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云亭
摘 要:城市建筑文化日渐成为中国学术界的显学,受此风气影响,体育建筑也在近年受到体育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建筑学、体育学以及城市学的融合,缔造出一种新学科。《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场馆资源开发研究》一书即属此类著作。本书属于微观类选题,延续的是中国的心怀久远的奥运情结。中国素有集中精力办大事质传统,然而,奥运场馆的可持续使用问题则一直有待解决。该书的价值不在于理论上的建树,而在于实操效果,全书针对的是城市体育公园理念问题,这也是本书的亮点。该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实操性。该论著尚存一些短板,如能强化理论强度,扩大对话维度,则更值得首肯。
关键词:城市文化 体育公园 资源开发 奥运遗产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3(b)-0163-02
近年来,关于体育建筑的研究文献已很多,一些有先见的体育学术机构还对此展开过专题讨论,相关选题已然取得了很大的学术关注度。但是,限于各种条件,现阶段体育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论述方法之陈旧,论证过程之空泛,基本识见之平淡,都使得此类成果很难有更大的学术穿透力,其对学术界无法形成知识增量。中国的体育人文学科有三重格局,其以体育学者、人文学者以及体育人文学者3个梯队为主创群体,三者在现实的学术共同体中有互补关系,且呈现出很好的生态平衡性。叶小瑜博士大体属于第三类型的学者。叶小瑜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场馆资源开发研究》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里只想借此机会谈谈笔者阅读本书后的一些体会。
1 值得首肯的微观性选题
先说中国人的奥运情怀。百余年来,几代中国人开始接受包括奥运会在内的西方文化,很多人逐渐产生了一种奥运会情结。由于国情所致,中国一直有集中精力办大事的传统,因此,举办奥运会这样的赛事对中国来说显得更为自在。但是,如此这般也会带来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其中就涉及奥运场馆的可持续使用问题。然而,在经济建设为中心国策的感召下,很少有人可以完全忽略奥运场馆的再利用问题。时至今日,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仅仅有北京一城。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样也是商业文化高度发达的城市,这便形成一种矛盾,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必然存在大型体育建筑的可持续使用之难题。因此,解决奥运会场馆在非奥运时期盈利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
从过往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情况来看,奥运会很难成为摇钱树。正因如此,奥运举办城市还经常出现所谓的“奥运陷阱”。“人们发现,从1956年以来,几乎所有奥运会举办城市都会在赛后遭遇同一个困境―由于前期的过度投资,随着奥运热情的消失,举办城市难免步入经济发展的低谷,有的城市甚至为举办奥运会负上几十年的债务[1]。”蒙特利尔奥运会赔钱现象延续了很长时间,并缔造出一个“蒙特利尔陷阱”的专门术语。“蒙特利尔长达30年的还债史,是奥运史上最典型的例子。这个被人称为‘蒙特利尔陷阱的典型,给奥运会的发展带来重大伤害,它使得许多原本准备申办奥运会的国家,纷纷退出[1]。”蒙特利尔奥运会赔钱主要是场馆闲置所造成,因此,针对后奥运会时代场馆再利用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其实,任何一个奥运会举办城市都会遇到场馆可持续利用问题。《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场馆资源开发研究》采用了体育学术界惯常使用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多业态综合开发模式的概念,并在开发目标、原则、定位、思路等方面解读了场馆资源开发的模式,以期为全球性奥运会场馆可持续利用提供一种中国式实验样板。叶小瑜著作的价值未必在于理论上有多大的的成就,而在于基本理念阐释与实际操作演示的结合性效果。其论著旨在表明一种对此主题的关注态度,其中不乏政府思维、民间思维以及学术思维综合性元素。
2 对城市体育公园理念的再度认知
近些年来,体育学术界对体育公园的研究热情很高。仅以中国境内的运动会为例。每一个举办过全运会、省运会的中国城市都会成为大大小小的城市明星,体育盛会的确可以在短期内将举办城市的知名度托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最大的亮点便是体育公园的建设。“体育公园是专供市民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公园,大型体育公园(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体育设施完善,可承办运动会,也可开展其他活动[2]。”这里便涉及现代城市学的学科发展维度问题。
现代城市学是一个在近300年才逐渐成熟的一个新学科,中国则在近代才出现,并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步入一种新境界。欧洲和美国是近现代城市文化的发祥地。这里要先说到美国的口袋公园。口袋公园意指规模很小的公园,它因此又称袖珍公园。口袋公园是现代城市的一种公共空间,具有很强的民众服务功能,其中包括小型绿地、公园、街心花园、小型运动场所。美国第一个设计口袋公园设计者为罗伯特·泽恩。还要说到欧洲的体育主题公园。欧洲体育主题公园延续了自然式风景园林特征,呈现出更为开放态势。英国还有一种体育主题公园,集体育、休闲于一体的公园,如Gosling体育公园,它更像一个以体育建筑为主题的体育休闲中心。此外,法国、德国、日本的体育公园建设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的体育公园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总体上仍旧停留在仿制、模拟甚至城市点缀的层面,仍然存在理念模糊、美学特质或缺、民众满意度乃至知情度不高等问题。该书从城市体育学的角度也对此有所涉猎,至少可以激发人们对此现象的关注强度。
3 中国的城市体育公园主题研究同样需要持续拓进
中国大陆已经出版了若干部探究城市体育公园的著作,其中不乏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委员会编写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体育产业影响力及指数研究2008-2015》等相对有针对性的著作。相关的论文的数量则已经有数百篇。该书显然吸收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并从场馆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以模式选择等6个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而专门性地阐述这一问题。该书继承了体育学术界重实操、不空谈做法,尽量在可操作性的范畴内谈论问题,而不在抽象化的领域展示自己的话语权。作为一部为体育学术界服务的著作,该著作已呈现出一定的完整性,但要作为一部以体育为主题的人文类的著作,则有改进空间。
面对中国当下体育人文学术界,有3个现象需要说明。其一,中国体育院校出身的学者大多对标准动作的解读有很近乎不自觉的依赖性,因此,他们往往善于写教材,而未必善于写著作。其二,体育学术界人士一向有鲜明的身体主义理念,尚拙而黜华,膜拜科学而轻视审美,渐而养成了写论文的习惯,但未必善于写文章。其三,体育学术界的学者大多愿意与同行或行政人员对话,未必情愿与人文类学者對话,这便造成一种内循环效应,失去了构建更为深邃理论体系的愿望与动能。叶小瑜的著作多多少少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过多地强调建设性意见,时而会阻滞对更为宏大本体的构建欲望,因此,本著作如能强化理论强度,增加与建筑学、城市学的顶尖学者的对话维度,则更有价值。
尚需说明,叶小瑜是青年学者,尚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很好的学术提升空间。其《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场馆资源开发研究》又是国内同类型相关研究成果相对缺位前提下的产物,正因如此,确有值得首肯之处。
参考文献
[1] 朱大鸣.走向:后奥运时代的中国经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3-5.
[2] 周初梅.园林规划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357.
[3] 豪格·普鲁斯.奥运经济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