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国学教育的实践认识

2020-05-11 06:00邓国根
知识文库 2020年6期
关键词:国学核心素养

邓国根

1 要有一套合适的国学教材

一所学校,国学教育要想顺利、持久地开展下去并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一套合适的国学教材是基础。这里所谓的合适,是指这套教材要适合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要适合本校学生认识水平的实际,要适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善于挖掘和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知识教育资源,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国学校本教材的编写实践,让我们获得了两点认识。

其一,以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为原则,兼顾地域特色,是国学校本教材编纂的有益原则。

国学教育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在思想品格方面的素养,这就要求教材必须具备思想、人格方面的教育功能。在甄选教材内容的时候,编选者应该在哲学、文学、史学、政治、军事、习俗等领域有意识地挑选有益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挖掘每部分内容在思想品格方面的教育功能。

趣味是国学课的生命力。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没有趣味性的非高考课程,是很难长久赢得学生青睐的,更别说达到某种教育的目标了。

传播知识,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高考产生联系,既可以发挥国学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又能够使学生重视这一课程,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

其二,以人物为核心组织教材内容有益于教育教学的开展。

以人物为核心组织内容,便于从历史人物的成长中挖掘出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益的养分。历史名人身上必有许多可取之处。

以人物为核心组织内容,便于树立榜样,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榜样的力量巨大,以一个个优秀的历史人物作为教材核心,等于给学生树立起一个个学习的榜样,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点,摒弃历史人物的缺点,能最大可能地使学生受到教育,从而提升他们的素养。编写过程中,我们竭力探寻人物成功或者失败的因素,以起到教育上的借鉴意义。

以人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更容易融入有趣的故事,为教师具体教学的趣味性的落实提供最大可能的帮助。历史人物在成长为杰出的人才甚至是伟人的过程中,必定会有许多值得后人借鉴乃至推崇的地方。讲课老师很容易就能挖掘出这些历史人物人生经历中的趣味性。国学课上,教师如果能用生动的故事吸引学生,这些故事经过老师的“有意”渲染,往往既能给学生知识上的收获,又能给学生思想、情操上的陶冶启迪。凡是以人物为核心编辑的内容,我们都在其中穿插了一定量的人物故事。《反抗暴政之陈胜》中有六个故事,《婉约词宗李清照》中录入了六个故事,《猎猎大旗辛幼安》中用了四个故事,而《浪漫主义拓荒者——屈原》中甚至有七个以上的故事可供使用,其它的就不一一列举了。

2 要有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

国学教育要想达到较好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必须要有一支具备了相关素养的合格的教师队伍。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国学课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让学生愿意上国学课,这就对上国学课的老师提出了挑战。实践证明,国学老师如果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他的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一,有较强的处理教材的能力。一个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一定会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照本宣科,只会招致学生的厌倦,国学课尤其要避免这一点。

虽然说国学课因为没有功利性目标的限制,使老师对教材有了更加广阔的利用空间,但是,正是由于国学不属于高考科目是不争的事实,学生通常也不会重视,如果没有对国学教材的恰当处理,使之既达不到国学教育本身的教育需要,又无法让学生乐于上国学课,国学课照样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严重的,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弃的情绪,从而给国学课带来预料不到的不良后果。

老师该如何对国学教材进行合理的处理呢?国学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挖掘出教材中核心素养的养分并将这些养分传输给学生,这是对国学教材进行合理处理的重要原则。

另外,善于挖掘出教材中的趣味性,这是国学课堂教学的本质需求之一。教材中的趣味性通常存在于两个方面:教材中的故事,教材中某些具有趣味性的情节或内容。老师在对《大国之梦之汉武帝》一文备课的时候,把握白登之围、辕固斗猪、张骞持节、轮台罪己等故事,整堂课的趣味性必定可以得到支撑,有心的老师还会发现,很多情节或内容中也可以找到趣味点,如果能将这些趣味点挖掘出来,课堂就能“趣”意盎然了。比如,如果只是平淡地讲南渡对李清照诗词的影响,自然难有吸引力,假如按以下方法入手,情况就会大不一样。老师发问:人们常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话放在李清照身上是不是适用呢?师生再来谈“国家不幸诗家幸”这句话的意思,再来谈南渡对李清照家庭、生活乃至思想的影响,谈这些影响在她的诗词上引起的变化,学生关注的热情应该会高很多。

第二,有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恰当的教学手段可以提升教学的效果,国学教育也是如此。有了对教材内容有目的性的合理挖掘,配以适合本班学生及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必定能达到国学教育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的良好效果。

国学课最好不要上成了一言堂,那种只有老师一个人滔滔不绝的上课方式是很难让国学课堂活跃生动起来的。国学课并没有升学的压力,也没有课程进度的限制,这种“自由”一定可以给课堂最大限度的松绑。让学生阅读讨论,老师只需进行有目的的引导;老师简单介绍内容,师生共同探讨;学生先阅读,然后师生谈心得体会;老师讲故事,学生看视频(参考资料),师生谈感受。只要是能触动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探求知识与思想的热情的方法均可使用,只要能促使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有提升的方法均是好方法。一个上国学课的老师有了充分的准备,加上丰富适用的教学手段,何愁课堂教育的目标不能达成呢!

