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艺璇
摘 要:本文以国内对幼儿健康人格的研究状况为基础,试图厘清幼儿健康人格的概念、研究方法及实证研究,了解幼儿健康人格培养模式。通过本文初步了解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现况,以期为进一步实践和研究做一简单综述。
关键词:健康人格,幼儿,人格培养
一、前言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增加,国人越发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尤其提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前国内更是掀起早教热潮。早教的实施不仅要促进幼儿当前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还应为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国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幼儿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起点,其教育目标应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进一步教育打好基础。”但是,当前国内的育儿理念只重视身体健康和智力发育,而忽视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只有在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心理冲突得到积极解决,才能顺利地向下一个阶段发展,人格中就会获得一种美德,否则将影响人格的健全,这些美德的建立和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就是幼儿期。错过发展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即使以后得到补偿,重塑的难度也极大。因此,早期人格培养对人一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教养者尤其要重视早期人格的培养。教育工作者们必须意识到: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直接影响其童年生活的快乐与幸福以及能力和智慧的形成,甚至还可能影响到他一生的学习和工作状态。幼儿期作为人生人格开始形成时期,也是多种人格特质发展的关键期。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指出:“儿童将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主要决定于你们在他5岁以前把他造就成一种什么样子。”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幼儿的健康人格的发展。
郑雪主编的《人格心理学》中,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1]。而健全人格作为一个衍生出来的名词,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定义,而且还存在许多与之涵义相近的概念,如健康人格、理想人格、完美人格等。黄希庭认为所谓健全人格也就是各种积极人格特征的完美整合[2]。因为幼儿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机能尚处于初期的形成和发展阶段,故而幼儿健全人格的涵义有其独特性。在杨丽珠等人的研究中认为幼儿人格结构中具有普遍性和积极适应性的典型人格特质的健康、均衡发展就能成为幼儿健全人格[3]。在国外,早期更多的是关注病态人格的研究和治疗,后来受到人格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从80年代开始才逐渐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近几十年来我国学者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非常重视,出现很多对人格特质培养的实证研究。例如杨丽珠带领的研究团队自1995年以来针对自我控制、好奇心、自信心、责任感、同情心及自尊等人格特质展开了系列培养实验,初步提出了幼儿人格培养的理论观点,此外还有研究者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开展了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目标及内容研究的研究等。在当前文献中发现对于幼儿完整人格的培养实验很少,如何系统全面地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仍然是学者们在努力解决的一大问题。
二、幼儿健康人格
吴小丽认为幼儿健全人格主要表现在:性格开朗,适应环境的能力强,而且乐于与人交流并拥有明确的兴趣爱好,能够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做事有明确具体的目标等积极品质[4]。杨丽珠研究团队在近二十年来致力于人格培养的相关研究,他们最终确定幼儿人格由5个维度、15个特质构成,其中智能特征维度包括聪慧性、探索创新、文艺兴趣、自主进取4个特质;认真自控维度包括认真尽责、攻击反抗、坚持自制3个特质;亲社会性维度包括同情利他、合群守礼、诚实知耻3个特质;情绪稳定性维度包括暴躁易怒、敏感焦虑2个特质;外倾性维度包括善交际、精力充沛、樂观开朗3个特质[5]。当前在我国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对于系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研究较少,以杨丽珠的研究团队做的较多。在查阅文献过程中发现,较多的研究者采用杨丽珠团队的幼儿人格结构作为培养和评估幼儿健康人格结构的主要依据。
三、健康人格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文献研究方法就是根据课题内容和研究目的,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获得相关的研究内容资料,从而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所要研究内容的相关信息。通过了解相关问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有助于了解研究问题的整体脉络和大概走向,并且能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比较、筛选、整理等手段获得所研究课题的一手材料,为研究的课题提供帮助。
(二)描述性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方法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对所要研究课题中已有的一些理论、规律和现象用自己的话解释并表达出来,相当于对专家的理论或者论证给出一般叙述。这有助于理论的普及和经验的传递。
