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友容 程必荣
当今,高考作文命题最大的热点就是思辨性,考生在正确的审题立意之后,只有“思辨性”地分析出既“一致”又“背离”的辩证关系而写出的文章,才更加靠近本然的逻辑指向,更加具有穿透纸背的思维力量。然而,不少考生写论述文不会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问题的某一侧面,极力夸大或缩小,以偏概全,陷入极端,从而得出片面性、绝对化的结论。
要帮助学生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就要让学生掌握化难为易的方法,这其中巧妙运用辩证思维最为关键,因为行云流水般的行文背后都一定有严密有度的思维逻辑。
那么,如何让学生掌握化难为易的“辩证法”写出思辨性作文呢?
一、运用全面的观点“两面兼顾”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也就是说,一个问题总有两个方面,甚至几个方面。说理议论时如果只说一面,而忘记了另一面,就会犯说理片面的毛病。因此,为了防止“一根筋”,我们可以运用全面的观点两面兼顾的方法,当然,注意事物的两面并非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重,有所突出,并善于转化,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請看2018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题写出的满分作文《以全面思维观事物本质》节选:
经过战斗的飞机,在战后分析时,弹孔多的地方,我们便理所应当地觉得应对其进行加强,而那些弹孔少的地方,就会被我们忽视。于是我们就这样掉入了一个陷阱中。要知道,能供研究的飞机都是经历了九死一生才安全返回的,恰恰是那些中弹少的地方,保证了他们的安全,而那些地方一旦中弹,飞机就会坠落,根本没机会返航。因此,弹孔少的地方才更有加强的必要。这道理听来似乎与普通人逻辑不同,但的确有理,并最终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为什么我们会掉入这样的“陷阱”?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研究,我们之根据一部分的研究对象就轻易得出结论,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结论对于整体而言是不成立的。
这样的问题古已有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鲁国虽保留祭祀,但只是杀羊应付了事。子贡认为这祭祀徒有其表,不如连羊都免去为好。孔子一句“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就是对子贡认识事物不够全面的批评。孔子目光深远,他看出了讫羊的存在对保存“礼”的长远影响和意义。
时间来到21世纪,我们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我们总爱用韩寒、比尔·盖茨等人在辍学后取得的成功来证明“读书无用论”,却忽视掉更多的不读书之人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事实。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呢?首先,我们应该确保研究对象的全面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在研究过程中不会有关关键信息被遗漏。……
作者清晰地认识到作文题材料中英美军方的做法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他们所犯的错误是“以偏概全”。写作时,作者先对“弹孔多的地方加强防护,还是弹孔少的地方加强防护”进行分析,得出“弹孔少的地方才更有加强的必要”。之后,作者指出,英美军方之所以会掉入这个“陷阱”,就是没能够全面研究数据资料,只抓住一个方面,不及其余,进而提出文章的观点“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研究”,而后,用孔子对子贡认识事物不够全面的批评,用韩寒、比尔·盖茨等人在辍学后取得的成功来证明‘读书无用论,却忽视掉更多的不读书之人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事实来佐证,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应该确保研究对象的全面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在研究过程中不会有关关键信息被遗漏。作者正是运用“两面兼顾”的方法,巧用“全面的观点”进行分析说理,具有极强的思辨性,让人心悦诚服。
二、运用联系的观点“左顾右盼”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联系,有直接、间接,有内部、外部等。我们写作时,为了防止说“过头话”,只对其中的部分联系进行分析后就简单地作出判断和评价,而应该运用联系的观点“左顾右盼”,分析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为此,我们首先考虑从事件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用进行分析,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加以论述,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
请看2018年高考全国I卷满分作文《追梦之光,代代传承 ——给新时代青年的一封信》节选:
十八年前,千禧之年,我们诞生在刚步入新世纪的中国,被称为“世纪宝宝”,身体里流动着华夏民族“龙”的血液。八年后,也就是难忘的二零零八年。那一年,我们在上小学二年级,空气中氤氲着北京奥运的喜悦氛围,突然,如同雷声撕破天际,汶川大地震——家园瞬间被震碎,毁万千生灵于一旦,举国悲恸。然而,我亦在此时看见中国人民不屈的民族精神:解放军不畏余震,只争朝夕,高举救灾的大旗;幸存者克服悲伤与恐惧,眼里盛满笃定与坚强;孩子们怀抱感恩之心,眼里依旧闪耀着希望……十年前的汶川,地震震碎一切,而仅仅十年后,这里又神奇地诞生了一座新汶川!——这就是咱们中国人,灾难可以毁灭一切,但却永远无法动摇我中华民族追求完满、追求幸福的中国梦想。愿今日的你,无论遇到任何困境,都能怀追梦之光,不断前进!