第三,有较高的核心素养。一个没有一定的甚至是较高核心素养的老师想要培养出有较高核心素养的学生,这是让人不敢想象的。一个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老师,他的课堂必然刻板而难有新意;一个没有国家民族认同感的老师,他的课堂中就不会有对国家民族的褒扬礼赞;一个人文关怀意识淡薄的老师,必定不会关注到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更不用讲要他主动去挖掘了。一个老师,讲屈原、杜甫时,如果因屈原深沉诚挚的爱国情怀、杜甫心忧天下苍生的博大胸襟而感动得两眼湿润;一个老师,讲蒲松龄、曹雪芹时,如果能愤激于他们的不幸遭遇,能慶幸于他们的执着勤奋,能快乐于他们的理想追求。他的学生必会大受感染,如此一来,何愁学生相关的核心素养不能提升!

第四,有一定的国学知识素养。正如张新彦、李华生在《国学教育教师读本》中所提到的,“目前中小学教师自身国学素养不足,相关知识欠缺以及推进国学教育把握不准。教师须拓展视野,积淀素养,扩充知识,提升国学教育新视界。”有部分老师国学课上起来总觉得难以展开,我认为这部分老师的感受恰好反映了他们在国学知识积累方面的贫乏。想要倒出一杯水,自己有一壶水才能做到轻松痛快,知识的传授也应该是如此。一个老师掌握了有关李清照的丰富素材,给学生讲授李清照就能做到顺手拈来,得心应手。如果老师在李清照的相关知识上积累极少,甚至连教材都不熟悉,你能想象得出他的课堂有多么呆板沉闷了无味道。

第五,有较强的讲故事的能力。国学课上得有趣味,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学生有了学国学的趣味、热情,课堂自然会生动有趣起来,学生的收获也会更大。“兴趣是学习最值得重视的元素”,而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老师讲故事要讲得生动有趣。国学课的性质决定了课堂中可以将相当多的内容故事化,这就为国学课堂获得趣味创造了条件。如果老师上课时尽可能地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所讲内容,我相信课堂气氛一定会好,课堂效果也一定会好得出乎意料。讲陈寅恪,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的内容就不少。比如讲他作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之一,“教授中的教授”而受人敬重的故事,以此来教育学生“有了真才实学的丰厚实力,便能赢得他人的尊重”的道理,如果讲这个故事时,老师能将刘文典要求学生去扶陈寅恪并且呵斥沈从文的情节讲得绘声绘色,以突出刘文典对陈寅恪的佩服尊敬,学生通常会更愿意听并且容易印象深刻,其教育教学的效果自然也就更好。讲朱熹在晦庵草堂的著述生活时,如果能够将这部分内容故事化,学生听课就会投入更大的热情,朱熹“君子固穷”的节操、追求理想的执著定会在学生心里产生震动。

三年多的国学教育实践,我们收获了经验,也得到了教训。国学教育在我校推行的过程中,出现了部分老师排斥国学课,少数国学课敷衍,有老师拿国学课调侃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并一直存在着,恰好反映了国学教育的推行必须以形成对国学教育重要性的统一认识为前提的问题。

全校上下在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上如果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当下教育大势下推行的国学教育,势必会遭遇很大阻力。

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当下教育特别是当下的高中教育,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社会对学校的评价都是以分数为核心标准的,而国学教育与高考没有多大关系。如果学校领导在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上没有形成共识,国学教育推行的力度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全体教师在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上没有形成共识,国学课就会成为“另类课堂”,甚至会成为调侃的对象。通过国学来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想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领导层破除了认识障碍,认识到了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全体教师破除了认识障碍,认识到了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国学教育的开展就打开了通道。

就课程的设置安排来说,莲塘三中起初是按照一个老师上一个班级的国学课的方式来安排的。这种传统的做法当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过老师普遍的反映是备课有些吃力,影响到了老师上课的积极性和效果。国学知识牵涉面广,教育目标又决定了老师要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挖掘,上国学课的老师通常要完成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增加国学课,教学任务自然加重了不少,有些老师有懈怠在所难免。有没有一种既能减轻老师负担又能保证教学效果的合理的课程分配方式呢?好在我们也正在积极地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从去年9月份开始,莲塘三中国学课的课程安排调整为一个老师负责一个子课题,完成不同班级的教学。从目前来看,反应良好,以后我们还会对这种课程安排的效果进行评估。

3 总结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它并不局限于教育领域,而利用國学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是这一系统工程中极小的一部分。莲塘三中国学教育的实践证明,这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式是必要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的效果良好。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种研究和实践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当然,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目前我校的国学教育实践一定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作者单位:江西南昌县莲塘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国学核心素养
“垂”改成“掉”,好不好?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