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吴瑕
2007年,刘代秀从农村迁入了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新盛社区和平苑小区,成了一个城市居民。可搬进新居的刘阿姨并没有享受到舒适的生活,“楼道里堆满了杂物,电瓶车、小汽车乱停乱放,到处都是乱糟糟的”。
脏、乱、差不仅是刘代秀的第一感受,更是新盛社区党委书记付毓强的一块心病。如何解决老旧小区的风险隐患?2019年,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进行“以智促治”建设,联合成都高新大数据智能产业研究院在新盛社区和平苑小区试点“智慧院落”。通过安装人脸识别系统、烟感24小时监控预警、智能充电桩等设备,小区变化一个接一个,刘代秀也过上了幸福的“智慧生活”。
? “刷脸”开门 生活更踏实
“每次进出都要‘刷脸,太麻烦了。”居住在和平苑小区2栋的刘师傅有点不耐烦地小声嘀咕着,顺手从草丛边捡了块石头挡住了单元门。
这一幕恰巧被正在小区巡逻的刘代秀看到了:“刘师傅,那个门是自动回弹的,你挡住弄坏了怎么办?为了大家的安全,以后不能这样哟!”
类似的事情在和平苑小区试点“智慧院落”的初期常常发生。不适应、不耐烦的情绪充斥在居民之间,用新盛社区党委副书记赵彦的话说就是农迁院落“居民意识”比较淡薄,习惯了回来就开门进屋、没有门禁的日子。
不过,在社区工作者和院落巡逻队、志愿者等自治组织的引导下,这样的情绪很快就被越来越强的安全感所替代,大家纷纷感受到了人脸识别系统带来的好处:偷电瓶车的小偷没有了,入户盗窃也没有了……
现在,小区的前后门以及每栋单元楼门口都配置了人脸识别系统,居民进出直接“刷脸”便可一秒开门。除了人脸识别门禁外,该系统还能直接呼叫房门号或物管,方便居民们及时获得帮助。家住6栋的查振芝说:“亲戚朋友来访,坐在家里用APP就能一键开门,非常方便。”
“只有本小区的住户才进得来,人脸识别将小商小贩甚至可疑人员隔离在外,让院落的安全指数大大提升。”赵彦说,人脸识别系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帮助社区及时掌握居民进出、外地返回人员等信息。自試点“智慧院落”以来,和平苑小区一直保持零事故、零投诉的纪录。
? “扫码”充电 智慧停车破解难点
建于2007年的和平苑小区具有大多数农迁老旧院落的通病:从楼上接根线给电瓶车充电,汽车开上绿化带……一说起基层治理中的问题,付毓强就打开了话匣子:“只要有一点点缝隙,住户立马就把车子停进去,有些居民一家就有四辆车,现有的停车位根本没法满足需求,车主之间因擦剐而扯皮,那是常有的事。”
“用‘抢车位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连消防通道也停满了车,万一发生火灾,消防车都进不来。”刘代秀的心里充满了担心。
“必须想办法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付毓强和社区工作人员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停车位,寻找资源引入企业,修整场地建立了自动车牌识别系统、智慧化立体停车场、智能充电桩无人值守停车区。“加上双层升降式停车位,目前小区拥有133个停车位,有效解决了乱停车、停车难的问题。”付毓强说。
而电瓶车充电私拉乱接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室外的自行车停车棚不仅美观,也更加安全。“扫描二维码就能给电瓶车充电,充好自动断电,价格也不贵。”安全便捷的智能充电桩让刘代秀觉得生活更舒适了。
“所有的改造都是由居民提出意见,再由街道出方案、设计师修改,把矛盾扼杀在改造初期。”付毓强说,自下而上的沟通、自上而下的实施,让和平苑小区的智慧停车项目进行得很顺利。
? “物联网+大数据” 精准识别居民需求
直到现在再说起去年6月的警情,小区居民刘艳仍有些后怕。
“你家里冒烟了,快回去。”社区巡逻队员一边喊一边快步走,正与邻居聊得起劲的刘艳这才想起家里的灶上还炖着肉,“幸好发现得早,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这样快速的处置还要得益于烟感24小时监控预警装置。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居民家中一旦发生险情,社区工作人员就能第一时间在智慧院落管理平台上知晓并及时处置。
“嘀、嘀、嘀——”前不久,一阵刺耳的报警声在智慧院落管理平台响起,原来是5栋的王婆婆因为在家摔倒一天没出门,平台在监测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发出警报,社区工作人员随即上门查看。
这样精准化的服务大大减少了社区的工作量,提升了社区服务质量。“社区治理面临人少事多的现状,要想百分之百照顾到每一个人,很难实现。”付毓强说,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可以实时了解和平苑小区居民年龄结构、身体状况等信息,当居民进入小区大门时,系统会同步显示自住户与租住户的相关信息,为社区管理和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提供信息支撑,特别是能为高龄独居老人、残疾人、儿童等群体提供精准服务。
3月12日,新盛社区发起了网络“云植树”活动,让小朋友在疫情防控期间也能为家园“添绿”。以大数据为支撑,将居民的需求、爱好进行精准识别和有效整合,不仅能帮助社区进一步提高基层治理的能力,还能改善服务质量。正如刘代秀所说:“院落有温度,我有归属感。”(责编/谢鑫宇)
记者手记
科技让社区管理服务更方便、更快捷。但是,这种精准化管理服务不是简单地安装几台智能设备就完了,需要街道、社区充分整合资源,以科技为支撑,通过大数据分析居民的行为习惯、需求等,为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效的意见建议和发展方向,然后再运用到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覆盖整个社区,提供精准服务。而这也是付毓强和所有社区工作人员在建设“智慧社区”中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