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哲学意蕴

2020-05-11 13:43张瑞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习近平

张瑞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最新成果。其内容包括培养生态文明观念、养成生态文明习惯、发展生态文明产业和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等,其哲学意蕴包括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人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的统一、党的领导和公众参与的统一。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生态哲学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20)01—014—0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同志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环境形势而集中阐发的科学理论,其内涵丰富、意蕴深远。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观,主要包括: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和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等。

(一)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所提出的共产主义理论,其含义不仅强调在旧社会的枷锁下如何实现人的解放,而且强调在落后社会关系下,怎样实现自然的解放。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通过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动统治,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所追求的目标不仅是工人阶级和整个人类的解放,还包括自然的解放,也就是说,无产阶级要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解除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对人的发展的束缚,消除资本增值对生态环境的侵蚀,然后通过建立共产主义社会,重新调整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然解放的和谐统一。

(二)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恩格斯在研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时候指出,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当中,要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办事,如果人无视生态规律的客观性,突破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将出现生态平衡失调、生态功能退化。恩格斯以历史上发生的惨痛教训为例,列举了西亚和东南欧等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2],由此可见,人在自然面前不能无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无节制地开发身边的一切资源,更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一时之需,在自然环境面前索取无度、为所欲为。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以适度开发的模式让生态系统保持平衡,以休养生息的方式让生态环境得以喘息,以治愈自然的作法使自然环境保持生机。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更不是主人和奴隶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体现在:假如人敌视自然、暴虐自然,自然会报复人类;假如人关心自然、善待自然,自然则会哺育人类。而自然究竟会对人的态度如何,完全取决于人类如何调整自己和自然的关系。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内涵极其丰富,包括培养生态文明观念、养成生态文明习惯、发展生态文明产业和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等方面。

(一)培养生态文明观念

所谓培养生态文明观念,是指在思想观念层面提高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程度,通过发挥思想认识的引领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力量。  首先,树立资源节约的观念。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的勤俭节约的传统意识逐渐淡漠,通过炫富消费来标榜身价的不良现象开始抬头,这不仅有害于社会机体的良风美俗,而且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大力倡导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严格纠正铺张浪费的不当势头,通过塑造正确的生活理念和消费观念,既为社会环境的风清气正创造条件,也为生态环境的不断成长塑造空间。

其次,培育环境友好的行为。2017年3月29日上午,习近平同志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解放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拥有了发达的劳动工具和先进的操作手段,人的力量和自然的力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人对自然知识的积累日益丰富,人对自然的态度不再保持往日的谦卑,不再强调敬畏自然和尊崇自然,而是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傲慢,居高临下地呵斥自然和命令自然,正是这种错误意识导致了当前愈演愈烈的环境危机。对此,习近平同志强调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纠正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改变人与自然之间的敌对关系,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亲缘状态。

最后,发扬反哺自然的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多种树、种好树”[3]120。鉴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发展是不对等的,比如说人对自然索要的过多,回报的太少;利用的过多,维护的太少;破坏的过多,贡献的太少,造成人对自然的开发日益突破环境容量的极限,人对自然的滥用扰乱生态系统的平衡,结果导致生态系统濒临崩溃,人类文明也无所归依。可以这样讲,一场场的环境危机,就是大自然给我们敲响的警钟;一次次的公害事件,就是人与自然关系发生病变的征兆。对此,我們不能在不可持续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亦不能在严峻的生态形势面前无动于衷,而是要积极作为,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不断发挥已有的各类技能,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通过精准把脉、辩证施策,以此保证生态条件的健康完整。总之,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有助于我们自觉肩负起关照自然的历史责任,勇于承担起滋养自然的艰巨任务,迅速完成反哺自然的身份转变,完美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发展。

(二)养成生态文明习惯

所谓生态文明习惯,是指在具体行动层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的各类要求,即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科学实践、努力作为,进而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具体来说:

首先,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3]24。习近平同志在这里明确了人在自然当中的位置,即人永远都是自然当中的一份子,在人的主观意志面前,生态系统的独立性、自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人对自然的依赖性永远都是客观的。因此,和谐的天人关系,对于自然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然而,如果人不珍重这份和谐的相互关系,视自己为自然的主宰,试图在野蛮开发的基础上去征服自然、驯服自然,其结果就只能是遭到自然力量的反弹,人必将因遭到自然的报复而自负其责。

