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及当代价值

2020-05-11 13:43王丹彤荣宏庆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异化实践劳动

王丹彤 荣宏庆

[摘 要]马克思将劳动纳入实践的范畴,将两者相关联,不仅提升了劳动的地位与作用,也改变了人们对于实践概念的理解。本文主要从劳动的角度切入,通过具体分析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来解读其实践哲学,从而发掘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劳动;实践;异化;人类解放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20)01—010—04

劳动作为人类基础性的生产活动,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在劳动中得以显现,人的本质亦即劳动的对象化过程。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使劳动发生了异化,不过在马克思看来,如果异化劳动的本质就是对人的本质的否定,那么积极、肯定人本质的活动就应该是人自由自觉的劳动,也就是实践。我们应在劳动的异化、否定的形式中去发现和把握它的积极的、肯定的形式来实现对自身的超越,让劳动成为真正以人为主体、目的的实践活动,从而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

一、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显现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通常认为劳动不属于人的实践活动,它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创制活动。人从事劳动属于动物性的谋生手段,劳动不具有较高的地位,处于一种被贬低的位置。马克思真正将劳动纳入到实践之中,并将劳动看作是人的基础性活动,是研究人类历史演化和社会发展的起点,提高了劳动的价值及地位,强调了劳动的重要作用;他将劳动与实践关联起来,在双向提升中变革两者,让人们对这两者的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

马克思认同黑格尔关于劳动显现人的本质的活动的观点,还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细致地分析。他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对象化活动,人是自由自觉的类存在物,他的活动也是有意识的、自由的活动,在这里最能体现人有别于动物。动物与它自身的生命活动具有同一性,它不会有意识将自己与自身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而人在这一点有别于动物,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其自身的生命活动是意识的对象,因而人的活动具有能动性,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人本身也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他自身的生命活动对于其来说是对象,所以,人的活动是自由的,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证明自身是类存在物,劳动生产是人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人在劳动中改变着自然,使自然成为人的劳动成果,劳动生产对象的过程实则是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过程,在生产劳动中人的本质得以显现。

在工业中人的本质力量也可显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1]85尽管在大工业背景下,人的生产活动成为了人的本质的一种异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工业生产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人的本质以感性、对象性的形式展现出来。也就是说工业发展产生了奴役人、压迫人的东西,但它也同时是人本质力量的显现,在这之中也蕴含着实现人解放的现实力量,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任何时刻都是必要的,在这种对象化的劳动之中,人与自然、现实和历史形成统一。马克思在劳动的异化的、否定的形式中去发现和把握它积极的、肯定的形式,尽管工业直接体现的是人的非人化,但实则它也显现着人的本质力量。

二、对马克思劳动思想阶段性的阐释

马克思关于劳动的思想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有关劳动的定义。黑格尔从人的本质来理解劳动,把劳动看作是人存在的本质,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他将劳动提高到作为人自我确证方式的高度,在劳动中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但他只是从抽象的方面去理解劳动,将其视为一种精神劳动,而不是作为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马克思扬弃了他的思想,提出了自身的观点,并对劳动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他主张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人类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历史发展都应立足于人的现实基础进行深入研究,而劳动则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79他高度强调了物质生产活动即劳动的重要性,作为人类的基础性活动在马克思那里具有本体论意义。不过劳动这项自人类诞生起就存在的活动,伴随人类的发展也不断产生着新变化。

在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而从事劳动,不过这一时期的劳动单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让人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存活下来。此时人在劳动中具有主体性地位,劳动主要是为了服务于人类自身,只是这时人类的生产能力低下,劳动本身受制于自然。后来社会不断发展,特别在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到来之后,劳动的基础性地位发生改变,逐渐抽象为一般性的生产活动,变为商品化社会化的劳动。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人类看似获得了更强的主导能力,但实际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人类在丧失自身的主体性,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劳动作为人的基础性活动,它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人类的劳动是为了生产、交换从而获取财富,这即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异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具体阐释了有关劳动异化的四重规定,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发生异化,二者处于一种异己的对象性关系之中,人的生产与占有不成正比,人在从事生产中逐渐为物所奴役,即是一种物的异化;再者人与自身的劳动活动发生异化,劳动变成一种外在的、异己的活动,人在劳动之中感到痛苦,在劳动之中丧失自身,这也是自我异化的体现,这样人在劳动之中不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产生了异化。同时,异化劳动使人同自身类本质形成异化关系。突显人本质的活动成为了一种仅仅是维持人生存的方式,异化劳动把人自由自觉的活动贬低为一种手段,人类失去了类生活,一切只是为了生存的手段,相應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必然发生异化,人同自身的类本质发生异化,同人的本质相疏离,那么必然就会与其他人相对立,这种异化关系中也包含着人在适应其阶级利益时的冲突与对立。这样劳动除了具有生产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外,不再具有其他的特质。劳动的过程是痛苦的,人们劳动的目的是为了商品、为了财富,异化劳动使得劳动和劳动产品变成了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私有产品在统治着人类,人逐渐丧失自身的主体性地位,为物、商品所奴役、束缚。

马克思指出劳动作为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根基,是人类的基础性活动,生产性活动是人类的根本活动,不应只是一种手段,而异化劳动却使人本质的活动变成一种谋生的手段。劳动的目的就是其自身,而不应具有其他的目的,他赋予劳动价值性内涵。他将劳动看作人的实践活动,劳动不但具有手段的意义,还具有实现自身价值的目的意义。人通过劳动获得自身所需的同时也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展现了自身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劳动人类建立起了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不再是孤立的个体,成为社会性的存在,将劳动与实践相关联使人们对于实践和劳动概念的认知都发生了改变。马克思认为真正的人的劳动应该是一种自由劳动,即是实践。这种自由劳动以人自身为目的,是人本质力量的显现、主体地位的公开。人在劳动之中体验主体性创造的愉悦和劳动带来的快乐,摆脱以物为目的的外在强制性,完全是为了劳动而劳动。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历史的主人。

