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

2020-05-11 05:59邓志敏徐婉莹
广东教育·综合 2020年4期
关键词:方舱微课人类

邓志敏 徐婉莹

晨曦拂晓,夜色终将褪去。

春光烂漫,寒冬总会过去。

庚子鼠年,14亿华夏儿女,为守住家园,都在主动改变。大门不出,是为了等待繁花似锦的春天;亲友不聚,是为了明天的岁月静好。还有人改变了工作地点,选择了逆流而上,不变的是那一份救死扶伤的职责,只为守住一个国,保住亿万家。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变或不变,都是对美好未来的一份坚守。

停课不停学不正是如此吗?

学习,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乃人类社会之常态。追源溯本,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已有“文字”的踪迹,文字的出现衍生了专门传授、学习的机构,也就是学校诞生的鼻祖——“成均”。直至夏代,才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校”。学与校合二为一,成为教育机构的通称,一直沿用到現在。变的是时间的流逝,不变的是学习本身。

而学习的方式方法,却是一场场镌刻着时代烙印的变革。姑且把目光投放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那些年的学习,一位老师带着几十个学生,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这样孜孜不倦地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国之栋梁。后来的学习,一个“我”带着几十个学生,PPT、多媒体教学平台,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人工智能、互联网+教育……更新换代,让课堂学习面貌一新。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建设者。

2003年的非典,课堂在线、空中课堂崭露头角,让“秀才们”不出户亦能知“学习事”,北京170万名停课中小学生保持了学习的状态。变的依然是方式,不变的是人类对知识的渴求。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再一次让学习方式在中国大地掀起巨浪,然不鸣则已,一鸣便是“惊”人。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学,开展线上学习的号召,一时间,学习虽不变,但“线上”这个陌生名词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褒贬不一。于是,各种吐槽、段子纷纷出现在自媒体。五花八门的线上教学“设备”,“六月多变”的网络尴尬,有苦难言、一言难尽。家长安装平台的烦心,督促娃儿做作业的揪心,打卡上传作业的闹心……家长们“疯狂”了。

纵然种种窘况出现了,静下来张望,你是不是会发现这样的躁动下依然出现了一幅幅让人欣慰的画面。“十八线主播”走马上任,各种平台的操纵,各种软件的应用,直播、录播,剪接、合并,一次、两次、三次……熟练,流畅、得心应手,“媳妇终于熬成婆”。在各种抱怨焦虑过后,我们终究发现自己又多一样绝活。

变的是教学方式,不变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的初心,教师依旧在探索教育的路上继续前行。

宅在家中“任我行”的“神兽”们,随着学校发来的一张张课表,一个个直播课的上线,一个个微课的观看,一份份线上作业的完成,渐渐有了上学的仪式感,生活作息也发生了变化。闹钟重启,从睡到自然醒转换到在闹铃声中挣扎而起,从放假的自由散漫回归到按部就班的状态。早起、午休、早睡,又回到了上学时候的步骤。有序的生活方式让师生更加积极、健康。规律的生活会带来更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心灵的唤醒,改变慵懒,这不是线上学习给孩子们带来积极的影响吗?线上学习,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人类在不断学习,不断追求进步,不断适应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变化。

老师一样,学生也一样。

让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湖北的方舱医院,留美博士后在方舱医院内静心读书;大三学生在方舱医院里备战考研;高三女生在方舱医院内备战高考……他们在病房里,在治疗中,依然拾起书本,因为他们坚信不管何时何地何种情况的变化,学习都会给人带来力量,带来勇气,带来希望。

任何的变,都是为了最大的不变。当身体告急,疾病来袭,如钟南山院士所说,这是身体在发出警报,必须改变生活习惯才可以守住健康。当亲子关系破裂的时候,必须改变相处方法,才能守住一份和谐的关系。当师生关系僵硬的时候,必须改变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才可能守住一份融洽的关系。当雇佣关系紧张的时候,必须改变管理的策略,才可能让企业生机勃勃……变,是为了不变,变与不变,皆因我们都有美好的愿景。

不变是一份初心,改变是一种创新。守住初心,改变方式,适应变化,在人类进步的历史长河中,这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规律。我们在这种生存模式下,必须要有一份勇于改变的不变雄心,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变,上下同欲者胜,“疫”路同行者生。

不变,是你的样子,中国的样子。

猜你喜欢
方舱微课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方舱日记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情满方舱
情满方舱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一种整体式垂直扩展方舱结构设计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