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少奇
摘 要:
“少年绿色则国绿色,少年低碳则国低碳,少年自然则国自然。”绿色和平中国项目总监卢思骋如是说。在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由五位中国学生组成的“CYCAN-COP中国青年代表团”深入探讨全球气候治理最新动向,在国际舞台上向世界传递中国青年的声音与力量。本文以当代中国大学生为主体,以“十三五”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时代背景,结合我国正处于绿色消费起步阶段的现状,分析当前培育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紧迫性,以及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团体引领大学生践行绿色消费的重要意义。旨在“十四五”期间建设“美丽中国”取得关键性突破、实现绿色转型之路的转折点上,为大学生践行绿色消费、发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作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绿色消费;绿色;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3.042
自21世纪以来,伴随全球化纵深发展,资源消耗日益加快,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愈加尖锐。我国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大致历经“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保金山银山”后,十九大报告正式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相关理念纳入基本国策。在政府与企业的积极引导下,绿色、环保、低碳等概念开始被人们了解并逐渐接受。对大众而言,消费行为与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改变传统消费模式,选择绿色消费方式,这是触手可及的且对构建低碳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达2831万余人,稳居世界首位。作为影响未来中国甚至全球消费动向的主体,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水平,动员社会力量对其消费行为加以针对性引导,有助于整个社会形成低碳环保的消费风尚,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绿色智慧。
1 绿色消费的含义
环保、协调、理性与可持续,是绿色消费的主题。在我国,对绿色消费的诠释自古有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是历来为我国三教九流推崇的哲学理念;《孟子·梁惠王上》中,“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倡导生活资料的获取及消费,应尊重自然规律。若不加节制,片面地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先,人类将难以维持长期稳定的主要生活来源;唐代焚烧百鸟裙止奢的典故,既可视为对当下存在于部分群体中奢靡之风的批判,也从侧面反映出,适度且环保的消费风尚有利于形成自然和谐与社会繁荣的良性循环。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
在环境恶化与资源约束趋紧的今天,绿色消费更应为全球消费者笃力躬行。在当代,绿色消费的“5R”原则是国际上广泛认同的,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无论是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还是发达国家,更高效、更有机的资源优化配置对现代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绿色消费原则,在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中,始终是值得提倡的。
2 我国践行绿色消费的现状分析
2.1 绿色消费的社会现状
在我国,绿色消费相关政策出台时间较晚。2016年,国家发改委等10个部门制定了《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对培育居民、公共机构和企业等三大主体的绿色消费方式做出了指示。绿色消费观尚未成为主流消费理念,但其发展是明朗的。在2017年公布的《中国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中,中国有超过70%的消费者已具备一定程度的可持续消费意识,且当前中国消费者中约50%愿为可持续产品支付不超过10%的溢价。2007年4月,低碳经济和中国能源与环境政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自此,低碳理念才开始逐渐步入大众视野。相较传统消费观,绿色消费理念的起步时间较晚,群众基础较薄弱。消费者在思想上对绿色消费具有极高认可度,已实属可嘉。
2.2 大学生践行绿色消费的现状
当前,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性绿色消费观教育尚未普及,大学生对其难以有科学准确的认识。鼓励大学生践行绿色消费,是前景光明且势在必行的。
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完全实现经济独立,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基本未完全定型,且与上代人的消费观念不尽相同。以信息获取途径为例,作为“网络原住民”,大学生诉诸高效的移动互联网终端,或主动或被动地了解绿色消费等前沿消费理念本无可非议。然而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绿色消费品广告亦嵌在其中,且多以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广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呈现。新媒体营销具有成本和门槛低、商业化程度高、交互性强、定位投放精准等特点,病毒营销、IP营销、饥饿营销等方式更是屡见不鲜,广告内容易被多种相关利益掣肘。若借助于此,大学生的绿色消费价值观具有被误导的可能性。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各司其职,相辅相成,结合绿色消费相关政策法规等时下热点动态,增进大学生对其的认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适度、绿色健康的消费观。
