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香的胡麻油

2020-05-11 11:48田金龙
西部散文选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油坊河套模子

田金龙

生活在河套地区的人们,家家户户都爱食用胡麻油,如琥珀色彩的油质,有浓郁香醇的味道。胡麻油倒锅里烧开了炸辣子、炸葱花,那扑鼻而来的香气,顿时会飘出厨房,飘满院落和街头,左邻右舍的邻居们在喷香馋人的味道中坐不住,便会笑哈哈的过来看看吃什么好吃的,油炸糕,炸油饼,莜面,炒鸡蛋油烙饼,或是用炸香的胡麻油拌凉菜,那味道实在是太香了,葵花油花生油是绝对烹不出来的,流香四溢的胡麻油香味,让人抑制不住涌满喉舌的口水。河套地区的人们很憨厚很大方的,一般做好吃的饭都会和邻居亲戚们分享,也有事先打招呼的,更多的是不需要打招呼,胡麻油炸香的味道就是邀请函,来吧!有邻居的一份。

胡麻在河套地区种植的时间是四月下旬或五月上旬,生长期70天左右,一般割完小麦便可收获胡麻。胡麻是单株植物,种植时需要密植,葱绿的茎杆如火柴棍粗细,碎叶,到30公分以上分叉出枝,开蓝色的小花朵,每逢六月胡麻花便争相竞放,蓝色的花汇成整片成条的花海,在平原和坡地间生成蓝色的梦,清香的味道在田野间流淌。锄地的人们在田间擦着汗,充满希望的喜悦心情难以表达,便随口来段漫瀚调,倾诉河套人对生活的热爱。

“胡麻开花蓝又蓝,

想起个妹妹心窝窝馋。”

七月底,胡麻的果实大都成熟,便需抓紧时间收割。于是村里的榨油师傅们便忙碌起来,把油坊清洗干凈,榨槽,油箍儿,油楔子,铁锤,筛子,炒锅,生麻皮,一应俱全,再选几个精壮的大力士,住进油坊,榨油的生意便正式开张。

古老的榨油流程早已成为历史,工具也成了农耕文化博物馆里的陈设。一般收获了胡麻籽,便要用扇车扇掉杂质,用细筛滤掉灰土和石块。精选出来的胡麻籽上锅炒熟,火候一定要到位,不能有生味也不能有焦味,生了油就不会香,焦了油就会苦,炒货师傅是第一要紧的工匠,一般都用长年做这营生的老手担任。炒好的胡麻籽加注到石磨上磨成油饹(方言,即油稀)。磨好的油饹放到杏木做成的方槽中加开水搅拌,精壮的汉子们把身体清洗干净,光着脚穿一大裤叉,光着身子跳进去踩油,把油饹踩成一均匀的粥状体。一口硕大的锅烧开水,锅内嵌进特制斜眼儿的木板笼屉,把油饹放到笼里蒸,蒸到油饹很利爽的时候就可以了。然后把手腕粗的生麻皮扎好一头,放到圆形的油坨模子中央,生麻皮四散铺开搭在油坨模子的外面,蒸好的油饹装满模子,拿生麻皮包紧压实,取掉模子,上三道铁箍,一般照此做成九坨,上下两块圆木片有眼穿绳把九坨油饹捆在中间,然后放入榨槽。榨槽的一端留有间隙,锲进油楔子,不断加打锲进的油楔子挤压油坨子,油便会挤压出来。壮汉们抡圆了大锤高吼一声打楔,轮流着你一锤我一锤,劳动的声音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了快感。榨槽下的出油口在劳动者的嗨歌中流出了圆润柔细绵连清香的胡麻油。一粒油籽种的辛苦,一缕胡油得来不易。于是这油坊也成为古老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有文化有经营头脑的油坊主也会给油坊取一个好听的字号,如一口香,沁香园,仁和顺,有的老字号历经百年,便在十里八乡省内省外有了名声,生意就红火起来。

胡麻油作坊名称火到蜚声海内外的,河套地区磴口县便有一家,名称叫做三盛公。据磴口县文史资料记载,晚清时期,有一陕西袁姓商人在磴口县的三道河(现磴口县城南部)开了一家油坊,取名“三盛公“,这油坊开得一定是很红火,三盛公的名称便传向四面八方,人们渐渐忘掉了三道河这个村落的名称,把这地方直呼三盛公。后来比利斯传教士买下了这个油坊,办起了教堂,取名三盛公教堂,这教堂是西北的总堂,名传海内外。沿着这三盛公的名称,全国解放后的五十年代末,国家在此兴建了两座大型工程,黄河三盛公铁路大桥和黄河三盛公水利杻纽工程,两大工程是华北与西北相互连接的交通要道。水利枢纽更是成为河套灌区的总开关,便利的自流系统成就了河套地区1100万亩的国家商品粮基地。而三盛公的名称也载入了国家交通水利史册,这个胡麻油生产作坊的名称变化得让世人格外注目。

胡麻油的香甜已经成为北方人生活味道的必需,离开了这浓郁的油香他们的生活便黯然失色。三盛公的味道,充满了古色古香的胡麻油味儿,充满了美丽富饶的河套味道,这诱人的美色美味更让世人青睐,古老的黄河,壮美的土地,壮丽的工程让游人流连忘返,香喷喷的美食也让人回味无穷。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猜你喜欢
油坊河套模子
席亚娜作品
驴磨油坊
女儿节
运用作文模子训练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明代边防研究综述
老油坊
一个模子里刻出来
闯市场有妙招 小油坊变大门店
明朝时期蒙古人在鄂尔多斯地区的政治活动
完型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