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翠萍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读写方法,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体系和表达方式,笔者尝试运用“互联网+”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写作,从素材收集到写法指导,到最后的评价展示,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界,丰富了作文的内涵,使学生从“要写”变成“爱写”,为作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直观、有趣、高效的新途径。
一、以网选材,以材促写
以网选材,即采用网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唤起学生的构思热情,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发散式、体验式的写作思维。例如,教导写作《你的美照亮我的心》时,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选择一个小问题:“你是‘谁?”“‘美指哪些方面?”“‘照亮有什么含义?”分别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然后组内“合议”,最后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
学生所展示的内容丰富多样。例如,“你”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景,写作时必须用第二人称,切忌写成“他”,在数量上,只能写一个,不能写多个,切忌写成“你们”;“美”可以指内在美,也可以指外在美,可以指现实美,也可以指艺术美;“照亮”是一个动词,本意是给予光明,提供光亮的意思,在写作时可以使用它的比喻义,即启发人深思,帮助人站立,指引人前进等意思。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网络,“宽”聚材,“严”选材,从而找到自己想要的典型材料和独特视角。通过网络多层次、多方面的思维导向,学生的选材立刻就丰富了起来,写出来的作文不再是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了。
二、自主搜集,融合内化
像上文这种小组合作确定素材的方式虽然操作方便,见效比较快,但对学生个体来说,应用并不广泛。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是独自面对一个作文题目,冥思苦想。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用好互联网,将“互联网+”思维运用于作文实践中。
我们可以这样鼓励学生,能写的,就自己动笔先写,写着写着,如果感到思路卡壳,就可以上网多看看别人的写法,然后摘录其中漂亮的语段,打乱,重新组合,拼成自己想要的作文。写好之后,重新审视一下:作文的思路清晰吗?有没有前后照应?想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能不能使用对比手法让它更加突出?详略处理得是否合理?能不能用上一些修辞方法,让作文更有文采?
例如,一次写亲情类的作文时,一名学生写的是伯母,因为他在县城读书,长期寄住在伯父家,伯母工作繁忙,平时与他交流不多,周末得知他赶着去上兴趣班,急忙给他下了一碗面。他将这件事写进了作文,写得平实简单,字数不到四百。笔者发现这个问题后,引导他通过网文对比,反复修改:伯母的哪些语句让你最感动?详写了吗?面煮得怎么样?当时情景如何?……经过仔细斟酌,他表示忘了面的味道,但对伯母当时的语气和皲裂的双手印象深刻,于是我指导他详写伯母煮面前后的语言动作和双手的细节,并利用照片插入一段对伯母纤纤玉手的回忆,前后对比,真情流露。最后,这篇习作成功发表在《河源日报·教育版》上。
三、展示发表,多元评价
在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一般只有分数和教师评语,容易片面化、主观化。在作文课中运用“互联网+”的方式展示或發表,使学生的作品能得到更多、更全面的评价,对写作的促进效果更明显。
引入互联网之前,作文好像只是学生一个人的事,写得好,最多在班里朗读一下,教师点评一下,收获一些掌声,对学生的激励微乎其微。引入互联网展示之后,学生的作文有了多种渠道的评价方式。首先,对于比较优秀的作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网站、纸质媒体或公众号,利用QQ或微信联系编辑,了解投稿要求、版面设置,并按要求修改自己的作文,然后尝试投稿。第二,选择一个合适的网站,建立班级集体空间,每个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账号,在网络空间上传自己的习作,可以是纯文字的,也可以配上图片和音乐,进行美化。同时,每个学生可以设置自己文章的查看权限,受邀请的人可以查看、点赞或评价。在多个展示途径开放后,学生不仅能看到家长、教师、同学对自己作文的点赞与建议,还能通过评价别人的作文来对比自己的写作方式,改进自己的写作方法,从而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互联网+”是新时代的思维趋势,它引起了很多行业的巨大变革。将它引进作文教学实践中,能够引导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勤于动脑、敢于评价修改的良好写作习惯,并能唤起学生的构思热情,激发他们浓厚的写作兴趣,让作文课堂绽放出美丽的思维之花。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