其次,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习近平指出:“树立了节约用水就是保护生态、保护水源就是保护家园的意识”[3]116。习近平同志在这里是以水为例,在生态行为文明方面发出号召,当然,生态行为文明除了节约用水之外,还要包括节约用能、节约用电、节约用地等诸多领域,正是由于生态文明涉及到人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特别需要我们采取审慎的态度来规范自己的各类生态行为。简单来说,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个细节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人人在生态行为方面都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的家庭、社会、世界必将变得美丽。

最后,培养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习近平同志指出:“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4]。习近平同志在这里所强调的是生态行为文明要贯穿人生存发展的全过程。具体来说,随着人类文明的迭代,人的发展層次在升级,人的生存状态也在优化,其中能够代表文明进步标志的是人的生活方式更加合理,表现在人的生活更健康、人的道德更高尚、人的精神更愉悦等等。这就意味着,生态行为文明要求人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它并不要求我们在未来占用多少物质财富,或者每天消费多少物质产品,而是恰到好处的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需求,还要卸掉并不需要的负累,减轻本不应有的负担,打开束缚自身的枷锁,以此促进自己在人生旅途上轻装上阵,推动自己在更高的水平上全面发展。

(三)发展生态文明产业

所谓发展生态文明产业,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体现生态文明的宗旨,即贯彻新发展理念,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发展的绿色转型。具体来说:

首先,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5]。习近平同志的这段话是针对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而言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扩大生产规模,获取经济效益,其特点就是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其弊端在于发展的成本较高,发展的效率偏低,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发展带来的压力十分巨大。因此,为了解决生态环境日益耗竭的难题和经济社会不可持续的弊病,需通过发展生态文明产业,推动经济社会朝向生态化、集约化、优质化方向迈进,以此创新生产模式,提高利用效率,降低资源要素投入,减少生态环境损害,进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6]。习近平同志的这段话是针对工业文明时代的线型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所谓线型经济模式是指资源被开采出来,进入到生产过程,被加工为制成品,再经过消费后变成垃圾,最后排放到自然界中去。在这种线型资源利用模式当中,资源的使用寿命很短,造成的环境污染也非常严重。而循环型经济则是主张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反复利用,即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都贯穿节约使用和充分利用的原则,尤其是对于各类垃圾,更是视其为放错位置的资源,通过转化将其变成可再利用的资源,重新注回到生产领域。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这种闭路循环,有助于尽可能地降低能耗物耗,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损害。

最后,激活生态的潜在价值。习近平同志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3]30。习近平同志在这里强调的是新兴的生态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区别问题。从传统产业的观点来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构成了社会的基本产业结构,而生态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有大量的潜在价值有待挖掘。如生态产业可以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独立发展,也可以作为一种产业要素融入到各类传统产业结构中,让传统产业附加生态价值。因此,系统盘点自然条件中的生态要素,不断激活沉睡许久的生态因子,才能发挥其推动发展的巨大作用。

(四)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所谓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指在社会制度层面彰显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方面关系,从而促进我国生态文明事业的不断进步。具体来说:

首先,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7]。习近平同志这段话主要是针对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而提出来的。当前,破坏环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有的是为了完成经济指标,有的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等等,诸多因素影响到我国生态环境的健康完整。为了克服生态建设的现实挑战,特别需要发挥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功能,通过严格的警戒红线明确提示资源利用的行为边界,以科学的评比机制真实地反映地方领导的执政能力,用严密的法网编撰彻底堵住各类非法行为的可乘之机。总之,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需要严格的制度来予以维护,整个社会的生态建设也需要严密的法治加以保障。

其次,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习近平同志指出:“从制度上说,我们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强化制度约束作用”[3]100。习近平同志这段话主要是针对我国环境管理体制存在短板而提出来的,如有些领域生态环境的状况突破临界值,这主要体现环境管理在总量控制方面做的不够;个别地区的生态事件在短时间内突然爆发,这主要是由于环境主管部门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存在漏洞;个别企业明知环境违法,宁选择交罚款也不停产整顿,原因在于这种方式有利可图,它反映的是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存在缺失。生态文明制度绝非捆住人的手脚,禁止人开发利用自然,而是合理规范人的行为,达到既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再生能力,也能满足人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

