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珊珊
能源是人类维持正常生活的必须物质,也是保持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强度指的是能源使用和经济产出的比。从国家层面来看,能源强度是用来评价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十分常用指标之一,是国内能源使用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本文分析通过对中国能源强度区域特征、空间效应与区域差异,对中国能源强度有进一步的理解。
1 中国能源强度区域特征与空间效应
为了研究中国能源强度区域特征,本文结合中国30个(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及西藏)省份从1995年—2012年的能量消费具体数据,通过实际数据来研究中国的能源强度有怎样的区域特征。其中,各年份的不同省份的能源消费总量的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相应省份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各个省份地区的生产总值、人口数来源于各个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地区生产总值按照1995年=100进行平减,以消除价格因素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由图1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各个省际之间的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呈现出较为典型的网络结构形态。
通过对于中国30个(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及西藏)省份从1995年—2012年的能量消费具体数据的处理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是表现出比较典型的网络空间结构形态。在这个比较典型的网络空间结构形态当中,我们进一步可以看出,网络空间的关联程度十分紧凑,各个节点之间的联系紧密,该网络空间结构型态的稳定性随着其等级严格的空间网络结构的破坏而进一步稳定提升。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江苏、上海、浙江、天津等地区处于该网络空间结构的中心位置,我们进一步发现,这些中心位置所处的城市都是沿海地区。
结合各个省份的能量消费发展趋势,从网络密度的角度来看,尽管数值上看中国各个省份之间的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不是很理想,但是各个省份能源消费的网络空间结构紧密程度正在逐年上升,各个省份之间的能源消费的关系关联总数也在进一步增加,表明了中国各个省份实践的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越来越密不可分;从网络关联度的角度来看,中国各个省份之间的严格的等级制度正在逐渐被打破,省份与省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深,省份与省份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正在逐渐加强;从网络效率的角度来看,中国各个省份之间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的效率表现出逐年下降的走势,中国省份与省份之间的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网络中,各个省份与其余非中心位置的省份的连线增多,表明中国省份与省份之间的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网络的稳定性正在逐步的趋于稳定。
2 中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
2.1 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中国各个省份与省份之间的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网络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心桥梁地位的地区大多数为沿海地区,能源强度分布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按照从东到西逐步减低。东部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之于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城市要高得多,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的城市发展时间早、地形好、速度快。反观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城市,由于城市发展时间晚、受到地形因素的限制、发展更为缓慢,所以中国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城市的能源强度相对于中国东部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的能量强度要高。
2.2 各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同
能源消费结构指的是各地区的能源总生产量或者各地区的总消费量当中包含的各种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构成以及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源消费结构可以直接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2014年年底,国务院颁布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能源发展战战略》明确点明我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最佳路径为: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安全发展核电。中国各个省份与省份之间的能源资源的种类与数量有很大的差异,从本地区之外的地方获得能量资源要付出很大的人工成本与经济成本,于是因地制宜,坐山吃山,坐水吃水就是本地区解决本地区能源需求的主要方法。能源消费结构与各区域能源强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能源消费结构每提高 1%,能源强度就上升 0.617353%。这就造成了中国各个省份与省份之间的能源强度的结构也有很大的差异。
2.3 各地区的能源消费价格不同
中国各个省份与省份之间的能源资源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中国各个省份与省份之间的能源市场的价格有所不同,加上能源的跨地区运输有很高的成本代价,并且在运输的过程上能量还会有一定量的损耗,故而因地制宜的生产、使用能源是企业使用能源的最低成本的方式。從理论上讲,能源的消费价格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企业的运营成本。当地的能源的消费价格越高,企业对于能源的正常成本就会增高,企业会选择节约能源的使用的方法而节约企业购买能源的成本。能源消费价格增高到一定的阶段,企业就会选择消费另一种更为节约的能源或者开发能源使用的科技技术含量,减少对此类高价的能源的消耗。
2.4 各地区的海外投资总额数量不同
海外投资对于中国各个省份的能源资源的影响是有着双面性的。第一种海外投资,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看中了中国人口众多、能量资源广阔的自身条件,为了获得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减少能量资源的采购成本、减少能量资源的运输成本等一系列能减少非本土企业的经济成本的原因,将一些需要大量能量资源消耗的工厂建立在中国。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当地能量资源的消耗可是带来巨大的影响,还对于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不可磨灭的恶性伤害。这种海外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对于中国来说是十分鸡肋的。
第二种海外投资,是海外直接投入技术到中国。这种行为不仅仅可以让海外投资企业赢得高额利润,对于中国来说,不仅仅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还可以促进本国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引进可以降低本国自身对于能源的过度消费,提高能源的消费效率,降低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综合考虑,外商投资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方向可能因地区以及外商投资的原始动机不同而存在差异。
2.5 各地区的技术创新投入程度不同
同各地区的海外投资总额数量不同的第二种海外投资相似,各个地区企业自身对于科学技术的创新投入很直观的影响到了企业的能源消费强度。企业对于科学技术创新的投入越高,企业就越有可能研发出来并且实用更加节能的科学技术用于生产上,从而可以降低企业对于自身能源消费的成本,也是降低对本地能源的消耗。
2.6 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各有不同
中国各个省份的产业结构各有不同。例如山西省的经济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而浙江省的经济则主要是靠第三企业拉动。第一、二、三产业的能源消费强度是完全不一样的。相对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强度相当的高,对于能源的使用弹性来说,第二产业也要比第三产业影响更大。各种经济因素如重工业结构、投资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能源消费结构都表现出对高能耗区域有较大的长期影响,而低能耗区域则对这些经济因素短期波动影响做出更快的反应。理论上讲,地区的第二产业占比越小,能源的消费强度就越小,能量的利用效率就更加高。
2.7 人口规模对于各地区的能源强度的不确定性影响
人口规模集中向城市发展,加大了对于一系列高耗能商品的需求,这就导致了能源强度的升高。但是,人口越集中,能源消费的规模经济的现象就越容易发生。规模经济是指企业通过扩大规模生产从而引起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运用到能源强度上,则是指企业扩大规模生产从而引起企业能源消费效益增加,也就是能源消费的边际效益增加。
3 总结
综合中国能源强度区域特征,表现为中国东部能源强度小于中国的西部地区,并且中国省份与省份之间的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网络正在逐步趋于稳定。能量强度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为中国省份之间的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能源消费的自然分布、与当地的科学技术的研发使用、当地的产业结构组成不同、人口规模。
對于中国能源强度的优化发展还任重道远,为了确保中国能量资源的长久节约使用,东部地区可以对于西部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扶持,将东部地区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输入到西部地区,增加西部地区对于能源使用的效率。针对不同的地区,政府结合当地的现实情况,可以使用自身的职能去提高部分能源资源的价格,从而促使企业发展更为合理地能源消耗方案,政府还可以加大对于部分企业优化自身能源消耗方式的政策扶持。西部地区应加快清洁能源建设,用绿色资源替代煤炭资源,以此降低煤炭消费比重,优化能源结构。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