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05-11 06:00杨德斌
知识文库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课程教育

杨德斌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高校正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但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存在问题。本文梳理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师资、实践平台、校园文化四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01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高校正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近年来实施了有力举措,建基地、办大赛、强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显著成效;但也存在教育管理者理念陈旧、课程建设落后、师资队伍短缺、实践平台不足,校园软硬环境缺失等问题。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方面

1.1.1 课程体系不健全。部分高校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主要以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构成;课程同质化严重,缺乏针对性;大部分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部分课程以讲座的形式开展;课程缺乏统一课标,缺乏体系。

1.1.2 缺乏实践类课程。创新创业的课程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部分高校仅有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被创业计划书或创业比赛代替。

1.2 师资方面

1.2.1 师资培养体系不健全。一是对创新创业教师培训内容单一,仅限于教学研究上,培训过程没有企业与,培训模式与应用型、实践型目标偏离。二是培训体系不完善,没有建立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实践教师等多层次性的培养模式。

1.2.2 对教师缺乏激励机制。部分高校没有对创新创业教师设计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依旧沿用教师教学工作量加科研工作量的标准考核。因此,教师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

1.3 实践平台方面

1.3.1 实践平台不足。目前高校均有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实践平台。但是所建的平台仅能够支撑少数的学生创业者的实践活动。高校的场地与资金有限,实践平台只提供常规性的办公场所。

1.3.2 组织管理力度不够。部分高校创新创业组织管理“边缘化”“被动化”。部分行政主管部门在与高校合作中看重利益分配,未能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起实质性引导作用。

1.3.3 社会资源整合不充分。重点表现为政府政策往往是宏观的决策,只规定了基本原则与大致方向,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性、具体指导性;而不少高校对文件的解读和执行方面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和必要的配套设施,结果往往造成“文件应付文件”的形式主义现象时有发生。校企合作方面,企业更多的是关注利益与效益,学校关注更多的是教学与实践,二者的有机融合和产生的实效不明显,甚至相互脱节,这些也制约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1.3.4 实践平台体系不完善。既然是实践平台,就应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部分高校实践平台的实效性不明显,操作性不强,因此,高校应该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打造成“学校人”与“社会人”有效衔接的一个平台,使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已经掌握或者部分掌握社会需要的部分实践能力,从而减少社会培养或培训的成本。

1.4 校园文化方面

1.4.1 严重的同质化。在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培育方面,部分高校经验不足,形式单一,创新性不强,缺乏中国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

1.4.2 明显的功利性。部分高校过多追求创业项目、创业学生数量,忽视创业质量,影响创新创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课程方面

2.1.1 构建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选修课和必修课建设成三级课程体系,尤其是要将专业课与创新创业课(含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起来,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衔接的结果是达到知行统一、以知导行。

一级为创新创业基础理论通识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课。主要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开拓进取精神,以及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通识。二级为创新创业专业理论融入式课程,面向已有创意或创新产品原型的学生。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精神,提升大学生社交能力、职业技能  和组织领导能力。三级为创新创业实践高级课程,面向已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

2.1.2 开展实践课程。一是引进模拟教学的实践课程,通过模拟训练学习到企业成本计算、运营、财会、管理等知识。二是开设的实践课程要体现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产学研相结合是高校课程的一大特点,它要求产业、学校、科研机构主动融合、相互配合,发挥学校、企业、社会科研部门的各自优势,形成学习、研究、開发、生产一体化的实训实践体系,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平台,也为企业、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创新性人才。

2.1.3 应用多元立体的教法。创新创业课程教法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大量的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要求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体验式等教法。

2.1.4 提倡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方式 。创新创业课程应丰富学习方式,要加强网络共享课程建设,拓宽创新创业课程自主学习渠道。

2.2 师资方面

2.2.1 加强校内创业导师培养。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培养应当转变观念,坚持全员参与、专兼结合的原则。要在高校内部配齐创业导师队伍,选拔一批有能力、有热情的教师,组织他们参加创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建立岗前培训、骨干研修、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以实践型教师取代传统教师。

2.2.2 学校组织教师到企业中实践,提高教学实效性。“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的管理者或者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要主动与实践实习指导教师沟通、交流,提升他们实践的能力;拓宽培训途径,“请进来,走出去”,利用国培省培的培训机会,让教师都有机会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培训。

2.2.3 目前国内网络公开课程发展迅猛,但缺乏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应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引进国外优秀网络课程资源,为教师提供自主学习创新创业课程平台。

2.2.4 充分挖掘和利用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资源。各地高校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导师人才库,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发展的平台。

2.2.5 建立激励机制。本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培养强有力的创新人才目标,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奖励专项基金,鼓励大学生致力于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奖励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奖项或取得创新创业成果的教师和学生;同时可利用学校主页、校报、公众号等宣传工具,宣传表彰创新创业业绩突出的师生;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考核纳入教师绩效评价指标。

2.3 实践平台方面

2.3.1 建设校内实践平台,平台可以是创业园区,也可以是创业孵化基地,可以是校企合作基地,也可以是产学研基地,高校应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广阔的天地,尤其要从场地、资金、设备设施等方面支持;让学生模拟市场运行规律经营管理企业实体;同时做好实践平台配套工作,如政策咨询、信息推送、创业项目跟踪服务等。

2.3.2 开拓校外实践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渠道,整合有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机会。

2.3.3 拓展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可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第二课堂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助推器,第二课堂辅助第一课堂,服务于第一课堂,第二课要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拓展学生的创业兴趣,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2.3.4 打造沟通平台。一是打造相互展示、相互学习的平台,可以定期举行小型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会,相互交流,研讨合作,突出创新,形成相互交流成果、相互吸收成果的局面;二是搭建信息交流共享平台,研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系统,建立创新创业交流 QQ 群,开通微博、微信,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及与实践相关的网站。三是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打造校友创投联盟等不同风格、不同特点创业资源的联合整合平台。

2.4 校园文化方面

2.4.1 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的培育。一是思想教育为先导,在创新创业中自觉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观。二是精神培育为核心,培育學生创新、实践、团队、探索的创新创业精神。三是观念培养为重点,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创业观,去除逐利化、世俗化的创业观。

2.4.2 开展校园创新创业系列文化活动。举办沙龙、工作坊、技术培训、成果交流会等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品牌,形成文化品牌蝴蝶效应,激发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新创业学习与实践中,为创新创业创造优质的软环境。

2.4.3 充分利用广播、校园网、校园宣传栏、标语等形式积极营造出创新创业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文化熏陶,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作者单位:莆田学院)

猜你喜欢
大学生课程教育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