3 引导大学生践行绿色消费的紧迫性
3.1 推进社会发展可持续,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
我国GDP总量自2010年以来稳居全球第二,但人均GDP水平仍处于中等收入国家梯队。总体上,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2012年我国全年GDP增速跌破8%,自此我国经济增长开始进入提质减速的“保7时代”。同样,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自2015年以来未能突破8%,整体呈下滑趋势。房地产、农产品等价格上涨过快,使得显著提高我国居民购买力和消费力变得举步维艰。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資源稳中有升,但自然资源储量愈加不容乐观;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先进的,但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尚且处于起步阶段。
上述我国严峻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表明,推行高质量、可代际传承的绿色消费是势在必行的。我国大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家国情怀普遍较浓厚,绿色消费的意愿高,但难以转化为自发行为。若对其追本溯源,中国数千年来集体主义文化所形成的“面子意识”难辞其咎;无独有偶,二十余年来,伴随全球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应运而生的物质至上、拜金主义等不良之风与克勤克俭、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背道而驰。同时,由于阅历尚浅、价值观未完全成熟、经济独立一般未实现等,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尚未定型。作为影响未来中国甚至全球消费动向的主体,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水平,动员社会力量对其消费行为加以针对性引导,最终提高全民对绿色消费观的认可度,降低消费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损耗,是意义深远的。
3.2 遏制高校资源浪费,建设绿色校园的需要
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前沿阵地,推行绿色消费既是现实环境的需要,也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在现实校园生活中,因缺乏严格有效的管控,食物浪费、水电浪费、“一次性”消费品泛滥等浪费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学校的宣传与引导不足,致使高校普遍欠缺绿色消费氛围。广播、宣传栏、校报等校园传媒及日常宣讲,对可持续发展内容涉及较少,对大学生消费选择难以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宿舍生活等缺乏对学生践行减排的向导,正向群体效应亟待强化。
在国家政策层面,1996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纲要》首次提出“绿色学校”理念。绿色学校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基调,贯穿在教育、生活、设施建设、技术革新等校园软件与硬件的应用场景中。20余年来,我国绿色教育体系不断完善。2019年10月14日,在第四届中国绿色校园发展研讨会中,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邬国强表示,学校是生态文明教育重要的宣传阵地和实践场所,应肩负起培养师生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高校开展绿色教育的优势条件是得天独厚的:高等教育获批的办学经费在各教育阶段中占比最高,高校设施类型齐全且更新速度较快;大学生是知识储备最丰富的学生群体,理解、吸收、掌握并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心智较为成熟,对新兴概念的分析与判断较为理智。在高校内推行绿色校园建设,对发挥大学生践行绿色消费的社会表率作用是极为有利的。消费活动作为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开展绿色教育与践行绿色消费是相互促进的,对校园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3 优化家庭支出结构,提升家庭生活品质的需要
“计划生育”的少生优生政策使得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成长环境普遍优渥,但其中不乏因家人溺爱而养成铺张挥霍等不良消费习惯的大学生。对其而言,转投轻拜物主义、重实用功效的轻量化绿色消费,是颇具挑战意味的。大学生消费心理易受盲从性、炫耀性和攀比性等不良消费观念的影响。继微商后,网络直播、短视频等“网红经济”的新潮“带货”方式层出不穷,营销方式新奇时尚。大学生易盲目跟风,购买不需要、不实用的商品。不理智的消费行为除存在于实体商品消费外,虚拟商品也难辞其咎。根据mUserTracker的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中,31.3%的用户年龄在24岁以下,打游戏是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现象。虚拟特权、福利抽奖、简化通关难度等刺激性营销活动,易诱使大学生为游戏充值乐此不疲。长此以往,造成生活费被大量浪费甚至入不敷出。这让校园“牛皮癣”——快贷类广告有机可乘。对一般家庭而言,高利贷是家庭悲剧的催化剂。家长如果重视对子女消费观的教育,以身作则,引导他们树立适度、绿色、理性的消费观,践行绿色消费,有利于减少大学生不必要的开支,提高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 引导大学生践行绿色消费的价值分析
