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幼儿在家庭中“伪分享”行为的个案研究

2020-05-11 06:00马娇
知识文库 2020年6期
关键词:豆豆成人玩具

马娇

家庭是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环境。然而,许多家庭存在着分享教育的误区,将“伪分享”视为分享,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选取个案我们展开了研究,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对某家庭中5岁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反复观察,目的在于了解幼儿的“伪分享”行为,分析“伪分享”行为出现的家庭因素,提出改进“伪分享”教育的对策,以期对家庭中幼儿的分享教育提供帮助。

1 引言

分享是人类的一种亲社会行为,学会分享对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所谓分享(share)是指幼儿主动与他人共享食物,情感,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幼儿的分享行为主要表现在食物、玩具、图书等方面。而伪分享(pseudo sharing)则是指幼儿被迫进行“分享”,并非出自幼儿的自觉自愿行为,行为表面上符合分享含义和本质,但事实是违背了分享本质。

2 个案背景

M幼儿,男,5岁幼儿。为了了解 3-6 岁幼儿分享行为水平,选取了西安市区某普通家庭作为观察场所,这个家庭,是由爸爸妈妈和M幼儿三人组成的核心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妈妈工作忙,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陪伴的少,属于忽视型,而父亲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属于接受又限制的干涉型。

3 幼儿“伪分享”行为案例分析

3.1 认定“伪分享”行为的依据

判定“伪分享”行为的主要依据是:一是将违背幼儿意愿和牺牲幼儿利益误以为是分享;二是将利益互惠和交换误认为是分享;三是强加的愉悦情感体验,背离分享的本质。家长只有深刻认识分享的内涵才能避免对幼儿的“伪分享”教育。

3.2 幼儿“伪分享”行为的主要表现

3.2.1 分享目的功利性

2019年4月21日  图书分享   地点:M幼儿家

爸爸要求M幼儿去房间给妞妞拿一本书看,可是M幼儿怎么也不愿意,不愿意拿图书和妞妞分享。这时爸爸说:“你快点去给妹妹拿,你和妹妹分享了,爸爸等会奖励一个可以拆分的赛车给你玩。”M幼儿听到有最喜欢的赛车,就随便拿了本书给了妞妞。

M幼儿每天这个时间听故事已经成为习惯,对图书有着不舍的感情,爸爸却以一个物品去刺激幼儿分享,这种分享是一种无替代物的“伪分享”,更具有掩盖性和欺骗性。无替代物分享指成人给幼儿做出承诺或者奖励来诱导幼儿做出的分享行为,也是“伪分享”行为。

3.2.2 分享行为是被迫的

案例二

2016年4月5日  玩具分享  地点:游乐场

豆豆和M幼儿好朋友,豆豆他边走边玩,还没到游乐场,就发现自己的玩具丢了,豆豆哭闹不止,妈妈实在没办法就说:“把你的玩具给弟弟”,M幼儿听到要他的玩具也快气哭了,但害怕妈妈,哽咽着说:“豆豆,给,我的变形金刚。”豆豆哭声渐渐慢了下来,但M幼儿却很不开心,躲着妈妈就跑开了。

从案例中不难发现,在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中,妈妈违背幼儿的意愿,牺牲幼儿的利益,从而也就違背了分享行为的本质,所做出的行为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享。实质上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利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相反,有可能加重他“利己”意识,更不愿与人分享。

4 存在“伪分享”行为的原因

4.1 内部因素

4.1.1 幼儿的认知水平与幼儿的分享行为

皮亚杰认为,2-7岁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幼儿突出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他们还不能理解分享行为的本质,往往根据成人提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比如成人在旁边时,幼儿常常说要“分享”,但如果成人离开了,幼儿又不会做出分享行为,分享意愿很容易被自己需要的情感所代替。所以常常出现言行不一致的“伪分享”行为。

