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金菊 谈福林
摘 要:数学学困生是指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存在问题,学习成绩不理想,必须有针对性地辅导。改进学习方法,进行一般性的辅导,能够使数学学困生完成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的学习目标。教师应强化计算,夯实基础;联系生活,理解数理;列表画图,数形结合;梯级追问,把大化小。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困生;掌握学习理论;辅导
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发现,每个学生的认识、理解能力有差异性,但这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掌握教学内容。对于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应该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调动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布卢姆认为,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本文从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心理、认知结构等方面入手,分析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方法。
一、强化计算,夯实基础
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初始能力和初始规则来自四则运算。四则运算是数学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四则运算的含义,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解决问题的障碍,这也是学困生的常见问题之一。因此,要对学困生进行基本的计算训练。例如,对于“28+132÷6=( )”这道题,学生必须掌握四则运算的理论基础,即运算法则,才能解答。在数学中,当一级运算(加法和减法)和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同时出现在一个式子中时,运算顺序是先进行乘法和除法运算,再进行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同一级别的顺序是从左到右。要让那些在数学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熟练掌握这一运算法则,就需要进行强化训练:(1)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共有3个小组,每个小组栽了4棵树,总共栽了多少棵树?(2)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分成两组,第一组栽了4棵树,第二组栽了3棵,一共栽了多少棵树?(3)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栽了4棵树,第二组栽了3棵树,第一组比第二组多栽多少棵树?(4)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总共有12个学生,平均分3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多少人?这样,由易变难,循序渐进,强化练习。计算是数学的根本,没有扎实的基础,只会漏洞百出,一错再错。良好计算能力对学生学好数学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尽一切可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联系生活,理解数理
虽然新教科书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强烈的生活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更密切的关系,但并非所有情境学生都有类似的经历。因此,在辅导学困生时,需要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童话世界开始,选择有利于学生探索和创造的生动有趣的事物,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场景中感受数的含义,理解数字的原理。例题:小猴子有13个桃子,小兔买走了9个桃子,还剩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小猴原来有13个桃,卖了9个后,还剩下4个。教师再问:你能根据猴子卖桃子的情况列出计算过程吗?然后教师板书:13-9,问:怎样才能准确地算出13-9=?学生分组讨论,认真思考,各小组汇报活动结果。每个组先派代表上讲台演示,发表意见,同组的其他同学作补充。有些学生逐一从13根火柴棒中减去9根,余下4根;一些学生从10根中减去9根,然后將剩下的1根和3根放在一起,为4根;有的学生认为9加4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4。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正确算法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学生选出最喜欢的算法,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12-9=( )、16-9=( )等。这种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学困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理解数字的含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创设情境,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帮助学困生真正理解数字的意义。
三、列表画图,数形结合
表格和图形具有直观的图像特征,可以帮助学生简明扼要地理解和正确表达问题并解决问题。数形结合形象生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例题:小明和小芳同时出发去学校上学,小明每分钟能走70米,小芳每分钟能走60米,4分钟后,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问他们两家相距学校多少米?通过列出表格,学生可以轻松地看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很容易解出这道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图纸和列表中可以建立数字和图形相结合的思想,有效地理解数字的含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培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梯级追问,把大化小
当学困生面对“一本369页的书,平均每天读14页,能读多少天”时往往感到迟疑,而当他看到“一本24页的书,平均每天8页,能读多少天”时,往往能脱口而说出“3天”。面对“大数和小数”,学困生的表现差异很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填写下表,然后将接下来的四列与第一列进行比较,以查看乘数中发生了哪些更改及计算结果发生了哪些改变。
对于学困生,只需将原题改为:
教师可让学生先填写结果,然后一步一步深入:与第一列相比,第二列中哪个乘数发生了变化?计算结果有哪些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很容易看到变化,然后将第三、第四和第五列与第一列进行比较,并得出乘数和乘积的变化规律。由此可见,教师让学生“改变”数字,把不易理解的“大数”转变为简单的“小数”,然后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可以使学生从小数到大数、从简单到容易,循序渐渐掌握数学理论。
五、结束语
总之,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负责,改造学困生,因此每个数学教师都必须具有综合教育的概念。学困生的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徐速.小学数学学习心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谈福林.掌握学习理论下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浅谈[J].江苏教育,2016(12).
[3]肖佩成.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甘肃教育,2019(03).
[4]祝菊荣.运用“图式”表征优化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认知结构[J].小学教学研究,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