(三)行为观察法
行为观察法是在重视收集客观、可靠的具体行为的同时也重视个体行为的独特性。行为观察法是以观察为基础的,由他人对个体的行为给出评价。根据从具体情境入手,刻画个体的一般行为特征。
(四)教育现场实验
教育现场实验[6]就是以教育方案形成的教育内容为自变量,采用问卷评定和情境实验两种评定方式,在各班级中选择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为期半年的人格教育,通过教育的方式达到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目前在人格培养研究领域主要是杨丽珠研究团队将其研发制定的一套幼儿人格培养以游戏为载体的形式投入到幼儿园的现场教学中,并在实验范围内取得显著的效果。
四、幼儿健康人格实证研究
由于幼儿发展的特殊性,其人格培养的实证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前在教育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更多是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实际经验提出相应的人格培养建议。但也有研究者试图通过实证研究为幼儿人格培养提供具体的实践建议。
鲍秀兰带领的培养婴幼儿健全人格研究协作组通过对0~3岁婴幼儿进行早期综合干预,探索0~3岁健全人格培养的方法和效果,为提高婴幼儿素质培养提供依据[7]。她的研究团队通过对2007年10~12月出生的正常新生儿进行干预组对照组的后测实验发现,通过培训专业儿保医生指导家长的早期综合干预模式能显著促进婴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他们主要是从临床角度提供一个促进婴幼儿人格发展的途径。杨丽珠的研究团队则从学校角度,经过前期针对幼儿人格培养目标制定出的游戏培养方案,通过教育现场实验证明教师组织下的幼儿人格教育活动的实践共同体内,幼儿之间进行交流、观察,彼此贡献自己的能力并相互学习、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可以说,健全人格教育的过程就是幼儿相互作用的交往过程。他们通过人格教育游戏活动方案为幼儿提供了一种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幼儿通过与他人的互动,逐渐将人格教育游戏中的活动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心理需要,从而实现了健全人格这一心理机能的发展[8]。
五、幼儿健康人格培养模式
如前所述,目前在我国有很多对幼儿人格培养意义的文献论述,但是针对幼儿整体人格培养的实证研究还很少,众多学者从理论层面对幼儿人格培养模式进行畅谈,部分学者针对幼儿具体人格特质进行研究。根据幼儿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研究者们无法直接对其进行常规的实验干预,研究者对以往文献进行查阅发现在对婴幼儿人格培养研究中更多采用他人评价法、游戏训练法或通过对家长进行培训间接干预婴幼儿健全人格形成培养。学者因为研究被试的特殊性均采用对父母进行培训,以间接干预的方式对婴幼儿进行人格培养,实验结果均显示恰当合理的训练是有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的。但是间接干预的方式仍然很难控制其他额外因素的影响,达到理想的实验状态,所得的实验结果仍然有待考验。
在金芳等人对3~6岁幼儿整体人格培养的研究中提出对幼儿进行人格培养首先要根据幼儿的人格结构构建幼儿健全人格教育的总目标及年龄阶段目标;选择最佳的游戏载体、设计相应的54个人格游戏活动并开展教育现场实验;通过一些列数据分析表明人格教育游戏方式的有效性[9]。在前期经过对大量数据做质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做探索性和验证性分析,并通过实证研究的验证获得的幼儿健全人格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幼儿“喜欢欢乐”的天性设计相应的人格培养游戏,研究者认为这样的方式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他们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证明以游戏为载体对幼儿的人格健康人格进行培养的途径是可行且有效的。因此,通过结合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特点设计有针对性意义的游戏教育方式,寓教于乐,将人格教育于无形中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这是幼儿人格教育发展历程中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无独有偶,吴小丽也在他的研究中提出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有是促进幼儿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策略[10]。另外,任文娥也在她的文章中提到游戲是培养幼儿健康人格极好的手段,根据幼儿特点和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对游戏环境进行设计既能满足其心理发展需要又能实现培养目的[11]。综上,大多数研究表明在游戏是婴幼儿时期人格培养的主要方式,有针对性的游戏能极大程度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9):3-5
[2]黄希庭.健全人格与心理和谐[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63.
[3][8]杨丽珠,金芳,孙岩.终身发展理念下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构建及教育促进实验[J].学前教育研究.2014(8):236.
[4][10]吴小丽.3-6岁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促进研究[J].中华少年,2017,8(24):2.
[5][6]杨丽珠.中国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培养研究三十年[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1):9-14.
[7]金芳.3-6岁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促进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9]鲍秀兰,郑毅,孙淑英,王惠珊,王丹华,李月萍,黄小娜.0-3岁早期综合干预培养婴幼儿健全人格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7):606-609.
[11]任文娥.浅谈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J].教学理论,201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