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靖雅 张伟伟
摘要: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是进行系统性音乐学习的重要课程,视唱练耳课程能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程的热情。本文简述视唱练耳课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希望可以为提高音乐教育效果助力。
关键词:视唱练耳 小学 音乐教育
视唱练耳包括视谱即唱、听觉训练。视谱即唱指培养学生能够根据乐谱的要求准确地唱出歌曲的节奏和音准。练耳注重训练对音高、节奏的辨别能力,从而加深对音乐的记忆。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视唱练耳是基础课程,也是关键环节,通过强化乐感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一、开展视唱练耳课程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视唱练耳能够在音乐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音乐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抽象性,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但创造和创新都需要以一定的素材作为基础。如果学生对基本的音乐知识不了解,那么就更加不会理解节奏在音乐中的作用,不懂节拍的强弱情绪和声音的和谐。因此,要重视视唱练耳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听记音乐比较重要,包括对音准、节奏、拍号调试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系统性训练,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不断进行总结和记忆,才能完成的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训练来丰富自身的音乐知识,还能培养记忆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视唱练耳的内容一般包括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语言,随着练习程度的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想对音乐做出正确的表达,就需要在心里不断体验音乐原型,充分发挥想象,身临其境般地去理解和表现,以期达到显著的练习效果,并培养个人想象力。
二、视唱练耳课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一)从节奏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音乐教育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把握节奏,节奏感是在进行音乐实践活动时必备的一种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将节奏和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刚开始接受节奏训练时,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声音,火车轰隆轰隆的声音,风呜呜呜的声音,走路嗒嗒的声音,切菜当当的声音,然后将声音进行强度对比,能够发现风声比火车声的时间长,切菜声比走路声重等。然后,将生活中的声音与节奏符号相结合,这样能够得到比较好的练习效果。在节奏相对比较熟练以后再进行综合训练,例如声势练习法,在进行节奏训练时与身体动作发出的声音相结合,包括跺脚、拍腿、拍手以及捻指,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对节奏的掌握和反应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提升身体协调能力。[1]同时,还可以加入多声部节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多聲部听辨能力。
(二)在唱歌的旋律中培养视唱练耳兴趣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唱歌曲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也是最适合调动学生视唱练耳兴趣的时候,例如,在学习歌曲《放风筝》时,先由教师进行范唱或者播放录音原唱,然后让学生模仿跟唱。在进行视唱练耳训练时,学生要重点把握速度和装饰音的处理方法,示范歌曲时,教师要循序渐进,把握汉族民歌的独特特点,让学生通过反复听歌,准确地找出偏音和清角音,每一次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带着思考去感受歌曲的节奏、速度等。对于重难点区域,教师要进行反复弹奏,或者适当地引用夸张的表现形式来演绎歌曲,包括肢体语言、眼神等,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意境。或者通过节奏和节拍来培养学生对视唱练耳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斑鸠调》时,先让学生听歌曲的节奏,然后数拍子,左手打拍,右手打节奏,反复练习。当熟悉二八节奏时,再开始八十六节奏训练,以此类推,让学生用耳听、嘴念、手拍相结合的方式自然地投入到歌曲学习中。
(三)使用新形式、新方法进行教学
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视唱练耳软件。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有很多新型教学软件,条件好的学校可以适当地引进课堂教学中来。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对一些媒体、数字等新型教学手段感兴趣,可以以此调动其积极性。二是开展游戏,增强互动,在互动中加强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例如,举办合唱活动,通过合唱锻炼学生的识谱水平,协调学生的音调处理能力;组织歌曲接龙比赛,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乐感,为日后进行音乐表演、音乐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视唱练耳课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是一门不可忽视的课程,通过视唱练耳的学习能够追求音乐美感,提高自身艺术修养。通过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应用视唱练耳课程,还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
参考文献:
[1]刘钰涵.柯达伊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视唱练耳教学的运用研究[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校级一般教学研究项目“视唱练耳课程在高师小学音乐教育及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应用价值开发——以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项目编号:ZLGC2018JY017)。
(作者简介:吕靖雅,女,本科,安徽省阜阳市北城小学,助教,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张伟伟,男,本科,安徽省阜阳市北城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