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过渡语语文课堂“语味”浓

2020-05-11 05:57周小兰
成才之路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探讨语文课堂小学语文

周小兰

摘 要:过渡语是语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黏合剂。精彩的过渡语是点亮语文课堂的明灯,它既能帮助学生总结学过的内容,又能对下文内容进行启发,激起学生继续学习新内容的兴趣。文章结合教学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巧妙设计过渡语,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课堂;过渡语;教学探讨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言,指的是在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教学语言。成功的过渡表现为晓畅自然,引人入胜。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精心设计过渡语,往往可以使课堂各个教学环节之间逻辑严密、语言连贯,使教学流程行云流水,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过渡语言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探讨。

一、扣准情境,铺陈过渡

语文课文的文本体裁风格多样,教师有必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披文入情,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强烈兴趣,为衔接后续的教学环节预设勾连。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时,教师抓住课文中伯牙琴技冠绝天下,却唯独把子期视为知音这一隐匿未发的情境点进行渲染引导。师:老师发现古书上记录伯牙琴艺妙绝天下,世人皆以能听到他的琴音为荣,但是他偏偏只把子期当作知己。假设现在老师是伯牙,你们是我以前遇到的人,你们会怎么赞美我? 生:能听到您的琴声,真是三生有幸啊!师:你们只是说我的琴弹得好,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能了解我。此时的我多么希望——遇到一个能听懂我琴声的知音啊!而今天,我终于遇到了一位知音,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一定是——学生即刻脱口而出:开心、激动、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相见恨晚。师:那么现在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来看看子期和伯牙是如何的心灵相通的。

通过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地渲染引导,学生会感受到伯牙高处不胜寒的落寞与孤寂,在不知不觉间把自己置身于故事情境中,课堂教学效果水到渠成。

二、捕捉兴趣,牵引过渡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捕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设计相应的过渡语,把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到所学习的内容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桃花心木》一课时,教师出示高大的树木及树苗的对比图,讲述道:“参天般的桃花心木,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高。看着这两幅图,你有何疑惑?”在学生纷纷质疑之后,教师过渡道:“要揭开有关树的谜底,一定要来认识种树人,看看他是怎么种树的。”这样一番过渡把学生引入探究种树人的奇谈怪举中去,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阅读期待。又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教师提示说:“同学们,我和少年闰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难舍难分。三十年后,我们又相见了。这时候我们又怎样呢?”之后,让学生大胆猜测。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小结:“大家说得很好,想象也很丰富,可惜都想错了。三十年后,闰土见了我就喊老爷,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想知道吗?”

这样的过渡,既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与提取,又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更能有滋有味地学,从而实现了教学环节的巧妙转移。

三、提炼相仿,一贯过渡

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教授的文本各个段落结构或内容呈现并列的状态,教师不妨依据其结构共性,采用前后一贯的过渡方式,形成连珠成串的效果,以利于学生理清思路,保持文章结构的完整性。比如,《刷子李》这篇课文通篇皆在表现刷子李粉刷技术的高超。根据文本的特点,教师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刷子李的技术高超呢?学生有的找到描写环境的语句,有的找到描写动作的语句,有的找到描写外貌的语句……描写的人物细节虽然不同,但主旨是一致的。教学时,教师不急不徐引导学生分类学习。在每一个方面的学习后,教师一以贯之地用核心问题进行过渡:“还有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启发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去,通过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地体会刷子李的艺高人胆大,进而体会到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独具。

像这样一语贯之的过渡语,既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将思维及时收拢,自始至终保持学生探究的问题的统一性,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品质,让语文课堂教学有方向。

四、抓联系点,类比过渡

语文教学的两个过渡语前后两个环节之间有共同的特征,具有可比之处,教师可设置类比式过渡语,启发学生做“由此及彼”的联想,从一个教学环节进入另一个教学环节,从而在解释“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在《唯一的听众》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了老教授的话语后,教师这样设计过渡语:“老人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文中还有许多‘无声的鼓励,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启发学生通过寻找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就自然而然地由品味“语言细节”类比过渡到品析“动作细节”“神态细節”,带领学生逐步展开深度阅读。

这种类比过渡的设计,不但保证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延续,又富于启发性,有助于刺激学生进行深度思维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更透。

五、紧扣目的,梳理过渡

教学中,某些文本内容前后相对独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会对上一个环节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再引导到下一环节学习,使学习目标始终不偏不离,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品析完钓鱼难和放鱼难之后,进行了如下的过渡:“一个美丽的夜晚,我跟着父亲去钓鱼,我钓上了一条大鲈鱼。在一番得意过后,父亲坚持要我放掉大鲈鱼。我着急、难过、依依不舍,但父亲却是立场坚定。那一晚让我非常的沮丧。然而三十四年后,我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获得了终身的启示。到底是什么启示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教师紧紧抓住学生方才思考的问题进行梳理,使学习落地生根,凸显了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了钓鱼之难与放鱼之难的并举共生,同时又将学生的关注点落实到了新任务上。这样紧扣目的的过渡语,使得教学前后环节转换行云流水,目的的达成自然水到渠成。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过渡语担负着由上一个教学内容转承到下一个教学内容的任务,使教学内容具有层次感又具有系统性,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教师必须因势利导,或单独或综合地设计并运用,才能既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又能使课堂教学增添艺术的魅力,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参考文献:

[1]郭海峰.设计教学过渡语的三条原则[J].江苏教育,2018(91).

[2]宗海霞.小学语文课堂的语言魅力[J].文学教育,2019(09).

[3]付红宇.教学过渡语巧妙“超链接”[J].小学教学参考,2017(16).

猜你喜欢
教学探讨语文课堂小学语文
基于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探讨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