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个案研究

2020-05-11 06:02姚远
祖国 2020年5期
关键词:社会问题流动儿童问卷调查

姚远

摘要: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扩张与经济发展,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快速膨胀,国家人口结构急剧变化。尽管有着户籍制度的限制,但是为了寻求发展更广阔的工作机会和更高质量的生活,流动人口仍以大规模涌入城市之中。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 2.6 亿,占总人口数量的 16.53%。随着流动人口的逐渐发展壮大,其流动方式也从以前的个体流动转向现在的以家庭为主的整体流动。而流动儿童作为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未来人力资源,他们的生存与成长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学者围绕流动儿童的教育、健康、社会融合等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家庭式的流动方式不仅使成年的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也使得他们的子女也要融入城市中。而在融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作为正处于身心发育尚不完全、较为敏感的年龄阶段,流动儿童跟随家庭成员来到陌生的大城市,受限于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忙碌的工作、有限的文化水平,加上城市中的新老师不能够及时发现、引导孩子的情绪,这一系列因素均会影响孩子在新城市开展学习及生活。而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关乎到流动家庭的协调稳定发展,而且更关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每一个流动儿童都应该是我们所重视的对象,如果流动儿童出现的社会融入困难得不到改善,那如此庞大的数量势必会阻碍城市的发展。社会应帮助他们顺利地享受城市与学生时代的美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中,更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关键词:流动儿童   问卷调查   社会问题

本次研究的主体对象是2014年出生于上海的流动儿童XX,其祖籍为江苏南通。出生以来,她与父母以及祖母共同居住在上海市宝山区的一户老式公寓楼内,住宅面积约为50平方米。目前,她就读于在家附近的大昌幼儿园的中班。为更好地进行对于流动儿童XX的融入情况,研究者专门设计了一套详细的问卷,并基于问卷上的问题对XX及其家人、老师进行深入访谈。

问卷共分为七部分,分别为家长背景、家长支持、孩子背景、孩子发展、孩子成长、老师评价与最后对孩子的延伸访谈。第一部分,通过关于家长背景的基本信息可以使研究者了解到家长能够为孩子提供的物质基础;第二部分,旨在对家长陪伴孩子的情况进行了解;第三部分,了解孩子的基本性格与生长发育状况;第四部分,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情况;第五部分,了解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节点;第六部分,从幼儿园老师的评价中侧面体现出孩子的特质;最后,通过对孩子的采访观察来评估其身心发展以及融入程度。

一、调查过程

为了准确、直观地了解并评估流动儿童XX的融入情况,研究者在其家中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完成问卷的填写与其延伸出的相关问题。并基于研究对象给出的回答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对XX的融入情况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

二、访谈流程

XX于2014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南通。她的父母在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寻求更广阔的工作发展机会。尽管父母已在上海宝山区贷款购买一套约50平米的房子,但由于上海人口户籍政策的收紧,目前XX的户口仍然在南通老家,无法迁入上海。这对她进一步融入城市,享受到上海良好的教育资源产生阻碍。在与XX母亲的谈话中,言语间我们能感受到一位母亲的担忧:“目前还在努力攒积分,小学之前估计是没办法攒够让她上个好点的小学了。就希望能够尽快积满120分,让XX留在上海参加念高中。”

走进XX的家,位于宝山区一栋老式居民楼内,约50平米的空间内有两间房间,一个小厨房,一个简单的餐桌和卫生间。平时,XX与父母以及奶奶就住在这里。房间十分干净,布置得简单却也温馨,墙壁上贴了许多XX画的儿童画。访谈过程中,XX起初有些害羞,不太愿意坐下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打开了iPad开始看《小马宝莉》的动画片。但随着逐渐熟络与XX母亲的引导,XX慢慢开始回答我的问题,在我问及她的兴趣爱好时,她兴奋地想我说道自己喜欢做手工,还拿出自己的水彩笔和钻石贴纸,画了一幅色彩鲜艳的向日葵向我展示。除了上学与在家做手工之外,XX还喜欢跳舞。XX的母亲便为她报名了一个舞蹈兴趣班。未来她还计划给XX报名一个一个英语兴趣班,希望XX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为小学入学做好准备。

三、结果

从研究者的实地访谈来看,尽管是流动儿童,XX的生理、心理状况均没有出现明显异常。她性格偏外向,体格也较为健康强壮。母亲怀孕期间、幼儿成长期间无异常发生;在成长过程中,她也没有出现严重的过往病史,无转学经历,在学校适应情况良好,情绪状况稳定,课业成绩良好,尤其擅长数数,有三五个较为亲密的好朋友。她与父母以及奶奶有着属于自己的小家,奶奶负责照顾孩子,父母负责挣钱养家,收入稳定,每天也都会给XX1-2小时的陪伴,关注她的成长,并适时发展她的兴趣,为她的未来升学进行规划打算。

四、讨论

孩子的成长由先天与后天两股力量推进。在本案例中,尽管目前的户籍制度对于像XX融入城市仍然存在经济、教育、医疗、文化等各方面障碍,造成XX的后天发展环境并不有利,但从XX的案例来看,后天成长环境并非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有学者认为,父母参与可以通过亲子亲和对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家庭关系的和睦比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SES)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更为重要,这些都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XX在父母家人的关爱下与家庭和睦的氛围中,在相对不利的环境中依然健康成长的案例。家庭亲密度还可以使流动儿童在城市的新校园环境中更好适应,提升他们的积极心理资本。此外,先前亦有研究表明女童的心理韧性要比男童更好,小学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和自我提升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初中流动儿童,这些也许也是XX适应性强的因素之一。

在我们的预期中,流动儿童也许会出现自卑、不信任他人、人际交往不良、性格内向、学业成绩不佳等情况,但在本案例中,诸如此类的现象并未被观察到,在与XX家长与老师的访谈中,他们亦表示在XX身上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基于先前的研究成果所得出的结论,我们认为这样的情况依然合理。

五、结语

本文基于对流动儿童XX的个案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的形式,对XX的家庭、生理与心理层面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中体现出处于生长阶段的流动儿童仍具有较强的心理韧性与良好的适应性,后天生长环境也许对其生长发育会产生一些影响,但这并非决定性因素,其影响力并没有人们从前想象中那样巨大。在家庭关系与经济情况尚可的情况下,流动儿童仍然可以在重重阻碍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崔岩.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2,(05):141-160.

[2]李德滨.当代中国流动人口的特质与成因[J].社会学研究,1993,(04).

[3]倪士光,李虹.流动儿童认同整合与歧视知觉的关系: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作用[J].心里发展与教育,2014,(01).

[4]吳航.家庭教育环境对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基于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比较[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5.

[5]周皓.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与发展—基于“流动儿童发展状况跟踪调查”的数据分析[J].人口研究,2010,(03).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东校)

猜你喜欢
社会问题流动儿童问卷调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我的关怀德育梦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