顺着时间的轨道,让我们一起走近2013年。那年我成为了一名初中生,国家发射了天宫一号,并且首次进行了太空授课;那时“公路村村通”基本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到了2017年,我来到高中,国家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也因为那时的扶贫政策,今日我国恩格尔系数进入了全球0.2%—0.3%的富足区间——中国更好了,百姓更幸福了!——正是一代代人怀揣的追梦之光,才得以照耀今日之中国,逐步圆梦。你看看我的时代,是上海洋山自动化码头那些平均年龄不超过22岁的青年工匠之梦,是以宋玺为首的90后赴亚丁湾青年的维和之梦……正是这些青年的追梦之光,照耀九州,促祖国发展。愿你怀揣追梦之心,以青年的热血与奋进之力,不断前行!
今日,我们长大,手持前辈交付的历史的接力棒;明日,手上的接力棒将交付给你们。今日,我们从未如此接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但困难与挑战依旧存在,国家发展仍需我辈青年砥砺前行;明日,你们的2035年,国家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挑战与竞争会更激烈,期待你们这一代青年,继续传承追梦之光,护祖国一路前行!
这篇文章紧紧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由“小学、初中、高中”三个自身的成长时期与同期的国家发展相结合,在谈自身“际遇与机缘”的同时,也在谈与国家“共同发展”。这种用联系的观点“左顾右盼”分析问题,既切合命题要求,又很好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我辈”对“下辈”的真挚感情,这样,辨证分析就收到了很好地效果。可以说,作者的思辨能力在文中展示得淋漓尽致。
三、运用发展的观点“瞻前顾后”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发展是事物运动最本质的特征。议论文写作,为了防止变“近视眼”,应抓住这一最本质的特征,透彻分析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规律,既看现在,又看过去,推知未来。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发展中分析问题:回溯过往,探寻问题的根源;关注过程,看到事态的发展;展望未来,提出合理的建议。这样运用发展的观点瞻前顾后,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进而揭示事物之间内在发展的因果關系。
请看2017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题而写出的满分作文《风流人物,自强之君》节选:
材料中的六句名句,浏览之余即让我为之一振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两句。我对这两句名句情有独钟,是因为这两句内在的精神力量时时让我热血沸腾。在我的生命中,使我奔涌的青春热血有了崇高的方向的是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自强者。他们的自强不息已经与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强大紧紧联系在一起。
闻鸡起舞的祖逖之所以能留下这一段励志故事,就因为他的自强不息中包含了太多的爱国因子。这样的祖逖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一朵孤独的浪花,“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他们的自强不息因凝聚着深厚的爱国情感而闪闪发光。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随着时代的发展,毛泽东这句豪情万丈的名句,不仅是他的强者写照,更是对中国现代史上无数爱国志士自强不息的一首赞歌。从建国之初一穷二白的现状到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从受制于人的通讯设施到现在的北斗卫星和“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正式运行……每一项巨大成就的背后都站着无数把国家强大、民族强盛作为己任的自强者。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当今的有志之士,更是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自强不息的内涵。
