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制及其扶贫成效

2020-05-11 05:59孟佳豪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10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

孟佳豪

[提要]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有研究表明: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对农村经济发展、减缓农村贫困和缩小城乡差距具有积极意义,就业扶贫也是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一环,如何通过非农就业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对东中西不同地区农户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可以显著提高农户家庭人均收入。

关键词:非农就业;农民收入;就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321.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3月10日

一、研究意义

根据党中央部署,我国要确保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而非农就业是我国实现脱贫的重要手段。根据我国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变化有着以下趋势:农业收入在农户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小,而非农收入在农户收入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从现有研究看,学术界对非农就业机制还缺乏系统的研究,非农就业是一个由多种复杂因素决定的过程,同时也能够对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那非农就业到底如何影响农民的收入?我国农村劳动力又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提高对非农就业机制及其变化的认识,并进一步阐述非农就业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效果。

二、非农就业的制度发展

(一)非农就业理论。关于非农就业的研究起源于国外,国外学者运用经典的二元结构模型从宏观角度对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进行了理论阐释;“哈里森-托达罗”模型从微观角度出发,研究了农户现实收入与预期收入的差距对非农就业的影响效应;新迁移经济学理论家庭视角出发,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以上三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也存在的一定的局限性。我国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情况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表现出暂时性和不充分性,很多农村外出打工者在同一家企业不会工作太长时间,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很多家庭中的年轻人在城市务工而另一部分家庭成员从事农业,已经形成了制度化“半工半耕”的分工模式。新迁移经济学理论则认为家庭决策优先于个体决策,是否外出务工要取决于家庭层面的考虑,这与我们农户的非农就业的情形十分相似,也得到很多国内研究的证实。

(二)非农就业在不同地区的实践。课题组对江苏、河南、四川等地进行调研后发现,各区域都出台了相关的就业政策。围绕就业培训、吸引产业进驻、发放就业补贴等方式促进非农就业。此外,当地政府将当地产业园用工需求情况及时与本地贫困村贫困人员进行告知,搭建对接平台,鼓励他们从事非农就业,实现用工需求较大的企业与贫困村的对接。各地政府创新扶持方式,政府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完善产业体系,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完善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电商扶贫产业,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对于有意愿创业的人群发放创业担保贷款,银行向诚实守信、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创业、再就业人员发放贷款,由政府担保机构设立担保基金提供担保的,扶持创业再就业的贷款。

三、非农就业效果评价

我国劳动力非农就业带来的影响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首先,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农户进入城市就业后也会促进当地消费水平的提升。其次,非农对农户家庭收入增长具有显著影响,从事农业的农户在收入上有很大不确定性,而非农部门的收入相比农业部门也高出很多,并且收入具有稳定性,农户依靠非农就业可以摆脱收入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提升了农户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对于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也可以显著减缓贫困问题的发生,降低贫困发生率,防止农户因为天灾等原因返贫。从经济学角度看,非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要显著高于农业部门,因此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会显著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并因此推动经济增长,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转移农村劳动力会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

农户从事非农就业所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收入上,对整个社会发展也有影响。对劳动力输出地的农村来说,当地农村人口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会带来留守儿童或者留守老人等问题,这不利于我国民生事业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那些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而且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流向是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这对流入地来说是获得了一种宝贵的财富,但对流出地来说是一个损失。对劳动力输入地来说,农村劳动力在当地从事非农就业促进了城市发展,推动了当地经济增长。

四、实证研究

(一)实证模型构建。本文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8年对江苏省、河南省和四川省凉山州农户的调查。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调查采取分层抽样法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样本村人口规模抽取一定数量貧困户和非贫困户,调查一次性回收了402份农户问卷,经过筛选最终获得370份有效问卷与数据,样本有效率达到92.27%。问卷内容包括农户家庭基本情况、收入与支出水平、住房情况、健康医疗、道路交通等。考虑到变量的属性和特征,在此采用OLS模型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户人均收入的影响。本文设定如下计量模型:

Incomei01nonfarm+βiXi

其中,Incomei表示家庭i的人均收入,nonfarm表示家庭的非农就业情况,这里使用0/1变量进行描述,若家庭中有人从事非农就业则取值为1,否则为0。Xi表示一系列影响家庭贫困脆弱性水平的控制变量,包括户主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等,?茁是待估参数,?着是随机扰动项,衡量影响家庭贫困脆弱性的不可观测因素。

(二)实证结果分析。利用上述模型,计算出?茁1为0.478,并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非农就业可以显著提高农户的人均收入,农户家庭中从事非农就业可以使整个家庭的人均收入提升47.8%,在此基础上将样本区域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可以计算出相应的?茁1值,同样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东部地区的系数要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说明非农就业对东部农户收入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东部地区工业较为发达,众多的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吸收非农劳动力的能力相较于中西部更大,且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物质生活丰富,来自中西部務工的农户也愿意去东部地区寻找工作机会。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非农就业可以提升农民收入并使贫困农户脱贫。

五、政策建议

(一)拓展非农就业空间。各地政府应当大力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是吸收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重要渠道,也是农村劳动力最主要的流向,而中小企业在安排劳动力就业、维持社会稳定与发展、反映国家经济活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高于一、二产业,素质较低的劳动力也可以进入第三产业获得非农就业的机会,虽然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制于当地经济环境的影响,但仍可以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刺激,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积极鼓励农村未就业人群进入第三产业从事非农就业,是扩大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在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能否从事非农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素质水平。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一般有两种途径:学校教育和成人培训。一方面学校教育可以提高农户的平均学历水平,很多贫困地区农户由于学历不高在就业市场上受到歧视,从而失去了就业机会,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可以有效缓解此类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加强农民的就业培训同样重要,参与就业培训的农户技能水平普遍高于未参加培训的农户。近年来我国陆续对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民开展了岗位培训并获得了显著成效,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政府应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的层次,使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与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适应。

(三)保障外出就业农民的权益。目前,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受到很多歧视,自身利益缺乏保障,政府应当制定相应措施以保障外出就业农民的利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还要保证农民工享有相应的就业保险等福利,优化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对于农民工在外就业导致的留守儿童问题,当地政府应当格外重视,可以制定相应政策使这些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的城市就读。综上所述,只有切实保障农户的就业权益才能真正提高非农就业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宗智.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过密型农业(上)[J].读书,2006(3).

[2]李德洗,席桂萍.产业发展、人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J].经济经纬,2011(6).

[3]钱文荣,郑黎义,等.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基于江西省4个县农户调研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1).

[4]郑金海,洪天悦,孙宇,许青.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2).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收入结构更加优化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十三五”期间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生态旅游扶贫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为例
广东省龙眼生产对农民收入贡献研究
“九五”以来宁波农民收入结构变迁原因的实证分析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区域异质性: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增长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
中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