4.1 树立正确的消费取向,确定合理的消费结构和比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全球化与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多元力量。但文化糟粕亦掺杂其中,鱼目混珠。源于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将消费欲望与消费需求混为一谈。符号消费、炫耀消费、超前消费等消费主义的外化形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始愈演愈烈,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量入为出的健康消费心理背道而驰。
大学生树立绿色消费观,能有效抵制重物质享受、轻精神文明的“营养不良”现象,合理分配消费内容结构,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绿色消费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绿色商品中有害的人工合成物极少或没有,对人类和环境更加友好安全。大学生践行绿色消费,履行了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提高了大学生以全局视野和辩证思维洞察人与自然的能力;同时,健康的绿色商品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丰富大学生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2 推进高校普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教育,完善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进校园和谐氛围
1998年,清华大学获批“创建绿色大学示范工程”,成为我国第一所提出并实践绿色大学理念的学校。2010年,在《福布斯》主办的“全球最美大学校园”评选中,清华大学成为唯一一所上榜的亚洲院校。这更加坚定了我国建设绿色学校的信心。理论指导实践,绿色消费观念作为绿色教育与绿色文化的构成部分,鼓励大学生践行绿色消费,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具备生态道德观的人才。
校园环境是承载大学教育使命的物质基础,对塑造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与专业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的一份子,同样对校园建设发挥着能动的反作用。大学生践行合理适度的绿色消费,有助于遏制攀比、炫耀等不理智的消费行为,减少学生间因不同甚至悬殊的家庭背景、消费观念产生的隔阂,促进建设校园和谐文化氛围。
4.3 形成生态消费的社会风尚,为建设“美丽中国”增添新气象
自“十三五”规划出台积极发展共享经济等多项利好政策以来,以共享经济为代表的绿色消费方式方兴未艾,绿色消费势在必行。大学生践行绿色消费,引领绿色消费方向,有利于以消费需求倒逼上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传统制造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健全绿色产业制造体系和绿色生活消费体系,满足全社会对构建绿色社区、绿色饭店、绿色商场等绿色化生活场景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在绿色生活场景中,节约水电、绿色出行、废物回收、垃圾分类等低碳方式将成为社会常态,有利于完善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的供给,为“十四五”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转型之路做好准备工作。
4.4 推动低碳经济产业发展,促进企业落实绿色营销理念,提高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可行性
綠色消费并非遥不可及,在大学生个人或家庭生活中,乘坐气电混合动力公交车、选购一级能效电器、汽车油改气等消费活动,有利于壮大环保产业、节能产业、清洁能源等相关低碳产业的客户群体,减少相关企业对国家补贴政策的依赖,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洞察力和创新力,推进低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大学生践行绿色消费,推动社会形成绿色健康的消费风气,有助于将消费者对绿色商品的潜在需求转化为切实的购买力,加快绿色产业的存货周转率,逐步提高行业盈利水平,扩大绿色产业的再生产能力。就企业软实力而言,绿色产业体系有助于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推行绿色营销理念,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点。在我国,绿色营销的理念由戴巧珠和臧庆华于1992年首次明确提出的。近三十年来,“中国速度”令世界瞩目,绿色营销的相关理论研究同样与时俱进,且已趋于完善。2019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标志着我国绿色产业从此有了明确边界。宏观上,有助于改善我国消费市场中绿色消费不足的现状;微观上,有助于企业完善从原材料采购到售后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在实践中,推进绿色营销取得实质性突破。
参考文献
[1]张晓君.我国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2]宋成鑫,张文聪.新时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6(06):105-107,110.