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的“归属感”将何去何从

2020-05-11 06:17林影珊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0年4期
关键词:安德烈归属感个体

林影珊

《亲爱的安德烈》是在一次出游时偶遇的,书名看起来有点普通,但读过之后才觉得极妙。

这是一本由”代沟”引发写作灵感的书。

作者的儿子在德国生活多年,当母亲再见到儿子时,“这个已满十八岁的年轻小伙子坐在对面有一点‘冷地看着我。”为了能重新走进儿子的世界,这本书就这么产生了。

《亲爱的安德烈》全书由书信组成,里面是母亲和儿子的“跨洲邮件”。读起来甚至有一点小幽默。但这十分家常的一本书,内容引人深思。

我在这本书中,发觉了一个词——“归属感”。

“归属感”是什么呢?举个例子,比如你生在中国,对这块土地感情深厚,无论你离国家多远多久,你始终都是中国人。于是“归属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每个人都需要“归属感”,安德烈这样认为。每个人热爱的事物不同,比如有的人以国家为荣,国家是他的归属;有的青年喜欢打破陈规旧俗,和同代人一起提出新的生活理念,他们以时代为归属;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热爱身边的人与事,把家庭作为中心,家就是他们的归属。

“那么,妈妈,你的归属又是什么呢?”安德烈问。我捧着书,竟像是问自己。对于涉世未深的我们,对“归属感”这个词有点敏感,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总是想要打破些什么,做些了不起的大事,心浮气躁,如同浮萍一般。

不是说物质上没有根,但在心灵上,我们这一代还有什么可以作为归属的吗?

“小小的,我们这一代的世界是小小的。”安德烈这样回答。我们有一些喜爱的事物,有一些凑在一起的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每个人都与众不同。

生活在自己小小的世界,做與众不同的自己有什么不好呢?社会丰富多彩,有赖于每一个独特的自我!

当然过于关注自己的事,世界会随之越变越“小”。久而久之我们的“归属感”可能慢慢变淡,所谓“圈子”也慢慢变小,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距离也在越拉越大。这是一个自由的时代,自然不必每天都喊着“国家”“大义”,但无论怎样都不能小了格局,小了胸怀,小了境界。

总之,有发自内心,源于爱而喜欢的事物,心中的那份归属感一定不会无处安放。

(指导教师  林立琼)

猜你喜欢
安德烈归属感个体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命途多舛的数学家:安德烈·韦依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谁是真正的赢家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
绝世奇术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