最后,完善环境监督检查制度。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大环境督查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8]。习近平同志这段话,主要是针对个别情形下环保监督不到位而提出来的。具体来说,相对于各类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更容易受到忽视,这主要是因为在法律制度方面,如果不设置特定的“托管”机构,生态环境本身不能发出声音,而生态系统具有跨地域性、大流域性和全天候性等特点,这都使得现行的机构设置很难胜任当前环境问题急剧增长的工作量。对此,设立高层次的环境督查制度,扩大环境监督职权,增强环境督查能力,可有效地遏制滥用环境的行为。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意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浓厚的哲学意蕴,它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人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相统一等方面。

(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收了丰富的科学理论,植根于鲜活的实践活动,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譬如共产主义学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社会形态理论等等,而且包括自然科学的经典观点,譬如演化论、共生论、物质能量守恒定律等等。可以这样讲,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极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生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当中。从现实发展来看,我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但是,由于生态建设存在短板,我国的经济社会正越发显现出不可持续的态势,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已经刻不容缓。由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便在社会实践的强烈呼唤中应运而生。最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特点是,既注重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也注重用实践活动发展理论。譬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既有用循环经济理论发展沼气的经典案例,也有用生态学理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有益尝试,还有根据我国生态事业发展提出的“生命共同體”等科学论断,更有依据生态文明理论指导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号召,培养生态文明观念、养成生态文明习惯等。总之,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理论,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特点。

(二)人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的统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关注人的全面的发展,而且关心自然的健康发展,并且尤为注意两种发展之间的统一。具体来说,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非常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通常来说,人的发展主要包括人的能力、素质、需要等方面的发展,而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在其生态文明思想中详细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内涵。具体而言,我们的发展不仅要满足人们对丰衣足食的要求,对社会公平的渴望,还要保障人生活在清洁安宁的环境当中,既饮用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还要望见山水、记住乡愁。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十分关心生态环境的发展。当前,以雾霾问题为代表的空气污染、以重金属超标为标志的土地污染、以黑臭水体为表现的河流污染等等,表明我们身处的生态机体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病患。习总书记号召我们改变思想认识、行为方式、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发展生态文明产业等,就是要在多个方面减少人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保证生态环境有足够的能力来进行自我调节,再辅助人的有益帮助,从而使得生态机体保持一种健康美丽的状态。最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和自然发展的统一。习近平同志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出一种统筹兼顾、和谐共生的哲学思维,比如他反对为了单纯的维护自然完整,牺牲人的发展的“生态中心主义”,同时,也反对为了人的自身发展,而无视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所主张的是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发展,即两者之间不搞冲突和对抗,不搞你有我无的对立思维,而是推行两者之间和谐共建,推进守望相助、相互扶持的双赢模式。因此,强调人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相统一,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醒目亮点。

(三)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统一

习近平同志将生态文明上升到我们党一以贯之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高度,即要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群策群力,既需要领导干部发挥模范作用,也需要人民群众热心配合,同时需要将这两种力量紧密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说,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生态意识。这就是说,各级领导干部主政一方,在进行管理决策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勇于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责,尤其要注意当前我国人民由“求温饱”转向“求环保”、由“求生存”向“求生态”的转变,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经济文化需求的同时,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其次,广大人民群众要充满建设生态文明的热情。鉴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受益于每个人,因此,维护环境的健康也是每个人分内之事,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要把握思想认识的总开关,不让自己的生态意识发生偏差,也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使得自己在保护生态的一举一动中形成良好的习惯,还要多多支持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生态产品,共同遵守维护生态社会运转的制度安排。最后,党的领导和民众的参与要有机结合。鉴于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等等,往往具有一定的宏观性和指导性,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则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广泛性,两种优势紧密配合,有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既在宏观层面把准方向,也在微观层面落到实处。可以这样讲,有了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习近平: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2017-05/27/c_1121050509.htm.

[5]习近平: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EB/OL].http://cul.chinanews.com/gn/2018/02-24/8453596.shtml.

[6]习近平: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8/05/c_128096616.htm.

[7]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5/19/content_5292116.htm.

[8]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 李克强作出批示[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12-02/8082095.shtm.

责任编辑  李 飞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