4.1.2 道德理论观点与幼儿的分享行为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理论,0-9岁幼儿处于前习俗水平的道德定向阶段,表现幼儿的观念是纯外在的,功利主义定向阶段通常是为了获得表扬或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M幼儿的认知水平有限,当他不能认识某种行为的内容和意义、不能正确判断行为的价值时,就不可能有真正自觉的道德行为。当M幼儿分享食物会获得表扬和称赞,分享玩具能得到妈妈的认可时,分享更容易作为一种交换和互惠被幼儿使用。

4.2 外部因素

4.2.1 家长教育方式与幼儿的分享行为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就对孩子说:“你要学会分享,你看舅妈之前给你买了那么多玩具。”或者是因为照顾其他的孩子,所以教育自己孩子必须拿出好玩具和弟弟分享。

成人总是刻意追求分享行为本身,不考虑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年龄,强迫幼儿进行分享,忽视了幼儿对自己物品的拥有权,不尊重幼儿的情感,导致幼儿不能正确领悟分享的本质,不能做出正确的分享行为,甚至对分享行为产生抵抗心理,从而导致更多的“伪分享”行为的出现。

4.2.2 鼓励与幼儿的分享行为

儿童天生有一种“我要做个好孩子,我要做乖宝宝”的定向,他们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鼓舞可以给幼儿带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儿童为了达到成人的期望,会做出符合成人意愿的行为。但是外在分享动机过强会导致幼儿内在分享动机的缺失,使分享行为更趋向功利化。

5 对策与建议

5.1 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理性对待幼儿的分享行为

从Laurel-Se min等人的研究资料表明,“ 2-3岁时,幼儿的‘利己意识最强。虽然会对同伴表现出某种牺牲或者同情,但他们并不能真正表现出真正的自我牺牲反应,又或者在家长的要求下甚至在勒令声中,他们会做出的分享行为或者友善行为。” 掌握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理性的对待儿童的分享行为。

5.2 正确选用强化手段,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幼儿的学习和活动都需要强化。如M幼儿认为“给豆豆分享我的玩具,我是个乖孩子”。斯金纳认为,离开了强化,学习就难以进行。幼儿的分享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是可以通过强化而得到有效巩固的。常用的强化手段主要有言语强化,非言语强化,活动强化等。同时,强化物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对于幼儿来讲,最好的强化物往往是他们自己决定的。所以,在具体运用强化策略时, 家长要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去了解适合孩子的强化物。同时,在运用强化时, 要尽力避免过于频繁、手段单一和过于急切。

5.3 行为培养从家庭成员开始,然后辐射其他互动性重要他人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要求从与家庭成员之间分享开始,然后辐射到其他互动性重要他人。如家长可以要求幼儿参与家庭劳务工作和活动。幼儿与家长或者其他关系亲近的人之间由于情感纽带的关系,易形成安全感和依赖行为。幼儿只有先和家长,然后和关系亲近的其他家庭成员之间养成了良好的分享行为,形成了良好的分享意识之后,再发展到和同伴等这些互动性他人发生良好的分享互动,从而打破幼儿“自我”的心理,主动与其他人分享情感,体验真正的分享快乐。

5.4 充分利用榜样的作用,改善幼儿分享观念和行为

榜样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幼儿又具有很强的观察、模仿能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看到他人的分享行为时,幼儿会去模仿,去学习。儿童不只模仿榜样的外部特征,家长首先要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如言谈、举止等, 也汲取榜样的内涵, 如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格等。为此,家长一定要端正幼儿教育的思想,立足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行动。

6 结语

3-6岁是幼儿社会行为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幼儿分享教育的首站,家长是幼儿分享教育的第一位引路人和指导者,担任着对孩子社会性的培养,但有些家庭存在着分享教育的误区。研究发现,家长对分享内涵的错误认识和不当的教育方法导致了幼儿的“伪分享”行为。在此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因此家长要警惕“伪分享”,将其剔除幼儿分享的世界,还原幼儿真正的分享,让他们享受其中的快乐。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猜你喜欢
豆豆成人玩具
养大成人
唐豆豆的意外惊喜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神奇的太阳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
我是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