三、从受制于必然性到走向自由的劳动

通常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两种,一种是作为人谋生手段的物质生产性活动,也是一种带有必然性色彩的活动;另一种是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活动,是一种自由性的活动。这种必然性包括自然的必然性和经济的必然性。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必然会受制于自然,人的各项生产活动都会受到自然必然性的制约,人类的生产劳动要依附于自然,人对自然还没有较强的主导能力,而是更多的要依赖自然而生活。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是人类无法摆脱自然的必然性活动,在这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才得以确立;虽然此时人对于自然的主体能力低微,但人的劳动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而不是为了其他的物质利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的整体力量在提升,经济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人的生产活动不再过多地受制于自然。人类进入工业大发展、经济大繁荣的时代,人类的生产活动更多样化。相对于自然,人拥有了更高地主体地位,但新的问题产生,这种新的变化实际在更深层次上意味着人在丧失自身的主体性,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人的劳动活动更多的是一种谋生手段,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物质商品,为了追求财富。生产劳动不再是一种显示人本质、以人本身为目的的活动,而是变成一种谋生手段,人在这之中感受到更多的痛苦;最后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产生出的商品所带来的价值,人逐渐被物奴役,这演变成的私有财产完成了对人的统治。这样的劳动不是显现人本质的劳动,它发生了异化。

马克思认为这种状态不会一直存在,它最终会被超越。异化劳动本身就包含着对自身的否定,在对以往的扬弃和超越之中进入一个实现人类全面发展、实现人类解放的自由世界。这时人即是目的又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且劳动都是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劳动实现了目的性和手段性的统一,马克思为劳动增加了价值内涵。这样的劳动才是“真正自由的劳动”,马克思一直强调真正的劳动应当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可以让人享受其中。这点与斯密的看法是一致的,劳动应当使人快乐,非自由的劳动使人痛苦,非自由的、异化的劳动使得劳动变成一种痛苦,在劳动之中,人的本质非但得不到彰显,反而愈加疏离。因而应当实现劳动的解放,让劳动成为真正吸引人的活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真正自由的劳动就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人在劳动之中实现自身,主体性得以充分显现,在劳动中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劳动的解放也即是实现人类的解放。马克思认为,人类的解放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使人的本质向人自身复归的过程。[3]劳动是人类从事的基础性的生产活动,通过它人类的主体性、类本质得以彰显;通过它人的社会性得以建立;通过劳动变革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进而引发社会制度的变革,实现人类的解放。只有真正从事自由的劳动,人才真正得以实现自由解放。

四、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认为的人的劳动应当是自由自觉的对象化过程,人在劳动中具有主体性地位。然而在异化劳动之中、在资本主义工业大发展之中,工人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沦为社会生产系统的附属品。在劳动中人与自身类本质相分离,也失去了劳动主体应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问题同样值得关注,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对于当代有着指导和启示意义。

要保证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但与此同时他们的主体地位往往会被忽视。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都离不开劳动者的努力与奋斗,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源于广大的劳动者们。劳动者对于社会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这种基础性在社会发展起来之后会被淡化,我们应当认识到这种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意义,因而一切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活动都应当以劳动者为中心。经济生产中应当尊重劳动者的地位,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收入,让劳动者可以共享到劳动成果,这样劳动者也可以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生产活动之中;政治活动中保证每个人能够公平地参与其中,实现自身的政治权利;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多多开展有利于劳动者智力发展的活动,丰富其精神世界,提升其文化水平。

要重视创新的作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按照一定的规则、秩序在进行,工业的自动化、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工人们要把握机器运行的规律,更多的是去遵循一定的指令去完成工作即可。除了最典型的工业的机械化生产,一些社会基础的、常见的工作,就是按照所谓的固定的模式去运行,这样可以减少工作的出错率,提高工作效率,也只有这样才更好地适应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这样人们做很多事似乎不用动脑,只需要去遵循规律,做好每一次的重复就可以生活得很好。这种模式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但人们若是一味地去适应它,人本身的创造力就会减弱,人的主体性会不断地丧失,人会逐渐丢掉自身的批判与超越的维度。长此下去,人失去主体性,社会没有了创造动力,人与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人的主体性地位与创造性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国家也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念,呼吁人民大众加入创新的队伍,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在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中,“创新”一词排在第一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创新”一词频频出现,足以显示它的重要性,在他的论述中涵盖了创新的方方面面,不仅是科技军事领域、人才文艺事业上的创新,还涉及制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创新。国家把创新放在整体发展格局的核心位置,利用创新驱动社会发展,令社会洋溢着一股创新之风。个人层面。一方面,为了响应国家鼓励“创新型”人才的号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在劳动生产中、日常的活动中,多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最后,要不拘泥于传统,不一味地墨守成规,积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创新性,真正成为劳动活动的主体并且真正參与其中、享受其中,去体味劳动的真正意义,让人的本质得以彰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陈学明.当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评戴维·佩珀对马克思生态理论当代意义的揭示[J].社会科学辑刊,2011(03):12.

责任编辑  董瑞军

猜你喜欢
异化实践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热爱劳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