3、启发式教学第三步:引导主动思考
探究学习符合新课改标准,这种教学方法也是以启发为基础,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高职篮球教育课程中,要适当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比如在具体的比赛战术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知道的具体案例来分析,提前设计有一定开拓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程内容思考,如何将战术应用到具体篮球赛场上,提升课程实效。
总结: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以田径、球类、技巧为三大核心,在球类课程教学中,篮球重点课程之一。篮球是一项重方法、重实践的课程,其最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对篮球动作要领的掌握,在理论基础上灵活应用技术,才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在高职院校篮球教育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够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而言,启发式教学能增加篮球课程的乐趣性,更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值得在高职篮球课程教育中大力普及。
参考文献:
[1]彭俊峰.浅议普通高校篮球教学现状及其改革思路[J].科教导刊,2010 (20):160-161.
[2]崔铁成,张宗程,刘文娟.技能掌握式和启发式教学模式在普通高职网球选修课中的对比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 (4).
[3]王平.关于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方法的思考[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0 (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