每一个事物都有过去、现在、未来,当碰到问题时,用发展的观点进行辨证分析,注意瞻前顾后,抚今追昔,上下求索,就能思接千载,观古今于须臾,从而增加认识的深度。作者巧用“辨证法”,以发展的眼光来论述“以国为己任的自强不息者”。作者没有以静止不变的观点看待分析这一问题,而是用“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古以来……当今……”这些具有鲜明的时间标志性词语,以时代的发展、推进,以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典型事例,回溯过往,关注现在,展望未来,进行分析阐述,字里行间,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灵光。这样“瞻前顾后”以“发展的眼光”来论证文章的观点就具有了不可辨驳的说服力。
请看2017年高考全国卷I满分作文:
中国,成长中
一考生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刚下高铁时的“迷雾摇缀”,还是街头小黄车的错落有致?是满汉全席的惊艳,抑或对食品安全的蹙眉担忧?朋友,今天我不粉饰太平也不标榜荣耀,只为你呈现一个成长中的真实中国。
成长中的中国定是美丽与污染并存的。诚如你所见,满天黄沙飞扬,雾霾蔽日是真实的。但你要记得,黄沙雾霾覆不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掩不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柔美,挡不住“长河落日圆”的壮阔。我想让你知道,那些美妙的山河美景不会被空气污染涂抹掉灿烂的颜色,并且你不也看到了,那一排排可爱的共享单车正是我们为保护环境、开启低碳生活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所以啊,朋友,请欣赏那个辽阔壮美、刚柔相济的美丽中国,请在一定程度上宽容如今这个为了天更蓝而做出努力的成长中的中国。
成长中的中国定是发展与问题交织的,想必你在餐桌上已有所耳闻了。除空气污染外,食品安全是成长中的中国面临的又一难题。但你也应该知道,一次次问题的出现抹杀不掉中华美食的美味及其骨子里的文化,抹杀不掉“脍不厌细”与“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吃货精神。中华美食里含着太多太多文化,有对生活真谛的探寻,也有内心的大爱、乐观。我知道标榜美食和文化掩盖不掉如今食品安全真实存在的问题,但这些小小的问题不足以撼动中华美食的地位和中华文化的根基。所以呀,朋友,请品味那个让人类垂涎的美味中国,请相信这个为了让你吃得健康而不断发展的成长中的中国。
美丽与污染并存,发展与问题交织,这个在成长中摸爬滚打依然坚定向前的中国就如同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成长里少不了叛逆,少不了走走弯路,但更多的还是成长与日渐成熟。因此,希望你接纳这个孩子,我们一同接纳与守望,期盼她成长得更好。
佛语云,心有明珠便可照破万里山河;诗语云,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朋友,愿你带上一颗如明珠般澄澈的心,包容成长中的中国;愿你我共同见证成长后的成熟中国。
这是一篇被阅卷组专家评为满分的标杆作文。阅卷组给出的最大亮点是以“成长中的中国”为立足点进行辩证分析,即用发展和全面的观点看待中国:不仅要看到中国的成绩,也要看到中国的问题;不仅要看到当下之中国,更要看到未来之中国。请看标题就令人眼前一亮,当别人纷纷写“辉煌”“壮美”“科技”之中国时,一个“成长中”暗含辩证法的发展观点就赫然跃入阅卷老师的眼球,赢得了阅卷老师的注目。再看第2-3段,在发展中看问题,就要看到中国的两面性:美丽与污染并存;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依然是两面性:发展与问题交织。再看第4段,进一步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不过,不是当下之中国,而是将来之中国:成长成熟。可以说,作者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分析“成长中的中国”的各个方面,没有出现“一根筋”,没有变成“近视眼”,而是极具思辨性,字里行间,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灵光。这样的思辨性作文,当然得到阅卷组专家的一致认可。
[作者通联:福州市闽清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